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语言论转向”的背景下,新时期文学批评开始了语言观念的变革,其核心内容是从“工具论”向“本体论”的转变。有三个比较集中的问题: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与地位;语言的及物还是不及物;语言作为系统对言说的影响。新时期文学批评中语言观念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深层次地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我们今天文学批评中的很多话题都可以在这个变革中找到源头,它在众多话语中扮演了“元话语”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观念的变革改变了新时期文学与批评的方向,将其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对《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对救亡的意识形态批判所包含的革命话语的解构和试图开启的文化现代化目标进行详细地阐释与解读,进而梳理李泽厚与80年代文化逻辑的关系,同时将这一关系放置于50—80年代的历史逻辑中进一步落实。因而“五四”的文化政治、“救亡”意识形态批判、“五四之争”、80年代文化逻辑的转向等构成本文考察的基本问题域。  相似文献   

3.
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从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转向须聚焦叙事逻辑、传播内容、传播话语三个维度。叙事逻辑整体性注重从“重宏观”向“宏微观并重”转向,主体性上坚持从“重关键少数”向“关注绝大多数”转向,导向性上应从“重过程”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转向。传播内容生产模式应从“千人一面”向“精准性”转向,内容呈现形态注重从“平面型”向“立体化”转向,理念观照应从“重理论阐释”向“重情感认同”转向。传播话语表达从“宣传”向“宣传+讲故事”转向,话语指向从“说理”向“说理+解决问题”转向,话语风格从“理论话语”向“理论+生活话语”转向。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产生,具有十分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文科学、文学批评自身发展创新的内在原因。后现代主义淡化“历史”,后现代人厌烦“历史”又需要“历史”,人文科学的“文化研究”转向和“语言学转向”,文学批评希冀摆脱形式主义的长期称霸局面,旧历史主义已是老态龙钟而不适应时代需要,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登上后现代文学舞台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最突出的转向是从早期“文本批评”到后期兴起的“文化批评”。而在这一嬗变与突破中不可忽视的是解构主义理论所起到的继承与开拓作用。其强烈的否定与批判色彩,继承了解构思路,使具有多元性、跨学科视野的“文化批评”最终成为了主流和强势话语。这一转向不仅是文学史发展的自身规律的体现,而且是文本、文化、社会背景发生重大转折后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文学批评去政治化策略之一就是从“语言转向”来探索文学的形式美学,逐渐摆脱“文革”时期的政治功利和新时期初的社会功利,突破以工具论语言观为基础的语言分析,走向以本体论语言观为基础的语言审美批评,完成了从文学的政治性向文学的语言性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7.
翻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翻译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重大的“文化转向”.因此,从科学革命的视角探究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介绍翻译研究如何从“语言学派”到“文化学派”完成了“文化转向”,从库恩“范式”、“危机”、“革命”的视角对“文化转向”进行分析,探究“文化转向”的原因,以期为相关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西方现代哲学发动了一场“语言学转向”的革命,从语言的角度对传统的形而上学进行批判,维特根斯坦说:“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这种转变深刻影响并启发了文学理论界。正如伊格尔顿所言:“语言,连同它的问题、秘密和含义,  相似文献   

9.
话语、权力和主体——关于后结构主义者福柯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福柯的话语理论 ,权力的多种运作方式体现得最明显、但也最难识别的地方就是话语 ,话语构成了一般的文化实践的基础部分。话语传播着权力的影响 ,在整个现代社会体系中 ,它们是权力的替代品。权力关系在生产真理的话语的时候执行了权利规则。“话语”的使用促使文学批评远离了传统对“意义”的追问 ,它使我们从方法问题转移到对功能的描述上 ,尤其是转向主体如何在社会话语和制度中被产生以及主体如何成为“主体功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辩证理论”和“二律背反”是詹姆森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的两个重要理论。基于对这两个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到詹姆森独特的辩证思维方式及其理论的嬗变,看到他对文本的历史维度和政治解读使批评话语探索了新的研究领域,也看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最具包容性和综合性以及它在当今文化政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论发展进程中,有明显的“文化转向”。从文化批判到文化研究,既是西方理论思潮影响的结果,又是本土文艺现实变化的产物。如何在“转向”中发展、重建文艺学学科体系,成为理论家们争讼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华人文化诗学”意味着华文文学批评重心的转移,即从重视中国文化/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到突出华人与华文文学主体性的转移,从中国视域为主导的批评范式转向以华人为中心的“共同诗学”与“地方知识”双重视域的整合。“华人文化诗学”主张从纯审美研究视域转向文化政治阐释。  相似文献   

13.
罗建军 《现代语文》2008,(2):123-124
综观西方20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语言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批评家基于不同的语言观促成了许多文学批评流派的起点和终点.然而,由于文学批评自身的拓展,特别是20世纪西方"语言论转向"的演变和1960年代起后结构主义等批评思潮的勃兴,文学研究开始走向"文化研究", "语境"问题成为了文学批评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翻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呈现"文化外求"的横向开拓特征,从社会、历史、政治等多种角度对翻译全过程进行宏观的、外部的研究,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上抽离,转向探讨文化层面影响和制约翻译活动的各种因素。这种研究给翻译人才的培养开拓了新的视角,为外语人才翻译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本文在梳理翻译学文化转向的缘起和发展的基础上,详细界定和分析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翻译能力,并挖掘了翻译学文化转向对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各个翻译子能力所能提供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进入社会科学领域以来,"语言"也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维度。由此,传统心理学的"语言缺失"问题的解决获得了新的契机,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使话语分析、话语伦理、语言形态等成为当今心理学研究的时代议题。从"语言学转向"的历史背景入手,在具体分析这场心理学思维方式变革的发生动因基础上,展示了其内在的发生逻辑。并总结和反思了这场转向的影响和意义,揭示了当前理论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初的文学批评虽然重视文学语言的研究,但仍拘束于传统工具论语言观的视域中,将语言形式看作是思想内容的容器和工具。随着西方“语言论转向”的引进,文学批评开始以语言本体论为基础探索文学语言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使文学语言研究从观念到方法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西方哲学中有几次“转向”对人类文化哲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意义。这几次“转向”逐渐废除了认识论作为第一哲学的特权,使得一个系统的现代文化哲学得以建立起来。具体而言,维柯、赫尔德、卢梭试图在现代哲学思想的语境下构建文化哲学,因而分别提出了哲学的“语义学转向”、“语言学转向”和“民族学转向”,而恩斯特·卡西尔则在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学转向”,把符号思维确立为哲学的新原则,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化哲学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具有现代哲学思辨性和理性批判精神的批评思维的建构,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研究中,应给以充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而建立起自觉的、更具有哲学涵摄力的文化视界,将使文学批评既具有一种更为深邃的历史意识,又具有一种哲学的思辨性和理性精神。文章从文学艺术的文化本质和文学批评的哲学出发点两个层面,论证了建立文学批评文化视界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从“文化观照的整体性原则”、“理性观照的批判性原则”、“面向未来的前导性原则”三个方面,探讨了建立文学批评文化视界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语言研究与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话语分析在20世纪西方文论、文学批评及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最终成为当今文学、文化批评和历史解读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之一。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展示了其与20世纪前期西方语言形式批评的关系。自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出现“语言学转向”以来,语言批评经历了一个从前期对“语言形式”的关注转变到后期关注“语言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认识论的问题上,庄子的思想过程是先“反知”,通过对“知”的社会政治批判和认识论意义的批判,解构了原有的文化知识遗产,在此基础上,庄子建构起一种蕴含着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的“真知”。真知,就是对道、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从“反知”到“真知”,庄子实现了认识论的意义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