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我国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就是各大高校,每个高校都是人才辈出的地方,正是因为如此,在前沿高校才更应该大力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对于"工匠精神"就往往抛之脑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出现了相应的缺失。缺少匠心的教师,都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才能够将"工匠精神"更好地发扬光大。论文结合目前高校教育现状,探讨"工匠精神"的概念,分析出现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并指明"工匠精神"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2.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强调了它的重要性。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对职业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体现,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伟大目标的重要精神支持。由于中国传统职业等级观念的狭隘性和现代职业教育的缺失,劳动者将劳动视为生存手段而非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致使劳动者普遍缺乏工匠精神。我们应从价值观培育、教育体制优化等方面发展和弘扬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3.
重拾"工匠精神"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工匠精神",将工匠卓越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贯穿技能型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及其职业道德建设,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将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耦合起来,以更好地提高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职业道德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现阶段,工匠精神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对人才培养价值出发,探索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德育有效途径,以获得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相似文献   

5.
科技社团在高职院校的能力教育中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职业氛围,是加强沟通、提高职业道德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将工匠精神融入科技社团活动当中,不仅使广大的师生群体体会到科技社团活动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不断培育自身的工匠精神,一举两得。学生走出校门后可以快速适应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科技社团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向丽 《文教资料》2020,(1):120-121,102
加强高职院校在校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中国工匠"的重要途径。校企有效对接,以"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充实和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整合利用多方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加强校企文化融合和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为"中国工匠"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来组织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既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是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工匠精神"是职业技术、职业思维、职业道德三者的有机统一。高职院校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与校园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工匠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高职教育处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端环节,为回应时代要求,应加大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构建文化软实力,以名师教育与校企合作模式陶冶工匠精神,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9.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高职英语是高职院校一门公共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培育渗透其中,使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和考评体系进行融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0.
"工匠精神"不仅是对工匠高超技术的认可,还是对其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的高度赞美。"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但在职业教育中出现了缺失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提出了促使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回归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