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历史人文纪录片《船政学堂》为例,阐述符号象征理论的具体运用:通过专家采访、历史遗址遗迹展示、史料影像还原、情景再现、三维动画制作等方式,实现历史人文纪录片影像象征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的连接,进而实现历史人文纪录片象征意义的展示,表现创作者的主题思想。这种符号象征意义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另一种真实的叙事表达,通过这种真实的叙事表达重构历史事实,对历史的人文精神进行时代解读,实现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创作使命。  相似文献   

2.
刘兰 《新闻世界》2014,(6):146-147
电视纪录片被定义为以建构人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像历史为目的的电视节目类型。其中,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又以中国历史文化、国人的生存状况为关注对象,对于这类题材的解说,尤其注重解说的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本文从纪录片解说的总体风格和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常见的三种解说风格:雄浑大气、平实晓畅、典雅俊逸几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对有声语言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3.
耿乔 《东南传播》2014,(10):38-40
将社会的千姿百态通过影像手段来记录——这不仅是纪录片的职责,也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将社会的历史缩影通过情景再现的手法展示——这不仅是对传统纪录片的创新,也是纪录片迎合市场需求的意义所在。人文历史纪录片不可避免要运用情景再现的创作方法,但是历史不可重演,情景再现的合理运用,便要结合历史文献、口述历史、历史影像资料、特技运用以及多观点融合的不同向度来进行论述。讲述故事、记录变迁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已不再是小众、个人化的艺术品,在情景再现的运用下,它将带给我们一种新历史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4.
邱秀聪 《新闻世界》2011,(7):241-242
近年来,展现历史风貌和表现传统文化的人文纪录片在中国兴起,这是历史文化传承需求与电视观众心理诉求相互催化产生的结果。人文历史纪录片不只是简单重现历史,而是把传承已久的历史文化通过电视媒介展现给观众,同时把人文情怀和时代元素融入其中,打破时空限制,起到了很好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下历史人文纪录片中越来越普遍的纪实创作手法,"真实再现"推动了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发展创新,让历史人物和事件更易被如今的观众所接受和感知。《船政学堂》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完整地记录船政学堂发展脉络的纪录片,在尊重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的"真实再现"表现手法让这段历史以更具视觉性、故事性、趣味性和情感性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6.
王黎燕 《采.写.编》2022,(2):165-166,180
无论从艺术创作还是社会需求的角度看,旅行纪录片在我国都是一种尚有很大发展潜力的类型.《辛巴奇遇记》在拓展旅行纪录片题材和主题、创新艺术创作风格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聚焦与回应等三个方面表现突出,拓展了旅行纪录片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这么美》由纪录片《早餐中国》原班团队操刀,采用“音乐+旅行”的形式诠释中式美学的气韵与智慧,以真实、富有烟火气的叙事风格,成为年度诠释“慢生活”的纪录片翘楚。该片立意新颖,风格朴实无华,以乐曲为经线,以人文自然景观为纬线,呈现出踏歌行千山的中国传统意趣,使乐队从亚文化圈层中跃出,完成音乐与生活、精英与大众的价值融合,为小众题材的大众化表达找到了确切路径,实现了我国旅行纪录片品类下的垂直创新。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兴的电视文化现象正脱颖而出,这就是人文纪录片的兴起.人文纪录片不只是简单地重现历史和再现文化景观,而是将几千年以来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通过电视媒介手段展现给观众.同时融人人文关怀的传播理念,使其真正承担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10集电视纪录片--<河之南>便承担起这样的历史重任,让受众领略到了中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精深.河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河之南>对中原文化的审视,印证了创作者们的口号--"启动我们的文化朝圣之旅".  相似文献   

