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一、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文言文阅读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难度有逐渐加大的趋势,而文言文教学仍存在忽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现象。1.轻视诵读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诵读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即使设计了诵读环节,也收不到真正的效果,往往"水过地皮湿",敷衍应付而已。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诵读是理解与感悟的重要手段之一。面对篇幅较大、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的阅读难度可想而知,读过数遍仍不知所云者不在少数。所以,教授文言文必须高度重视诵读的重要作用。2".主动"翻译  相似文献   

2.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必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苏拓 《亚太教育》2019,(9):108-108
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有效性,创造性地应用好教材,强化学生阅读和诵读,让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上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言素养,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鉴于此,本文对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许育红 《考试周刊》2009,(13):62-62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在课堂上,教师常常包办一切,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剌读,学生缺少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情感不能与作者直接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对文言文产生厌倦情绪,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我国传统教学是重视诵读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说的都是诵读的功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诵读是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第一步,它既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又能帮助理解和记忆所读的文言文。诵读既是训练和提高学生语音、语调的有效途径,也是检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尤其需要加强对学生诵读教学的实践训练。本文试从语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方面的诵读技巧入手,给学生以规范科学的指导,具有实践操作性与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大多都有诵读文言文的经验,教师根据学生学力基础展开教学设计和组织,通过示范诵读、梳理阅读、互动讨论、背诵展示等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文言文诵读学习的机会,传授一些诵读技巧和方法,能够促使学生顺利进入文言文阅读核心,在提升诵读水平的基础上建立文言语感,形成学科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明确指出,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要想充分落实新课标的这一精神,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关键点。一、抓好诵读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并形成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诵读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地有梯度地进行。第一,通过诵读,扫清字词读…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教学是技校学生提高语文素养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搞好文言文教学呢?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条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诵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讲授文言文,教师可以首先指导学生,通过琅琅上口的反复诵读,来领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为后面的深入讲解奠定良好的基础。“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重在阅读,让学生通过诵读训练,增加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知识,既而转化为实际  相似文献   

10.
正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笔者觉得文言文学习的经验就是大量的诵读。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谈谈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一、学会诵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有利于掌握文言文中的生字词文言文中生字词比较多,还有许多生僻字和通假字,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混淆。这也一直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文章来进行字词教学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把文言词的字音读出来,能够加深印象,这样所取得的效果远远比教师在黑板上标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