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起源于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已有将近2000年的悠久历史。佛教在中国的长期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特别是  相似文献   

2.
白马寺     
河南洛阳有一座驰名中外的佛教建筑——白马寺。白马寺在洛阳市东12公里,初创于公元68年,距今已有 19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相传东汉时期,当时的明帝刘庄派遣18名使者出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67年,使者和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洛,第二年建寺,所以寺名取名为“白马”。  相似文献   

3.
自从公元6世纪佛教通过中国传入日本以后,势力日益扩大,到奈良时代日本成为佛教国家,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变幻无常,虚妄的无常观对日本人产  相似文献   

4.
正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素以包容并蓄著称于世,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交融汇聚的历程中,不仅出现了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而且涌现了鉴真、玄奘等伟大人物。自唐宋以来,中土佛教对外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最成功的典范之一。就传播范围以及价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东传为契机,中、印两大古老文明第一次在文化思想层面上相遇并展开激烈的交锋。印度文明以宗教出世主义为导向,中国文化则以现世主义为中心,因此,中国人在初次遭遇这种异质文化冲击时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对本土文化全盘矮化的声音。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印度文明主动挑战的过程中,对佛教采取的开放、接纳、改造的系列姿态,使得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社会的特殊土壤而做出适度的修改,从而最终造就了极富思想创造性的中国佛教。此后佛教以中国为基地对东亚各国进行全面辐射,最终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公元十二世纪之后,佛教在印度由于种种原因而绝迹,中国反而代之而起成为宣播佛教的主要中心之一。就中国文化来看,佛教及其所承载的印度思想的传入,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的精神视域,提高了中国思想的思维抽象能力,弥补了中国文化现世主义导向过于强烈的俗世主义弊端。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是中国唯一的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的道场,藏传佛教的领袖人物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等皆曾修行于此。日本平安时代来到中国的高僧最喜欢巡礼参拜的圣地就是五台山。例如灵仙、圆觉、惠萼、宗睿、圆仁、寂昭、成寻等等都曾朝拜过此山。日本皇族受到这些归国僧人的影响也尊崇此山。例如仁明帝承和十一年(公元844年),橘皇后特意派遣惠萼入唐,把亲手制做的绣文袈裟及宝幡、镜奁等施给五台山。阳成帝元庆元年(公元877年),延历寺高僧济诠入唐时,  相似文献   

7.
所谓“苦行诗”,就是指那些宣传苦其身、洁其心、绝红尘、祈来生的诗作。而这种厌世绝俗、低徊抑郁的诗,恰恰是在阿拉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公元750年到公元1258年的阿拔斯王朝时期大大发展起来的。 无独有偶,在阿拉伯阿拔斯的“苦行诗”大大发展的同时,在阿拉伯的东邻——中国的唐宋盛世(618——1279)也正蓬勃兴起一种汉地佛教色彩的“出家诗”。顾名思义,“出家诗”所宣传的要旨与阿拔斯“苦行诗”是一脉相通的。  相似文献   

8.
古罗马的向北车——中国与西方的齿轮装置迈克尔丁·T·刘易斯著姜洪田丰译刘海涛聂华北编辑据《奥古斯都编年史》记载,康莫德斯皇帝在公元192年所拥有的一些马车,其上可能装有齿轮,可以转动并背向太阳的座位。它们从原理上与著名的中国指南车相同,这种指南车显然...  相似文献   

9.
《文化博览》2007,(8):72-74
1814年,英国人在爪哇岛的一座小山丘上,发掘出了一座浮屠。这座婆罗浮屠上有四百四十尊佛像,占地四英亩,共分十层,每一位代表一个阶位,象征着佛教徒从无知到最高境界涅的修行过程。据考,这座浮屠建于公元740年,是亚洲地区佛教兴盛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0.
双林 《文化交流》2009,(4):20-22
公元1275年,一位威尼斯青年历经4年长途跋涉,来到中国元朝的都城大都。在随后的17年时间里,他南来北往,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大半个中国,最后辗转到达被其称为“世界上最华贵的城市之一”的浙江杭州。他就是享誉全球的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  相似文献   