9.
雷彩霞 《东南传播》2021,(11):127-129
和一般的影视作品不同,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真实性都是纪录片不可动摇的底线.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细节、真实的故事脉络……这些为纪录片带来了无可比拟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基于此,文章将以《大儒朱熹》为例,探讨人文历史纪录片创作中,如何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还原人物以及事件的本来面目,从而引发受众的共鸣,以期对人文历史纪录片真实性构建提供有益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船政学堂》作为一部全面展示福建船政学堂、船政人物近半个世纪的兴衰命运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从画面系统与声音系统两方面,对该作品的视听语言艺术进行剖析,以期为其他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江逐浪 《现代传播》2006,(1):114-116
"真实再现"是否能够运用于人文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如何运用于人文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的讨论的回音尚未散尽,人们又看到英国BBC在制作人文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上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这种创作技法是"真实再现"的延伸与递进,本文将它称作"背景重建"."背景重建"与"真实再现"一样,再一次挑战了纪录片与传统剧情片的界限.本文将主要通过典型的"背景重建"作品2003年BBC制作的<庞贝古城最后的一天>,来探讨这种创作技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蔡韧 《东南传播》2016,(12):137-138
《船政学堂》作为一部全面展示福建船政学堂、船政人物近半个世纪的兴衰命运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从画面系统与声音系统两方面,对该作品的视听语言艺术进行剖析,以期为其他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侯彦恒 《青年记者》2017,(23):103-104
《新丝绸之路》的主题设置 《新丝绸之路》是2005年拍摄而成的一部十集大型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新丝绸之路”是整个纪录片的总主题,统领着整个纪录片内容的划分和组织.各个分集有各自的主题,如第三集《草原石头祭》,讲述草原民族的迁徙历史,第四集《一个人的龟兹》,讲述佛教文化与思想的传播,等等.纪录片通过还原历史上的丝路风貌和人文特色,达到让观众直观了解历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人文社会纪录片的概念 对纪录片(Documentary)这个词的提出者格里尔逊——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我们应该充满敬意,这个词体现了这种艺术样式的永恒魅力.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因为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而明天的历史正孕育着未来的文化. 对纪录片类型的划分,中西方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认知模式与评定方式.美国学者巴巴须和泰勒将纪录片类型分为“解说式纪录片、印象式纪录片、观察式纪录片、自省式纪录片等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徐文静  王亚 《新闻窗》2014,(3):81-82
一,作为纪录片电影导演的贾樟柯 “中国纪录片人一如既往地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坚守着自己的历史使命与文化品格,探索时代的纪录片表现形式,拍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历史、自然、人文等诸多领域。”这些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纪录片,以深刻的历史反思、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中国荧幕,呈现给广大观众以真正的视觉盛宴,“为浮躁的社会和浮躁的大众文化带来了理性思索的清风。”  相似文献   

16.
苏佳  罗忆 《新闻世界》2010,(9):182-183
本文通过分析人文纪录片《舟舟的世界》,对人文纪录片中客观性原则与主观性表达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并对人文纪录片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2014年,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一系列鼓励性措施势必会深刻影响着中国纪录片的具体走向,继而引起中国纪录片整体格局的改变。纪录片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使之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征,而民众对于纪录片的接受和喜爱程度直接反映出人们精神生活的层次,因此对2014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具有理论和实际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文纪录片因特殊的文化独特性,在当今传播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越偏离纪录片地域文化的地区,对人文纪录片的需求度越低。人文纪录片如何体现出人文反思和价值,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让我们通过《西湖》,到《南宋》,到《艺术:北纬三十度》,再到《一本书,一座城》,接着到《杭州》,从这几部人文纪录片中一窥,谈一谈人文纪录片的人文精神表达,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纪录片是一种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类历史和现实有着重要参照和思考的文化活动。它通过影像语言的形态、形式探究历史、记录今天、昭示未来,对人类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传承作用。一部好的纪录片应具有它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文献  相似文献   

20.
张帆 《新闻窗》2014,(4):77-78
纪录片的功能是记录历史、诠释生活,增进人类相互之间以及对自己生活的地球的了解。纪录片涉猎的范围很广,人文历史、地理风光、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各种生存状态下的人……而不论是重大社会历史题材,还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和事件,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才有纪录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