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农村方面的报道,尽可能做到城乡共赏,对《北京日报》来说,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课题。这首先因为,《北京日报》是一张城市报纸,读者对象主要是城市人民,同时兼顾郊区农村。其次,还因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在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的落实,农村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农业结构已突破单一的“以粮为纲”,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农村工业、企业蓬勃发展壮  相似文献   

2.
北京日报有一个《郊区农村》版,除了星期日以外,每天出一期,每期近五千字。这个版是占用广告栏出刊的,只对郊区农村发行。这个郊区农村版是在1960年7月创刊的。在这以前,北京有一个农民报。1960年北京农民报停刊,郊区农村读者要求进一步加强北京日报的农村报道。而北京日报是个综合性的城市报纸,不可能拿出太多的篇幅报道农村情况。于是为了满足郊区农村读者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报道,北京日报遂决定出刊郊区农村版。  相似文献   

3.
1986年1至10月,《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郊区版》等部门的编辑、记者,在《北京日报》社编委会统一组织、领导下,开展了短新闻写作练笔竞赛。实践结果表明,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活动。现在,报纸宣传和其它领域、行业一样,面临着全面改革的任务。新闻是报纸的主体。新闻的状况如何,对于报纸的信息量,对于读者的吸引力,对于报纸宣传的社会效益,一句话,对于报纸能否适应形势的要求,其重要关系显得越来越突出。要改革报纸宣传,首当其冲的应是大力改革新闻的作写。  相似文献   

4.
去年11月21日,北京日报一版“作家写真”栏目刊登了北京日报特约撰稿人、著名作家刘恒采写的人物通讯《老卫种树》。随后,社会反响强烈。不仅如此,这篇文章给报社内部也带来不小的冲击。日前,来自北京日报机动记者部、白班总编室、《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办公室等部门的十余位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是一张报纸的灵魂,而党报的新闻评论特别是头版的新闻评论文章,则不仅仅要体现出灵魂的作用,它还是报纸的旗帜,是人民的传声简,肩负着“向群众解读党的精神,反映人民心声”,即“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任。本文主要调查了2004年东南西北八家报纸头版评论文章,这八家媒体除了《人民日报》是中央机关报外,其余七家属于省市报,主要包括东部城市上海的《解放日报》、南方城市广州的《广州日报》、西部城市重庆和成都的《重庆日报》、《四川日报》、北部城市北京和天津的《北京日报》、《今晚报》以及东北城市沈阳的《辽宁日报》。  相似文献   

6.
在这次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新闻大战中,就首都的各日报而言,包括《北京日报亚运专刊》在内的《北京日报》,应该说是战功卓著的,因而受到了广大读者和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好评。然而,经过了一段时间,再认真地回顾、冷静地思考一番之后,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就各家报纸在亚运报道方面的总体而言,还是各有千秋、互见短长的。凡是精采的深受读者欢迎的有关赛事的报道,无一不与采写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区各族新闻工作者对采写现场短新闻越来越重视了。《新疆日报》和其他一些报纸开辟了“现场速写”、“目击新闻”、“现场采访”等专栏,广播、电视也增加了现场口头报道,来自第一线的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富有生气的人和事大大活跃了报纸版面、电视屏幕和广播节目,深受读者、观众、听众的欢迎。一些现场短新闻被评为好稿,这是我区新闻宣传出现的可喜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8.
系列报道“十六大代表杨凌娜手记”,是十六大期间《宁波日报》除了发好新华社的来稿之外,推出的一组自己策划、采写的报道,引起了读者广泛的关注。读者每天都在报纸上找这组报道看,在杨凌娜所在的海曙区,《宁波日报》一时“洛阳纸贵”。这组报道后来被评为2002年度浙江省好新闻  相似文献   

9.
北京日报《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举办的“新闻采写一得”征文评奖结果,于6月21日本刊编辑部召开的评委会上评定揭晓。“新闻采写一得”征文活动,从1990年8月至1991年5月,历时9个月,共收到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稿件500多篇。经过编辑部认真地看稿、筛选;评委们精心、审慎地研究、磋商、反复地评议,最后评出一等奖1篇(北京日报记者纪涛撰写的《功夫在诗外,新闻采写亦如此》二等奖10篇;三等奖20篇;纪念奖15篇。这次征文活动涉及面宽,影响大,反映好。500多篇征文来稿作者,分别来自全国24个省、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是“兵学圣典”。它已被借鉴、运用于处世、商战、外交等很多领域,在中外掀起了“孙子”热。如今报纸如林,竞争日趋激烈,各家都在千方百计抢好稿,都在千辛万苦推出好新闻,都在千思万虑争夺读者。自然新闻采写人员也就难以轻松。从《孙子兵法》中汲取些智慧,讲究些新闻采写谋略,多迸出些好“点子”,也许能增强战斗力。  相似文献   

