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联省自治是四川资产阶级联省自治人士发起的,但为四川地方军阀利用和操纵,最后被直系军阀扼杀,四川地方军阀借以自保的迷梦和四川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愿望均告落空。四川联省自治的结局说明,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障碍,在军阀纷争的格局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必然归于失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新阶段,资产阶级联省自治运动的破产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江西自治运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上曾经掀起过一场规模很大的自治运动。参加自治运动的政治势力比较复杂,其目的各异,因此性质和作用也不同。一般说,鼓吹“自治”或“联省自治”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地方军阀政客,他们借此来对抗中央军阀的“武力统一”政策;一种是资产阶级,他们企图通过自治、联治和制定省宪,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许多省区,两种势力常常混合在一起,难以分辨。而江西由于不存在地方军阀势力,开展自治  相似文献   

3.
张炎 《华章》2013,(20)
“联省自治”运动在民国兴盛一时。针对当时民国军阀割据和内战频繁的局面,章太炎最先提出这一方案,并得到当时诸多社会名流和西南地方军阀的支持。湖南、四川是“联省自治”运动的中坚力量,在北方军阀“武力统一”方针的步步紧逼之下,“联省自治”运动最终失败。但它想通过地方自治而使中国最终走向宪政道路的方案,对解决民国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联省运动是联省自治运动的重要层面,它是省自治运动高涨的产物,也是1922年特殊政局所造成的结果,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是运动的发起者,政客和地方军阀是运动的附合者,他们召开了国是会议,也成立了联省自治促进会,但昙花一现,旋起旋灭。尽管这一运动具有鲜明的进步与民主色彩,但其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其失败的结局是难免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联省自治"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建立联邦制的尝试,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限制,"联省自治"最后沦为地方军阀粉饰门面的工具.但各省的制宪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观念上的进步,都为中国近代宪政改革提供了历史积淀,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国民会议”的提出“国民会议”的口号首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从1920年直皖军阀掌握北京政权后,将黎元洪驱走。1923年10月,曹锟贿选当了大总统。中国共产党发表对于时局的主张,揭露军阀统治的反动性,指出无论“拥黎、拥段、国会南迁及制宪、团结西南及联省自治、借助列强等解决时局”的观点及希望都是错误的。并指出“在北京之国会已为封建军阀的傀儡,国民已否认其代表资格,只有国民会议才真正代表国民,才能制定宪法,才能够建新政府  相似文献   

7.
20年代初的联省自治运动根源于清末民实资产阶段倡导的联邦思想,它既是民元以来资产阶段同军阀专制势力斗争的结果,又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希望重建民主政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一“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十分注重从经济关系上分析中国国情。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共产党人对国民党南京政府的阶级性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毛泽东认为:“国民党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李立三则认为,“现在南京政府,便是买办、地主、资产阶级联合的政权”。瞿秋白也认为,“事实上,国民党的统治——所谓资产阶级的胜利——只不过是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联盟”。共产党六大《政治议决案》指出:“现在的政权(指国民党政权),是地主军阀买办民  相似文献   

9.
略论联邦制和联省自治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联省自治”运动,目前史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认为它是“一种时髦的政治运动”。 一种认为它是“以脱去军阀割据混沌状态达到全国统一”的运动,是“打倒军阀的一个重要武器”。 一种认为它是“辛亥革命寻求政体变革未能完全成功后,而产生的另一个寻求政治立革的行动”,“同样有着强烈的西方取向,……和传统观念的激烈斗争”。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的“联省自治”从1920年兴起,如火如荼开展了几年,仍没有实际效果,并常混杂着各个军事实力派的争斗,让一些激进的知识精英失望不已,更没有唤起民众参与的热情。1924年,倡导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武力统一中国的国民革命兴起后,很快俘获了大部分人心。那么,联省自治为何会受到许多军阀的青睐,又为何以失败告终呢?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与西南军阀及其联省自治宋锐乔,倪少玉陈独秀一向关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于本世纪初就发动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启发人民的思想觉悟,但怎样解决中国现实的政治问题?怎样解决武人弄权的政治?怎样看待西南军阀及他们所倡导的联省自治?也是在不断探索中...  相似文献   

