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常昕到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不但中国的,还有外国的)说,中国当代少有像鲁迅那样的文学家,鲁迅的优秀传统在当代缺少继承者。似乎也是实情。但为什么会如此?缺少科学训练是不是一个原因呢?鲁迅在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中就告诫他们不要专看文学书,也要注意科学知识的修养。他说,一般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认为,搞文学创作的人,要有起码的科学常识。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代著名革命文豪鲁迅先生一贯把外国语当作人生斗争的一种工具。他懂得俄语、英语、法语和日语。尤其是日语,他不只能看、会说,且能熟练地运用日文进行写作。他经常教育青少年要懂一门外国语。据他的一个学生回忆说:“他常常对我说,不但要读中国的好书,也要读外国的好书.并且科学书籍也要多浏览,不要仅仅抱住目下流行的时髦书。此外,他也告诉我,必须要懂一种外国语,多学会几种更好。”(俞获:《回忆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鲁迅针对我国文化和科学技术落后状况,坚决主张我们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务期清除糟粕,吸取精华,以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他在致许广平的信中,给她指出“不能看别国书”,这是“一个吃亏之处”。(《两地书(85)》)后来,他亲自选出课本给  相似文献   

3.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鲁迅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总结历史和现实阶级斗争经验的重要论著。鲁迅自己很重视这篇文章,说:“论‘费厄泼赖’这一篇,也许可供参考罢,因为这虽然不是我的血所写,却是见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的血写的。”鲁迅在这篇光辉著作里,提出了著名的“打落水狗”的主张。这一主张,贯穿了鲁迅  相似文献   

4.
一 如果我们把鲁迅自家乡赴南京求学所开始的诗文写作视为鲁迅早期文学活动的发韧,那么,日本留学期中以刊印《域外小说集》为肇端的文学实践则是他早期文学活动的鼎盛。这是他真正从文的开始。其开端本身就是一首辉煌的好诗!洋洋两万余言的《摩罗诗力说》异峰耸起,成为鼎盛期的一个突出存在。这是青年爱国者鲁迅向苦难的故国、愚弱的国民献出的第一部诗论,这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理论的第一座丰碑。在这篇长文中,鲁迅高度评价了欧洲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第一次把他们较为详尽地介绍给中国人民。以此为基点,鲁迅从一个新的高度对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诗教以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他自己革命的文学主张。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不同凡响,就是在今天,也仍然熠熠闪光。这是一个光辉的起  相似文献   

5.
一、从鲁迅不主张“给小孩读《狂人日记》”说起 鲁迅生前曾表示,他不赞成把他的作品选作教材。他说,“我也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怕的是教错了青年。”①这不完全是出于自谦;他当时认为,“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②在“那些书”中,鲁迅特别不赞成把《狂人日记》选作青少年的教材,据孙伏园回忆,鲁迅“最不愿意的是  相似文献   

6.
有为有不为     
有位青年人,非常刻苦,可事业上却收效甚微,为此他很苦恼。有一天,他找到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事业上,结果收获却很少。”法布尔同情、赞许地说:“看来你是一个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又说:“是啊!我爱文学,我也爱科学,同时,对  相似文献   

7.
《给颜黎民的信》现选入六年制小语第11册,鲁迅先生在信中,针对颜黎民来信提到的问题,讲了四件事,在四件事情中,重点讲了应该怎样读书这件事。那么,鲁迅先生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毛泽东同志在《论鲁迅》一文中说过:“鲁迅……随时教育着训练着他所领导下的文学青年,教他们坚决斗争,打先锋,开辟自己的路。”联系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我感到鲁迅在信中通过谈“怎样读书”,其目的是要青年们“坚决斗争,打先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庄子     
一九三三年十月鲁迅与施蛰存由于“《庄子》与《文选》”的问题用笔杆子干了一仗(鲁迅事后说:“我和施存蛰的笔墨官司,真是无聊得很。”)争锋是“一般青年应否去看《庄子》与《文选》以作文学上的修养之助”、“在古书上找活字”。鲁迅是持否定意见的;并拒绝承认《庄子》《文选》等古代文学遗产对他自己的文学修养的积极  相似文献   

9.
鲁迅评价叶紫的《丰收》说:“……这就是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这是鲁迅对革命文学质的规定。鲁迅从事文艺创作就是从这一崇高的使命出发的。早年他弃医从文,是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所以他在“五四”时期,遵奉“革命的先驱者的命令”,进行创作,助威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前驱”,(《呐喊·自序》)向封建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一生中,曾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为青年看稿、改稿、编书、校字。对于急切求助的青年,不论自己工作有多繁忙,不论对自己是否熟悉,从不推辞。甚至在他晚年,身患重病时,仍孜孜不倦地为青年改稿,指导青年写作。有一次,一位不相识的青年,寄来一篇稿子。鲁迅按照他信上的要求,仔细地修改了。不料这个青年却来信责备、埋怨鲁迅,说替他改动得太多了。他又寄来一篇稿子还请鲁迅修改,鲁迅改后寄去了,作者又来信说,这回改得太少,似乎仍不满意。对于这位令人无所适从的青年,鲁迅并不气馁,因为他认为青年作者有生气的作品比“文豪”们“花呀”、“月呀”、“呵呀呵唷,我要死了”的无病呻吟和“死呀”、“血呀”的激烈空喊,要切实得多。当时,在文  相似文献   