11.
我和通州人民广播电台张国梁同志采写的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获得了1997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同主题、同内容的广播专题节目《图案里面也有“法”》也获得了1997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回顾这两篇新闻作品的采写过程,我觉得,立足于唯物辩证法“联系”与“矛盾”的观点,对基层记者和通讯员来说,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抓住亮点新闻的“指南针”。采写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和广播专题《图案里面也有“法”》,可以说是我将“把握联系,找准矛盾”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过程的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12.
今年第三期《新闻战线》登出一条短讯:《北京日报郊区版聘请“特邀读者”》,我觉得很是新鲜。过去只知道报刊编辑部聘请“特约评论员”、“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也有少数聘请过“特邀编辑”;而聘请“特邀读者”,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报刊是办给读者看的。近几年来,随着极左遗毒的不断清除和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逐步恢复,在编辑部同志眼里,读者越来越被看重。于是,新闻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媒体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农村类报纸为坚守和拓展市场,将“服务性、指导性、可读性”并重的办报方针进行延伸,相继推出了许多与读者互动的栏目与活动。笔者通过对自身及兄弟报刊如《河北农民报》、湖北《农村新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山东《农村大众》、黑龙江《农村报》等综合分析认为,互动服务是农村类报纸践行新闻“三贴近”的生动体现,是提高报纸亲和力和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农村类报纸应把互动服务作为一种品牌栏目长期经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日报》是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又是北京市人民的报纸。怎样把这张报纸办得让领导和群众都比较满意,通俗的说法叫“二老都满意”,这是读者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办报人经常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第九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湖北省孝感报的系列报道《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获一等奖。一些评委对一家地区小报能在全国报纸、通讯社系统仅有三件(组)一等奖的深度报道中站踞一席,颇为青睐。这里向读者介绍这组报道的采访、形成过程和特色。《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一组共11篇,是1987年2月,孝感报11名记者、编辑组成的“贫困乡徒步采访团”采写的,也是孝感报新闻改革的成果。为什么要组织“贫困乡徒步采访团”?当时考虑;一是为适应新闻改革需要,锻炼提高队伍的政  相似文献   

16.
关心新闻发展的同志不难发现,近期首都各报几乎是一致性的采用了新闻杯赛的形式,征集新闻稿件,丰富新闻内容,从《北京日报》的“白菊新闻摄影比赛”到《中国青年报》的“瞬间与十年白天鹅杯征文特写”,从《经济日报》的“白藤湖杯杂文征文”到《光明日报》的“飞龙杯报告文学征文”,甚至连一向以稳健著称的《人民日报》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举办了“风华杂文征文”、“燕舞散文征文”等新闻杯赛。一时间,一个以企业命名的新闻杯赛的刊头,出现在报纸的版面上,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透视这一新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这首先是新闻界自身求生  相似文献   

17.
在不久前结束的华东九报“深度报道”好新闻评选中,笔者与人合作采写的热点问题报道《“问题月饼”令人痛心》被与会专家评为特等奖。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近年来,我紧跟报业新闻改革大潮,在采编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社会热点的探索,而所采写的热点新闻,多次得到中宣部新闻局阅评专家的肯定。这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热点新闻采写的一点思考。 从新闻缺失至信息冗余,热点已成为纸质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对热点的选择,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办法。抓大放小、紧随公众舆论兴奋中枢,是固化党报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种独特的商品——精神消费品,报纸的使用价值要通过读者的有效阅读来实现。读者的需  相似文献   

18.
“仙逝”特稿待续篇公元1991年12月30日16时许。自隋文帝干斗举取士,一千四百零五年之后,中国末代秀才苏局仙.在他111岁生日前两天,寿终正寝。是夜12时,新华社用6种语言向世界各大媒体播发了这则由笔者独家采写的消息,海内外几十家新闻传媒竞相刊发。与此同时,香港《大公报》还不惜版面刊出了笔者撰稿的《中国晚清最后一个秀才》长篇连载;上海《解放日报》除元旦一版刊出笔者领衔撰写的这则本市报纸首家苏氏新闻,6日又刊出笔者采写的《苏局仙遗体解剖侧记》,10日该报则让出第七版整版地位,以“专稿特稿”形式,刊出了又是由笔者采写的《盛世生居万事足——追记已故‘上海第一老人’苏局仙》独家长篇通讯。拥有百万读者的《读者文摘》、《新华文摘》和《文摘月刊》国内三大权威文摘刊物也接踵而至,连篇累牍,历时半载。时光,白驹过隙,老秀才作古的新闻已成旧闻。但无数读者在问:这个畴昔令人神往的“东湖山庄”从此就没了新闻?  相似文献   

19.
读报的甜头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平日工作真够忙的。但是不管怎么忙,我总要抽出时间阅读报纸,养成了天天读报的好习惯。我除认真阅读单位的《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报刊外,还自费订阅了《北京日报郊区版》、《首都经济信息报》、《中国人口报》、《中国农牧渔业报》、《中国农垦》等。我认为读报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通过读报可以了解中央有关精神,及时捕捉到不同时期的报道工作重心。去年9月初,《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上发表了“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出要制止中小学生的流失”的报道。看到这篇报道后,我意识到抓教育,抓人口素质的提高,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宣传工作的重点,于是我很快采写了《前后苇沟村50余户农民出资为子女聘请  相似文献   

20.
报纸是办给谁看的?回答只能是读者!这一点无须证明。那么,新闻采写应有“读者意识”该不成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于是,“读者意识”或者叫服务读者的能力再度成为当前新闻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实际上是“新闻”内涵中的应有之意。新闻媒体的读者意识,落到新闻记者的圈子里,不外是新闻采写的读者意识。人的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意识这个东西一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