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简论教育学理论中的隐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隐喻是现代许多人文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对两个语词意义的直接认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说话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内在精神世界的独特表达。外国教育史上三位著名教育学家代表作中的隐喻——柏拉图的“洞穴的囚徒”、夸美纽斯的“种子”和杜威的“生长”——很好地阐释、传达了他们各自的教育观,在他们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教育学隐喻存在的意义在于对教育活动内在性、精神性、文化性的深刻把握和独特呈现  相似文献   

2.
隐语是个体为了适应特殊环境与场合的语言,本文对隐语“老大”、“亲自”“、三号”进行了社会人类学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管理时代的到来,钻研经营之道,已成为任何一位致力于不断拓展事业的管理人员的第一要务。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有三个层面是非常显著的,即基层"治物",中层"治事",高层"治人"。当然,这三个层面也不是截然分开的,里边存在着交叉。"治物"、"治事"与"治人",是根据不同层面人员所肩负的不同职责和任务而有所侧重地提出来的。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不同的能力培养,有利于加快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英语语言学课程是通过讲解现代语言学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语言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目的。而"鱼"、"渔"、"欲"兼得的语言教学原则,以语言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语言学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对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形成了全新的语言学教学模式,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就,这有助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汉英“红”、“白”颜色词象征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色的物理属性对各民族都是一样的,但不同语言对颜色的反应。特别是赋予的象征意义却不尽相同。“红”、“白”两种颜色分别是汉英两种文化各自的崇尚色。它们的象征意义有同有异。通过分析“红”、“白”颜色词象征意义的异同,探究出隐藏在颜色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颜色词汇。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结构、功能和文化背景是语言的三个不同层面的构成要素。只有全面地学习和掌握这三个要素,才能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这一点对学习包括汉语在内的各种语言都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7.
张书杨 《考试周刊》2013,(66):34-3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构成要素。语言会不同程度地反应和体现文化特点,而词汇则是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因素。本文拟从日本的"家"文化这个方面对相关日语词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赵静 《现代语文》2006,(9):102-103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可以说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整体,而词汇是语言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最为敏感、内涵最为丰富的部分,也是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部分.严格地说,不同民族语言的词义系统是无法类比的;词汇的意义,尤其是词汇的深层意义,只有在该文化本身的体系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本文从中国的"龙"和英语中"dragon"、俄语中"Дракон"等词在翻译的可译和不可译现象谈起,主要着眼于汉语文化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从词汇和文化的关系角度,谈谈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介词是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笔者以调查、分析英语国家学生使用现代汉语介词的情况和现代汉语界及对外汉语界对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的研究论文、专著为基础,分析总结20余年来,有关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汉语介词的研究及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介词是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笔者以调查、分析英语国家学生使用现代汉语介词的情况和现代汉语界及对外汉语界对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的研究论文、专著为基础,分析总结20余年来,有关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汉语介词的研究及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省得、免得、以免"三词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都有相近之处,但又略有差异,各自都有一些用法体现出自身历时演变的特性,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较难把握的词。我们通过对汉语母语语料库、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实际语料的考察,对比分析现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该三词的处理方式,探讨其得失,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对类似相近或易混淆词语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中的"央",毛传曾有解释。至唐代流传为两种训释:一为"央,旦也",见《毛诗正义》等;一为"央,且也",见《经典释文》。清代对两种说法各有拥趸。阮元曾指出"《释文》‘旦’字或误‘且’",但未予解决。本文从文献版本、词义训释和字形变异等角度加以辨析,认为前释为确诂,而后释为讹传,其"且"实为"旦"之形误。解决这一历史疑案,有助于正确理解《诗经》内容,并可纠正各种典籍未加考辨而照录《经典释文》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16.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指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实质是指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农民增收的问题。“三农”问题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有现实的原因。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农民共同努力,“三农”问题是决定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能否实现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徐蓉蓉 《天津教育》2021,(8):138-139
“微课”是教育方法体系中的新组成部分,其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教学用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主要以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在无“微”不“质”的新型教学主题下开展有效的微课教学。  相似文献   

18.
"教育多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对当今的中国音乐教育改革来说,赋予了我们有别于西方人的特殊含义、独特的时代要求和历史的使命。二十世纪后中国基础音乐教育到底是欧洲化的音乐教育,还是民族化的欧洲音乐教育?文章就我国音乐教育中的多元化、欧洲化、民族化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9.
针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文以中西文化差异性来否定法治的必要性,紧迫性的观点,提出:在法治不足,人治有余而又迫切需要法治之时,我们应该呼唤法治而不是排挤它,更不应借口文化差异,国情不同而否定它,在法治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难免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现象,但它如同任何其它事物一样,总有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以比较宽容的态度去看待法治,兼容法治。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把“犹、若、如”归为同动字、状字、断词等不同的字类。所有语法学者都批评《文通》的“状字”论,认为“犹、若、如”是动词。实际上按《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犹、若、如’’应归为状字,归为同动字可以说是《文通》的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