11.
汉译佛经文体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四字格的大量使用,即四字一顿,组成一个大节拍,每个大节拍又以二字为一个小节.这种文体特点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注意.玄奘是中国四大译经师之一,他的译经有着强烈的追求四字格的倾向.本文运用梵汉对勘方法,将<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文原典与玄奘的译本逐句逐词对勘,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玄奘译经中四言文体的构成方法添字、复陈、省译、互文,以及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2.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石窟始建于公元453年的北魏时期,佛教高僧昙曜来到北魏都城平城(即今大同),刚巧遇到成帝的车队,他的袈裟被马咬住。成帝认为这是“马识善人”,便对昙曜以师待之。昙曜建议在武周山开凿造像,弘扬佛教,此议正合帝之意,于是帝下旨令昙曜开凿石窟。  相似文献   

13.
蓝山 《对外大传播》2002,10(10):56-58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石窟始建于公元453年的北魏时期,佛教高僧昙曜来到北魏都城平城(即今大同),刚巧遇到成帝的车队,他的袈裟被马咬住。成帝认为这是“马识善人”,便对昙曜以师待之。昙曜建议在武周山开凿造像,弘扬佛教,此议正合帝之意,于是帝下旨令昙曜开凿石窟。  相似文献   

14.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石窟始建于公元453年的北魏时期,佛教高僧昙曜来到北魏都城平城(即今大同),刚巧遇到成帝的车队,他的袈裟被马咬住。成帝认为这是“马识善人”,便对昙曜以师待之。昙曜建议在武周山开凿造像,弘扬佛教,此议正合帝之意,于是帝下旨令昙曜开凿石窟。  相似文献   

15.
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哲学——佛教,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在取名用字中有迹可循是佛教中国化发展有力的见证,也是中国人和中华文化对佛教包容与接纳的直观表现。这一现象记录了佛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碰撞交融中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佛教特色的称谓符号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同时也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6.
1998年8月15日,我第七次去新疆。十多年来我连续去新疆七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调查玄奘取经之路和丝绸之路。到目前为止,玄奘取经之路,在国内的部分(主要是甘肃到新疆的部分),基本上已经清楚了,能去的地方也都去了,楼兰、罗布泊当然不易进入,目前还未能...  相似文献   

17.
外来佛教向中国佛学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佛教向中国佛学发展刍议傅京生目前有学者认为,佛教融化于魏晋玄学之后,才有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然而,这种说法颇值得商榷。因为隋唐以后,佛教以及中国佛学的宗教义旨并没有改变: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虽然走上了华化之路,但,它一直在寻找独立生存的土壤。此外,...  相似文献   

18.
花果山坐落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南的云台山中,海拔625米,是江苏省最高的山峦。云台山原是浩瀚黄海中的一列孤岛,公元1711年前后成为陆地,历代先后在这里筑庙建塔,成为香火旺盛的佛教胜地。  相似文献   

19.
拓哉 《文化博览》2005,(1):24-25
他们都有着中国人的脸孔,但时间从公元97年到公元2004年--最早发现欧洲的中国商人、中欧之争、华人水手、做生意的小贩、参战的华工、创业的温州人、旅欧留学的文人政客、亲密的东欧、雅思留学生、以商务方式游欧的一掷千金的"游客"……  相似文献   

20.
辽代佛教香火鼎盛,在地域分布上尤其集中在中国的内蒙古和东北辽宁地区,辽代统治者维护政治稳定的需求与佛教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魅力,在这一历史时期和空间得到完美契合,也催生了佛教寺院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多元文化的演进。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东北地区的辽代佛教遗址,进而从辽代佛教兴盛的原因、东北地区辽代佛教的著名僧人、民间佛教活动兴盛、辽代流行的佛教宗派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