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不落言筌”,它经常拈提中国人常见的事物——牛来阐明事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反映了中国禅宗祖师应机说法的大智慧。禅宗中的以牛说法,散见于禅宗公案、禅宗偈颂和小说中。它不仅表现在许多禅师常以泥牛、牯牛、老母牛、铁牛等喻人或自喻,禅宗中有些禅师想做水牯牛,把心外觅法比作骑牛觅牛,把本来面目比作露地白牛,把心性的修证比作牧牛,以牛喻佛法大意的不可言说及描述形而上的道体,还涉及禅宗教义、禅宗的教育法和禅宗无情说法的思想。本文对禅宗以牛说法出现的原因、表现、对禅宗的影响以及研读这些案例时所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辅导员》2011,(11):58-60
一、走近牛大家好!我是你们所熟悉的勤劳朴实的牛。提起俺老牛的名字,聪明的你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许多人的形象:《牛郎织女》里正直善良的老牛、《西游记》里神通广大的牛魔王等等。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人们是将牛作为纯朴诚实、勤善美好的象征。古往今来,不但将人比作“孺子牛”和“老黄牛”;甚至将牛推崇为“牛王庙”的神灵,烧香求拜“牛王爷”能“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保平安”。究其由来,怕是源自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牛魔王的演化吧。是的,在我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在浩如烟海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牛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动人,奇趣横生的惊叹!  相似文献   

4.
牛魔王是《西游记》中形象最为丰富、意义最为复杂的次要人物。他集物性、魔性、人性为一体,神通广大、亦正亦邪、机智多谋、骁勇善战,是妖魔中的枭雄,也是取经途中唯一被动参战,最终皈依佛门的妖魔。作者匠心独运,巧设机关,成功塑造了牛魔王这一形象并赋予其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同是神话巨著,但一为礼佛,一为崇道;二、《西游记》《封神演义》“同”是儒、释、道互补之作,但《西游记》的主导思想是“出世”,而《封神演义》的主导思想是“入世”;三、哪吒、杨戬、李靖、木吒,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同”有人物,但在书中所起的作用相“异”;四、《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共“同”移用说话人写景状物的诗、词、赞;但“异”在《封神演义》移用马虎,《西游记》移用贴切;五、《封神演义》《西游记》同是累积型的作品,但《西游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牛魔王、铁扇公主等等众多传世的艺术形象,《封神演义》则除了哪吒、比干的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外,其余人物塑造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6.
将《西游记》中的“妖怪”疏理成四类,与《西游记》杂剧比较,剖析牛魔王、铁扇公主与红孩儿及镇元子等前后关系变化。深入论述镇元子、太上老君和悟空之间的恩怨纠葛,观音菩萨对孙悟空的关爱与考验,以及在《西游记》中的重要意义。从“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土地庙大泛滥。研究齐天大圣为什么变做土地庙。作者认为《土地宝卷》对《西游记》成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神魔小说,它以唐僧西天取经的传统故事为主要题材,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开拓了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创作的新领域。《西游记》在塑造神话人物形象方面的杰出艺术成就是采用了物性、人性和神性完美结合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创造了一批神话人物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白骨精等等,往往既有神性或魔性,又有人性,还有物性,作者把这三者结合得很好,因此显得妙趣横生而又合情合理。这里,笔者以猪八戒为例,着重分析这种艺术手法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文学教育(上)》2010,(11):157-157
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日前由外文出版社翻译成印度文出版.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的王树英研究员介绍说,《西游记》与印度的关系非常密切,孙悟空的原型,其实是印度的神猴哈努曼(Hanuman)。猴王哈努曼的故事载于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在印度影响很大。印度各地都有哈努曼神庙,香火旺盛。除了孙悟空,其他的妖魔鬼怪,大多也是“印度国籍”,比如牛魔王,就体现了印度对牛的崇拜。该书出版的四大功臣之一、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以其人情味最浓,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人物长廊中极为生动感人,光彩照人。猪八戒贪食、好色、嗜睡、偷懒等特色在《西游记》中都有一系列的道教术语与之配合,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  相似文献   

10.
猪八戒形象新解——《西游记》新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用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从新角度对《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进行重新认识,以挖掘出潜含在这一形象中的文化内涵。首先从《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入手,考察了猪八戒形象的产生,阐述了吴承恩对猪八戒形象的独特艺术创造。其次又追根溯源,探讨了猪八戒形象的历史演化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型意义,指出猪八戒象征着人类的贪欲:食欲与色欲。最后联系吴承恩的身世遭际及创作个性,分析了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意识,以及在这一形象中所映射出的作家本人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1.
受偏见和研究力度不足的影响,《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形象被长期误读。探究《西游记》玉帝形象的来源——道教神话、民间传说中的玉帝形象,讨论文本中对玉皇大帝形象的客观表现,得出《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并非伪君子、昏君,而是有道明君的结论。造成玉帝形象误读的原因,主要是读者感受与文本表现的偏差和先入为主的偏见。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周星驰导演的影片《大话西游》与《西游记》小说之间形成一种互文。电影《大话西游》保留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却赋予了角色现代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大话西游》中主要角色的爱情宿命和自我顿悟之路,剖析电影中角色所映射的当代都市人形象,以及电影所反映的当代都市人的爱情命运和个体自我的迷失现象。本文旨在阐释电影《大话西游》的现代性及当下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吴承恩的《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开山之作,随着其形式不断被演绎与改编,其中的人物形象也在不断经历流变与重塑,失去了真实原貌。本文以《西游记》小说中的唐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对唐僧的复杂形象与矛盾性格进行重新阐释,通过分析与研究,以期实现对人性本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西游记》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孙悟空、猪八戒和唐僧——进行了分析,可以使人们了解到:《西游记》打破了塑造人物类型化的模式,使人物性格趋于复杂化、人性化。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西游记》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观音在《西游记》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班主任,重新审视《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我们不难发现从她的身上可以借鉴到一些班级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说"白龙马"     
《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是不为人所重视的,但在西天取经过程中却少不了这个配角。由于《西游记》中描写白龙马的篇幅不多,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引述的方法来分析白龙马的个性以及它在西天取经中的地位,以此说明白龙马这个形象在《西游记》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中国,提起《西游记》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观音这一最富有中国特色的菩萨,在《西游记》中是一个有着重要作用的角色。作为班主任,重新审视《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时,我们不难发现从她的身上能借鉴一些班级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杨婧 《华章》2013,(32)
《西游记》中孙悟空变化多端、有勇有谋、视权利为无物、积极造反、乐观向上、至情至性,反映了人类本性对自由的追求。因此,而成为许多人理想的寄托和象征,因而人们习惯于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看做一个喜剧的角色,然而,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实则是一个更为深层次上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19.
禅宗公案是禅宗与中国佛教其他派系差异性的最突出体现,其采用的对话言说方式更是其独特性最佳外显。禅宗公案的对话是中国对话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论语》、《庄子》中的对话以及西方的对话相较却又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文章重点分析了禅宗公案对话与《论语》、《庄子》中的对话以及与戴维.伯姆所倡导的对话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龙王形象,这些龙王一改往日威严、凶暴的强者形象,变得充满人情味和世俗气息。《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儒士形象、仕宦形象、畏道形象、妖龙形象。究其形成原因,可概括为吸收了印度佛典成分,文人的创作,民间信仰的影响及对现实不满的宣泄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