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代避讳作为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存现了两千多年的社会文化现象,始终和汉字密切相关。一方面,汉字所包含的大量信息被用来发展为避讳;另一方面,避讳的发展又反过来对汉字的使用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汉字是迄今发现的产生年代最早的文字之一,而且使用人口最多,并且至今通行。汉字文化虽然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变革,但汉字的字形结构总体还是相对稳定的。汉字文化是研究汉字作为一个文化系统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制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汉字来了解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形态和思维模式。重现象、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特点。中国的汉字以象形为基础,具有以形构意、以形表意和形声合义的特点,使汉字具有跨地区和超时代的特点。因此,应该更多从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来研究汉字与社会历史、文化制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识字教学的本体。汉字与文化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汉字的字义系统记载着汉民族文化系统,汉字的字形构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现象。因此,识字教学要让学生置身于汉字文化中,立足教材,在学习高频度的汉字的时候,进行文化渗透教学;让学生在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体悟蕴涵在汉字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接受文化熏陶,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热爱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对人名称谓的"避讳"是中国古代突出的文化现象,日本在古代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文化现象,虽然两国的避讳在起源上是一致的,但在其表达的具体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避讳对象、避讳方式、触讳惩罚以及避讳对讳者名字的影响等方面,其原因应与两国民众思维方式、对于皇权态度的不同,以及两国对于汉字使用的地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5.
汉字作为一种能够打破时空界限的表意文字,凝聚着深沉的社会文化背景。生育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面貌在汉字中必然有所记录。对与生育文化相关的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进行汉字学角度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及古代先民们的生育观。  相似文献   

6.
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之一的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而言,承载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而作为汉语文本体构成的支柱——汉字,更是以其特殊的构造方式,向我们昭示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化资源。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每一个汉字,字形和字义紧密联系。挖掘汉字中的文化意蕴,就能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就能规范汉字的书写和运用,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智慧,使学生获得人文情感。  相似文献   

7.
汉字是汉民族为适应实践的需要创造出来的,汉字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文化是造字的依据,汉民族文化深刻影响着汉字的构造过程和方法.同时,汉字还可以充当研究造字时代社会状况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汉字学的角度讨论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认为普及汉字知识对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汉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其历史悠久,变化复杂,汉字知识的普及有利于认识繁体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利于书法篆刻艺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性,与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汉字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对形成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以"王""、法""、礼"为例探索汉字文化之意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初步探讨了汉字的文化定义、文字发展与文明的关系、汉字的历史文化认识价值、汉字结构形态的变异和汉字造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人们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并且了解汉字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众化”(mass culture)的概念所隐含的化等级观念、精英主义立场手和研究价值取向以及“知识分子”的立法角色,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开拓化研究的视野。近来,这些趋势已在化研究的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被否定。正是在此背景下,有必要用“媒介化”概念来消解“大众化”概念。更重要的是,“媒介化”是一个更大的包容系统,即要求研究把化研读实践作为一种化现象纳入到“媒介化”中去,学会利用媒介使个人观点得以普遍传达,以建立真正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2.
家文化是在家族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文化,始终影响着企业的各种组织行为。在与现代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使得家族企业呈现出各种形态。从家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过程出发,将家族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大众化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化世俗性进程,当代化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娱乐化和肤浅化倾向。对于化的这种变化,需要从人关怀方面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经济、文化也随之崛起,以城市人的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建立城市美学,是美学研究的新任务与新方向.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应当由对乡村的审美经验把握转向对城市的审美经验的总结,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美学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在网络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文章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内涵、特征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做到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林纾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是在中西文化融合与近代中国出现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他着重对儒家的"中庸之道"、儒学界不切时务的不良风气、传统小说的"旧式模式"与传统史学的"正史观"、"士农工商"的封建等级观以及男尊女卑的伦理观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林纾虽主张用"西"学改造"中"学,但他反对解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始终坚持对传统文化的信仰.  相似文献   

17.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创建校园文化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有利于改变校园文化的封闭性,有利于弘扬校园文化的创造精神,有利于校园制度文化形成。  相似文献   

18.
"和"文化与当下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西方几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过对于“和谐”的向往,但是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同时西方古代社会却发生了文化断裂,这进而造成发源于西方的近代工业文明的诸多先天不足,于是它的进一步发展也就给现代社会带来了诸多危机。而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和”文化的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下中华乃至世界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和谐文化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目标。大学作为文化传播和知识创新的学术机构,担当着培育先进文化和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重任。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并与社会文化相互促进,大学文化创新是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20.
大学文化本质上反映大学的生存方式和竞争方式,建设大学文化就是要以根源性的方式重构大学的生存方式和竞争方式;以文化形态学的理论视域解读大学文化和建设大学文化是基本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