11.
一群有着学缘、地缘关系和相同经历的文学青年组成了两个文学小团体——创造社和太阳社。一群渴望从事文学创作的青年因为仰慕鲁迅以及与鲁迅各种各样的关系而聚集在鲁迅的周围。这两个同处社会结构中间层次的群体,虽然在对文学的理解以及生活的方式上存有这样和那样的分歧,但相同的惯习——尤其是表现在政治倾向性方面的一致性,让他们存在着联合的社会基础。经由共产党组织的谋划,通过合适的中间人物的撮合,两部分人联合成立了极具影响的知识分子团体——“左联”。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曾严正指出:“文学是战斗的!”(《叶紫作<丰收>序》)他“主张以文学来帮助革命,不主张徒唱高腔高论,拿‘革命’这两个辉煌的名词,来抬高自己的文学作品”(《几个重要问题(和<救亡情报>读者的谈话)》)。鲁迅的一生,主要是以杂文为武器,在文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全馋了     
1935年初的一天,鲁迅在上海的寓所收到一封来信。信中说:“周先生,我们全馋了,他们叶紫、肖军)要我写信给您,希望你能够‘请’我们吃一顿。大馆子太费钱,小一点的馆子就可以了,吃得次一点也行……”这封信是文学青年肖红写的。当时她与叶紫、肖军都是进步文学青年,与鲁迅的关系甚好。一日,叶紫到肖军、肖红(当时为夫妻)的住处,一进门就嚷叫馋:近来太馋了,总想吃些荤腥之类的东西……“”我也总想吃点肉。“”我也想吃点好吃的。”肖军、肖红插嘴说。“解馋”,弄点好的吃,当时对于这3个数着铜板过日子的年轻人来说,是奢望。于是,他们想出了一…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有恒     
一九二七年九月的一天,上海北新书局门外,走来一位青年。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忧郁,仿佛心头压着难以承受的铅块。北新书局的小伙计一眼看见了他,就急忙对屋里喊道:“看,他来了,他来了。”话音刚落,书店老板李小峰先生从屋里走出来,忙对这位青年说:“先生的大作《这时节》,鲁迅先生在广州看到了,还给先生回了一封长信呢!”青年人又惊又喜,又有点怀疑:“怎么,鲁迅先生给我写了信?是真的?信,在哪里?信上怎么讲的?快拿来给我看看!”说着,双手往衣襟上擦,准备接信看。然而李小峰却向这位青年解释道:“信是真的,很长。鲁迅  相似文献   

15.
1931年12月27日,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自述其早期接触外国文学之情况时说:“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中也说:“鲁迅自从办杂志《新生》的计划失败以后,不得已而努力泽书,和其弟周作人开始介绍欧洲新文艺,刊行《域外小说集》,相信这也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他们所译偏于东欧和北欧的文学,尤其是弱小民族的作品,因为它们富于挣扎、反抗、怒吼的精神.”这两段话都提到北欧文学并非偶然,鲁迅对北欧文学的确很早就予以重视,他是我国最早介绍北欧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16.
鲁迅有两句有名的诗句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说明他是爱憎分明的。对于青年也是这样。倘若这青年是可以造就的,他总是无微不至地指导他;一旦这青年走错了路,他就对这青年予以教育;如果这青年又变好了,他也会帮助这青年的。我就是  相似文献   

17.
自称为鲁迅的私淑弟子的许钦文,是在鲁迅的直接扶植精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乡土作家,他以平易质朴的写实笔调描写绍兴乡村的人生故事,他以冷静诙谐的讽刺笔法描绘青年男女的爱情心理,他以简洁深刻的笔触揭露动荡社会的黑暗现实,他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蜚声文坛风格独具的乡土作家。在许钦文的文学道路上,灌注过鲁迅先生诸多的心血,鲁迅常常为许钦文“看稿,改稿,介绍稿子,校对稿子,样样都有”。直到垂暮之年,许钦文忆及其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时,还深情地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鲁迅先生也”,“鲁迅先生给我的恩情永远说不尽”。  相似文献   

18.
198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李欧梵在《鲁迅及其遗产》一书的“引言”中说过这样的话:“鲁迅逝世近半个世纪以来,尽管存在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差异,他对海外读者和学者仍有特殊的魅力——这不仅在于他对中国国民性、社会文化的深彻洞察,而且在于他融自己智慧和心理紧张于艺术的特殊技巧,以及复杂的思想渊源。”李欧梵所说的“海外”,当然还不包括台港在内。但他的话倒也十分清楚地说出了一个事实:鲁迅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鲁迅的作品固然早已飞出国界,赢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份遗产。鲁迅的思想也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引起愈来强烈的反响。在新时期,鲁迅研究不仅仅是中国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世界  相似文献   

19.
语文与文学天生有不解之缘。且不说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且不说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说文学家中有不少就是语文教师从三尺讲台上走出来的。鲁迅、叶圣陶、沈从文等是如此,刘心武、韩少华、肖复兴等也是如此。文学与素质教育天生有不解之缘。人类认识世界需要两种“眼睛”,一种是“科学的眼睛”,一种是“文学的眼睛”。以疗救病态中国、重塑国民灵魂为己任的鲁迅,早年学过工科,学过医学,后来专治文学,可以说是现代中国具有“两种眼睛”的人了。我们今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不就是要培养具有“两种眼睛”的优秀人…  相似文献   

20.
与鲁迅先生有过交往的文学青年中,有一位曾经留学法国并且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后又投奔延安,最终成为一名无产阶级作家的青年,她就是著名女作家陈学昭。陈学昭的成长,与鲁迅先生在各个方面对她的影响分不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