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迟子建的创作在当代作家中是卓尔不群的。她的那些富有地域色彩的小说充满自然与人性的美。给人以清新温情的阅读感受。和谐美是迟子建作品里主要的美学特征,她执着于营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世界。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对人性恶的怜悯是作家营造和谐的途径。迟子建的这种创作并没有脱离当今社会。她对当代社会生活作出深刻的思考之后在作品中对真善美进行了挽留,为现代人提供了“诗意的栖居之地”.而充满地域风情的自然化育了作家超然宁静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2.
自登上文坛之初,迟子建就坚持将目光和笔墨投注在故乡,执著地发现黑土地上生命的"美"与"痛",以怡人的温度、氤氲的温情建构起独具一格的个人风格,并在长达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将自己的文学信仰与理想贯彻始终。虽然迟子建并未确认自己"启蒙精英"的身份,但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读我们可以发现,她的温暖和温情是有力量的,其意义便在于对人和人性再次启蒙,帮助人们完成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寻觅与构建。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树下》等小说,关注青少年成长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青少年的叛逆意识与“性早熟”,并着力表现漂泊中与死亡的一次次相遇下的成长,是典型的成长小说。迟子建为成长主人公设置了引路人,作品中有成长小说中常用的漂泊、死亡、性的主题,同时迟子建喜欢赋予人物浪漫的诗人气质,使人物的成长之旅更富于温情、富于诗意。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小说中的人物多是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作者擅长以温情的笔墨描写他们的酸甜苦辣,使得许多读者倾向于重视其作品中温情的美,而忽视了从作品情节的安排布局角度,关注温情在小说中作为作品表现手段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树下》等小说,关注青少年成长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青少年的叛逆意识与“性早熟”,并着力表现漂泊中与死亡的一次次相遇下的成长,是典型的成长小说。迟子建为成长主人公设置了引路人,作品中有成长小说中常用的漂泊、死亡、性的主题,同时迟子建喜欢赋予人物浪漫的诗人气质,使人物的成长之旅更富于温情、富于诗意。  相似文献   

6.
迟子建的小说始终不乏对底层人物的关怀,对普通人的人情人性的描绘,对日常生活的内在价值的着力挖掘,给苦难与创伤覆上一层温情诗意的面纱,以期达到一定的疗效。这种"温情写作"使人感到温暖与慰藉,也让人找不到反抗现实的理由。本文通过细读迟子建的小说文本,探讨这种"温情写作"背后所遮蔽的是与现实保持的一种和解姿态,缺失的是对历史的追问与对现实的质疑。  相似文献   

7.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温情往往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其中短篇小说中一以贯之,然而这种"温情"的叙述在对人情的书写、对自然的关注中也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感伤。与此同时,在这种"温情"与感伤中竭力构络着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北极村童话》奠定了迟子建悲悯中寻找温情的文学风格.通过童年经验和童话故事的支撑,以儿童视角展现了苦难中的温情这一主旨.迟子建在平淡的叙事与言语中,向我们表达她内心最渴望的东西,善良与温暖.而对于人性之恶,迟子建既展示了她悲天悯人的情怀,又以不屈的信念为不幸的人们寻找出路.在叙事和构建过程中,迟子建执着地保持着难得的沉静和安详,穿透人心灵的温情与厚道,继而继续感动着读者.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作品《越过云层的晴朗》关于人对自然万物的关切与尊重的动人的描写,并以其那固有的温情之光和悲悯情怀表现人类对个体生命价值更普泛的尊重,这是对人性的独特的理解,这种独特的理解使迟子建的小说呈现出一种轻灵、博大而又朴素的宁静之关。《越过云层的晴朗》展现了迟子建对“伤痕”的别一样书写。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文学写作的温情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子建的文学写作风格与其人生观、世界观紧密相联。迟子建信奉温情就是人类生活中的亮色。她相信人类本来是性善的,人与人、人与世界应和谐相处,她总是保持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她虽是从田园牧歌的大自然中化育出的文学精灵,但从边地居民生活、社会历史发展、人类文明进程中,她也体验和感受到太多的苦难、不幸和尴尬,体验愈是深,则愈是渴望和信奉温情。  相似文献   

