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初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曾把自己的作品生动地喻为“手榴弹”,而中国伟大文豪鲁迅则把自己的杂文明确地比作“投枪”、“匕首”。这两位英勇的文艺战士,一在英国,一在中国,彼此远隔千山万水;而且,一位在希腊战场上病逝半个世纪后,另一位才应时诞生。但是,他们对文艺的社会地位和战斗作用的理解,却是如此的相似,这是无缘无故的巧合吗!不是,这是斗争情怀、民族意识和革命理想的投合与共鸣。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和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位优秀的女作家,两人都因为政治和个人遭际的变化致使创作上发生了变化。但因为两人对待这一变化的态度不同,导致两个人作品境界截然不同。变故发生后,李清照能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她后期词有了更深的意蕴;而张爱玲则置国家于不顾,丧失了一位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后期的创作几乎毫无社会价值可言。本文通过对两位女作家后期创作的比较研究,在作家的创作动机中,探寻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朱熹和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两位著名学者,他们在学术上的主张各不相同,经常辩论。当时另一位著名哲学家吕祖谦,为调和“朱学”与“陆学”之间的矛盾并“兼取其长”,曾邀集他们二位在江西铅山县的鹅湖寺举行一次辩论会,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  相似文献   

4.
1994年11月6日晚,父亲说:“我累了,我要睡了。”说完就闭上双眼,安详地睡去。60多年前,他从山村走进县城,又从县城走进省城,辗转进入陶行知先生办的晓庄学校学习。在黄齐生、陶行知两位老师的教导下,父亲认识到中国知识分子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把自己这撮“毛”附在有权有势者的“皮”上,作他们欺压百姓的帮凶;另一条是做一个正直的人。父亲毫不犹豫就选择了两位老师走的“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道路,并且一走就是一辈子。即使身处逆境,他也始终认定自己没有走错。“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相似文献   

5.
古代有位德高望重的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发现墙角有一把椅子。心想:这一定是有人不顾寺规,越墙出去玩了。老禅师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没多久,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跳到了“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那么硬,软软的,甚至有些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睛一看,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师,老师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  相似文献   

6.
元博 《中学生博览》2012,(20):23-23
过年的时候参加同学聚会,有位“大仙”拿出我们高一时的照片指着上面一个正吃的尽兴,完全不顾形象的吃货,问:谁还能认出这是谁?大家开始提到各种人名和外号,八卦的不亦乐乎,却没人识破“肉包子”的真身。在他们的兴致消退时,我偷偷把那张照片塞进了自己的包里。  相似文献   

7.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凭借《大地》三部曲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与此同时,中国作家叶紫也因《丰收》确立了其在“中国乡土小说”界的地位。两位作家尽管有着巨大的差异,但他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农民生存、土地价值等方面却有着一致的精神观照。他们作品中的“土地”意象蕴涵着“死亡与再生”的原型主题,这一主题是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通过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这对于文学发展的整体性研究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8.
同居者     
像许多哲学系的学生一样,他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迷上了马基雅维利。他用一个通宵读完了《君主论》。紧接着,又在两个月之内将那本书重读了两遍。他拜访了他的大学里两位研究马基雅维利的有名的教授。两位教授都瞧不起对方。其中一位教授在他面前指责自己的竞争对手“连外语都不懂”。而另一位教授在他面前指责自己的竞争对手“除了外语以外什么都不懂”。他们都怀疑对方作为马基雅维利研究者的“合法性”。可是,两位教授都肯定了马基雅维利的深邃以及这深邃对人类思想史的贡献。他们都向他推荐了那三种马基雅维利的传记。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时空》2010,(10):1-1
大嘴播报: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这两位全球富豪榜的前任冠亚军,最近掀起了一阵阵慈善热潮。他们俩先是共同发起了一项名为“财富捐赠承诺”的倡议,号召美国富豪将自己一半的财富捐献出来。紧接着,他们又在中国举办一场慈善晚宴,邀请了50名中国富豪参加。他们让大家对慈善行为开始关注并重视。  相似文献   

10.
观察能力     
一位男人在抱怨他的邻居。 “我从未在这个村子里见到过这样一群卑鄙的人,”他说,“他们吝啬、自私、贪得无厌,根本不顾他人的需要。最糟糕的是,他们总是在相互毁谤。”  相似文献   

11.
一本小书,《中国可以说不》,在众多读者中掀起了一阵风.“美国谁也领导不了,它只能领导它自己”,“中国谁也不想领导,中国只想领导自己”,这结论,来得稳健、练达、隽永.这本书的五位作者,虽名不见经传,但均系热血的中国青年.据说,在这本书还未引起中国读者十分注意的时候,“山姆大叔”已经坐不安席了.他们忙把书的作者找到一起,探询是否有什么人授意他们这样干.没成想,美国人得到的仍是坚定而干脆的一声“不”.这不能不勾起“山姆大叔”的妒意,说不定还会从心底反上一股酸不溜丢的什么味.怎么,大叔我向来寄予某种希望的中国青年,竞会排击出这一连串戳人心窝的利镞?这岂不令人大光其火!  相似文献   

12.
本书收集了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林斌、童欣、张黔等30位工作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计算机领域的中国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他们每一个人都被称为天才,但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天才。他们曾经都很普通,在学习上甚至没得过第一。然而他们的父母、老师与他们自己共同选择了一条智慧之路。这是一本值得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的书,它的主旨不是教育孩子怎样去做像他们一样的人,而是教孩子成为优秀的“自己”。  相似文献   