12.
在1922年后的三年中,蔡和森以鲜明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批判了“好政府主义”、“联省自治”、“制宪救国”、“废督裁兵”、“化兵为工”等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蔡和森的批判为我党的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时期湖南的报刊话语中,反对来湘主政的外省军阀与主张“湘省自治”构成一条自始至终掀起惊涛骇浪的巨流.从文化动因分析,湖湘文化“政治本位”的精神特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规约作用.首先,“政治本位”者考虑的最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其次,“政治本位”者十分强调“天下”、“国家”、“社会”这样的关键词,敢于担当;再次,“政治本位”者有十分强烈的主政意识、执政意识和从政意识.但“爱省”而不“爱国”的这个“国”,是state,不是nation,是北洋军阀把持的政府,是黑暗腐朽的中国社会,而不是民族意义上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联省自治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和进步倾向,加上吴玉章思想驳杂,在探索改造中国的方案中,曾一度对联省自治产生认同。在运动中,吴玉章起了较大的作用,其主张与当时资产阶级联省自治人士并无二致,但其思想中也有科学社会主义成份。随着运动的失败,吴玉章在反思中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他的转变,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家华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72-74,88
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革是以官治和自治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和结合为主轴进行的,经历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前后期三个阶段。北洋政府时期,确立了省、道、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制度,开始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现代化历程,但不稳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建立起了一套从省到邻、闾的严密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后期推行“新县制”,建立地方自治与国家行政相结合,自治与保甲制度相结合的新县制。但囿于国民政府本身政权性质、经济极度困难,“新县制”最终没有摆脱失败的厄运。  相似文献   

16.
1920—1926年间,中国在寻求一种新的统一方法——联省自治,它是近代中国在民主政治上的一次新的尝试和进步。它的失败是各种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有长期以来大一统观念的影响,有南北双方军阀争执不下的影响,有联省自治运动内在的问题。中国的联邦主义未能承载起地方分权、国家和平统一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7.
近30年来学术界对民国地方政权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地方政治制度、地方自治、党政关系、县官群体等方面。在地方政治制度上,学者对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时期的国家体制、地方制度以及社会变迁作了详尽的探讨,学术成果显著;在地方自治上,学界主要是对省自治和县自治以及自治的步骤进行了探究;在党政关系上,主要是研究党权弱化于政权的变化过程,并讨论了此种变化的主客观原因;在县官群体上,主要考察了县官的任用程序、奖惩办法和薪俸待遇等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不断发展,民国时期地方政权的研究也面临着资料收集困难分析不够充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民九”事变辛亥后新旧军阀之间派系斗争的一个重大事件,造成贵州上世纪20年代的政局更加波宕起伏。内外军阀或互相援引利用,或加入纷争,或假借自治对抗大军阀并粉饰军人专制政权。这种状况给贵州的近代历史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加剧了贵州的落后。  相似文献   

19.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是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焦点,李大钊对此问题的思索就是一个缩影.在袁世凯统治时期,他抨击省界之见,赞成中央集权,其政治主张接近旧立宪党人;在段祺瑞当政时期,他反对专制主义,转向地方分权,其政治主张与国民系一致,具有联邦主义倾向;在联省自治前后,他弘扬民主自由,揭橥联邦主义,其政治思想也进一步升华.可以说,民国成立以来,他的思想经历了从主张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到主张单一制下的地方分权,再到主张联邦主义的变化.其思想演变折射出民国政争的波谲云诡,并与民初以来地方政治思潮上升的趋势相吻合.不同的是,在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不仅与资产阶级联邦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其国家结构思想极具特色.他的立论基础先是联治主义,后是平民主义,在当时都与众不同;他对联邦制国家结构的偏爱甚于其他主张联邦制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他批判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但不反对联邦制度,他对联邦制的设计与中共“二大”的构想有所不同;他对世界联邦主义的设想也独树一帜.这些都体现出李大钊国家结构观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的联省自治运动是一次转变中国纵向权力结构的尝试,它的兴起与当时联邦制、地方自治的思潮密切相关,然而这次尝试最终并没有走向学者所鼓吹的美国式联邦制,原因在于中国并不具备扎根于关利坚土壤上的宪政文化—自由主义传统、契约精神、法治传统。这种自下而上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政权结构形式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仍需时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