11.
二十多年来,迟子建以她丰饶的写作成果和独特的文学个性引起了评论界与读书界的广泛瞩目。透过她的作品,不难发现其文学写作始终践行着一种温情的美学追求,同时在她的各种访谈和一些演讲、笔谈中,也显露出她对人生与文学的理解所具有的温情观念。她相信,人类的温情是苦难人生中的亮色,写作中营造的温情犹如寒夜尺头的晨曦,温情的力量同时也是批判的力量。她多年来坚守的这一温情美学观对当今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创作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初期,迟子建开始活跃于文坛。30年来,她在小说和散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充满"诗的意蕴"的语言、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内容使其散文呈现出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文章以迟子建散文集《北方的盐》为例,从作品的言语表现风格入手,结合各种修辞手法在叙事写景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分析其散文呈现出的朴素自然、柔美细腻和含蓄温情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3.
当代作家迟子建从步入文坛到今天,一直执著地抒写着她故乡的山水风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蕴涵诗性的乡土家园。本文从对底层民众的世俗关怀、以温情书写人性中的丑恶和“大爱”、“无我”的宗教情怀三个方面来分析迟子建乡土文学作品中对自然和生命的那种黑土地般宽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杨坪 《语文知识》2011,(1):60-62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诗意之美的力作。作品中自然风景的原始之美,温情纯真的人性之美以及叙述语言的感伤之美使小说叙事充满了诗意。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始终贯穿着“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在对亲友、底层民众乃至一些罪犯的描写中 ,皆闪烁出一种人性的温情之光。这表现了作家可贵的民间立场和善良情怀。然而其无节制地温情表达 ,多少也遮蔽了人生世相丑恶与残酷的一面。近年迟子建注意把温情的表达建立在对现实及传统偏见的深刻批判之上 ,故显得深婉动人又坚实有力。  相似文献   

16.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始终贯穿着“对辛酸生活 的温情表达”。在对亲友、底层民众乃至一些罪犯的描写中,皆闪烁出一种人性的温情之光。这表现了作家可贵的民间立场和善良 情怀。然而其无节制地温情表达,多少地遮蔽了人生世相丑恶与残酷的一面。近年迟子建注意把温情的表达建立在对现实及传统偏见的深刻批判 之上,故显得深婉动人又坚实有力。  相似文献   

17.
木器时代     
在中国当代女作家中,迟子建是以"忧伤但不绝望"的诗意小说而著称的,自1986年发表成名作《北极村童话》以来,她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和骄人的创作业绩(曾三次荣获"鲁迅文学奖")。迟子建在小说高产的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精品。她的散文朴素、温情、宁静、忧伤,弥漫着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气息,浸溶着家常、本色、安适的融融暖意。抒写童年(童年的人、事、景、情),是迟子建散文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些养育她的北方风物,那些在她生命中留下烙印的人,以及北方大地一些业已消失的事物和景象,均在她的笔下熠熠生辉。古典的气质,是迟子建散文的一个美好品性。她的散文很怀旧,一座旧房屋,一段老街巷,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条溪水,一座山峰,她都对之表现出特殊的情感。迟子建的散文叙述舒缓、平和、克制,却又不时闪现出智慧的光辉。她认为,"散文是心灵的述说。好的散文,应该像一棵大树,自由地生长,朴实的情感和真诚的土地紧密地相连"。迟子建常常会给作品起个美丽而充满生气的名字,让人赏心悦目。比如《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假如鱼也生有翅膀》等。本期我们选用了她的《木器时代》,依然是童年视角,依然是迟子建式的忧伤,但我们的阅读依然会充满着一种舒心和快意。  相似文献   

18.
《清水洗尘》是迟子建的一篇非常优秀的短篇小说,是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作品中蕴含的温情主题以及人性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除此之外,迟子建在情节组合上的安排也独具匠心,作品的结构美也值得分析。小说主要以一条明线贯穿全文,四条暗线纵横交错,从而使小说呈现出网状结构,本文将对《清水洗尘》中的网状结构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迟子建作为中国实力派作家,用她敏锐的目光时刻关注着民生疾苦。她的作品里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气息,她始终站在民间的立场,用作家温厚的情怀关注底层弱势群体,人性本善的观念始终贯穿在她的小说中。她通过营建一个又一个温情世界,来礼赞底层弱势群体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使现代人重新体会到生命的温暖与爱意。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以来,迟子建一直以自己的风格与笔调述说着生活、人生、社会与人性中的美好与残酷,在作品中她一方面挖掘着世间的美好,给我们以温暖与美感;一方面也揭露着残酷与黑暗,书写着疼痛、关注着现实。她的《原野上的羊群》就表现了这种温情与悲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