13.
1963年“五.一”节晚,北京天安门焰火灿烂,万众观瞻,城楼上,两位同龄老人亲切交谈着。他们一个是叱咤风云,改变中国历史的伟人毛泽东;一个是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新中国首任北京大学校长汤用彤。他们都生于1893年。与他们同龄的另一位巨人是被人们称之为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他们分别在这一年的8月、10月、12  相似文献   

14.
南方,一所普普通通的中学里,有一位默默无闻的中学语文教师,历经多年,遍尝艰辛,编写了一套《读书课》系列教材,立志实现自己的人文理念——“建构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园”。北方,闻名遐迩的北京大学,一位著名的老教授,仔细阅读了这套《读书课》教材,被深深打动,心灵交通,情动辞发,于是便有了大家所看到的这篇读书笔记。这是两位距离遥远而心灵切近的“同道者”的对话;这是两位满怀执着信念、怀抱火热心肠的“理想主义者”的沟通;这是两位高举理想之火的“前行者”的砥砺。我也是一位中学教师,从事语文教育20余年,与南方那位编写《读书课》教材的教师同龄并且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与北方那位著名的教授也有过几次交往。从某种程度上,我也许可以忝列为“理想主义者”的行列,忝列为他们的“同道者”。读了他们的书籍和文章,我被他们执着的精神、坚实的行动和不灭的理想,所深深感染。当今,从时序上,我们的确已迈入新世纪三载了,然而,环顾当今中国的现实,我们是否有勇气说出:“呵,我们已然迈进了我们所憧憬的新世纪了”? 至少,在我,是不敢说出这样确切的断语的!我只能说,我们依然处在一个新旧世纪的交替期,处在一个信念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纷然杂陈的时代!而且这个时代,阻遏“理想主义者”的,已经不仅仅是专制主义,更有物质主义、实利主义——它们都横亘在“理想主义者”的大道上。前者面目狰狞,而后者却是脉脉含情! “理想主义者”们似乎处在了一个交叉口上。越是如此,我就越加觉得南方的那位默默中依然前行的“同道者”的可爱、可贵、可敬!他把自己的理想化为一字字的教材,化为一堂堂的读书课。后者,那位著名教授,也曾多次说,愿“加入”到“中学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来,把高蹈的学术理想,化为为这个社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多年身体力行,为中学语文教育著文、编书。他们实实在在的言行,他们前行的身影,至少让我觉得,“理想主义”薪火不灭且愈燃愈烈。这些书,这些文,这些课,就是他们的足印!  相似文献   

15.
看孩子打架     
一天到楼下散步时,我在小区里看见小明和小强因为抢皮球打起来了,两个三四岁的小家伙你一拳我一脚互不相让。在远一点儿的地方站着他们各自的爷爷,似乎在偷偷地看这两个孩子打架。果然,随着一声稚嫩的哭声,两位老人笑着走上前,“调解委员会”这才开始“工作”。我有些搞不懂,孩子打架时,这两位老人为什么要冷眼旁观呢?转天我又见到这两位老人,通过交谈方知,两位老人看孩子打架却很少介入,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想法:“男孩儿不打架,很难长得大。”老人认为,孩子打架,是一种“竞争”,是一种“锻炼”。后来,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国外教育的…  相似文献   

16.
从小到大,很少有人能分辨出我们两兄弟。原因很简单,我们是双胞胎,长得实在太像了。但让我奇怪的是,在这所高校,有一位老教授总是能准确地叫出我们的名字。所以,当一家电视台来采访我们的时候,年轻的记者找到了这位姓陈的教授。记者问他:“您是怎么认出这对双胞胎的呢?”老教授笑着回答:“原因很简单呀!父母为什么能够一下子认出自己双胞胎儿女呢?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子女充满了爱。”他顿了顿,说:“我是教写作的,他们都喜欢写作。作为老师,我深爱着我的每一位学生。同样的道理,正是对学生的爱,让我很快地认出了这对双胞胎。”爱,让我认出了双…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科学院,有一对夫妻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他们就是著名的科学家钱三强与何泽慧。 人们为阿要给予他们这样的美誉呢?一方面因为这两位科学家,勤勤恳恳,无私无畏,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核科学事业;另一方面,这两位科学家在爱情生活方面,有一段纯朴、动人的美丽故事。  相似文献   

18.
《亲爱的,我把孩子缩小了》是一部美国电影。故事发生在两个邻居之间,一家是科学家,另一家是工人。由于科学家每天研究科学,制造机器,发出噪音,所以常常惹恼邻居,日子长了,两家成了仇家。但是科学家的女儿和儿子同邻居的儿子是好朋友。恰好有一天,科学家在制造一台缩小的机器时,不小心把他们缩小了,掉在了花园的草丛里……草丛变成了森林,蚂蚁变成了巨兽,就这样,他们开始了历险。他们觉得世界放大了,就连一根草也比他们大,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与这恐怖的“世界”作斗争。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一只…  相似文献   

19.
宽容是金     
古代有位德高望重的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发现墙角有一把椅子。心想:这一定是有人不顾寺规,越墙出去玩了。老禅师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没多久,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跳到了“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那么硬,软软的,甚至有些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睛一看,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师,老师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顿时惊惶失措,仓惶离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史上的两位巨人:毛泽东和鲁迅,都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建设和推动文艺创作的繁荣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文艺理论方面的建树,他们既有许多共识,又有各自独特的创见;在理论造诣上,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呈各自的独特异彩.以往对这两位伟人的文艺原理的研究,一般都着眼于他们的理论“共同性”而忽略了他们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