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楚文化联想组画之二 —故鸟难返楚文化联想组画之一 —路于.漫荆江八月(套色木刻)荆州报版画选@史履新~~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期刊业也步入了健康而又蓬勃发展的时期.其中青年期刊异军突起,以特有的魅力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期刊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中国青年》、《辽宁青年》、《福建青年》等一大批青年期刊都是广大青年眼前最亮丽的风景.时至今日,当曾经的青年读者成为如今的青年期刊编辑时,我们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3.
法国历史学家阿利耶斯发现,在18世纪以前,人们还没有对现代意义上的青春期进行划分,没有形成青春、青年的概念:童年、少年、青年这些概念,不仅没有形成,青年人也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性的存在群体参与历史.而恰恰是法国大革命的那个年代,“青年”才诞生了.  相似文献   

4.
自60年代以后,特别是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对青年、青年问题的关注和探求,已经成为完善本学科,进而完善人类自身生活的思考和改造的基点之一。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开放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围绕青年,青年生活、行为和思想观念的诸多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由于对青年、青年问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青年刊物:个性特色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青年刊物:个性特色为本□刘彻东命题的现实性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甚为辉煌的青年报刊,特别是青年刊物的群体,在90年代却遇到了艰难的生存环境:青年读者群不断被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妇女家庭类刊物、文化娱乐类刊物以及逐渐期刊化的报纸副刊、周末版、月末版、...  相似文献   

6.
牛慧慧 《视听》2022,(5):77-79
作为承担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职能的红色题材电视剧,应该如何采取恰当的方式向青年观众传播,并使青年观众接受,是一个长期被探讨的命题.《觉醒年代》在青年性叙事策略方面做出了相应的突破与创新.群像式人物塑造和立体化表达历史人物,让青年观众走近历史、贴近伟人,感受波澜壮阔时代中的命运跌宕;与时代对话和与人物共鸣,让青年观众在共情和...  相似文献   

7.
青年期刊细分市场的探索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波动的青年期刊--从鼎盛到衰退 青年报刊界在20世纪80年代曾是中国传媒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仅就期刊而言,<中国青年>开展人生意义大讨论时,期发行量高达400万;在中国版图上,南有<黄金时代>、<福建青年>,北有<山西青年>、<辽宁青年>,甚至远在贵州的<青年时代>都曾经十分红火,一般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发行量.它们介绍青年楷模,探讨青年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当时确实鼓舞了一代人.  相似文献   

8.
1922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杂志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机关刊在上海秘密出版了.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毛泽东对它寄予了极大的厚望和关注.20年代,毛泽东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理论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修改后就首先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犹如一声响雷,炸醒了沉睡的中国和迷茫的青年.其后,他的又一著名篇章《青年运动的方向》也在《中国青年》杂志上首发.  相似文献   

9.
当前,青年主体是有“网络原住民”之称的95后、00后,与其他年代的青年相比,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展现自己的关注,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微信作为现实社交关系的拓展和延伸,是青年社交互动的主要媒介,微信朋友圈则成为青年观点表达和好友互动的即时交互性平台①.2019年12月底至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为青年微信朋友圈持续关注的热点.在此次事件中,青年微信朋友圈的叙事内容及其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征、信息关注、观点转换等,能够直接且集中地展现出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近20年来 ,我国出版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作为出版大军中的一支———青年读物 ,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一方面 ,随着青年读物内涵的不断调整 ,“青年政治修养”演化为“青年思想修养”、“青年修养”和“青年读物” ,其外延不断开放扩大 ,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另一方面 ,青年读物较早地接近市场 ,面向读者 ,研究市场 ,在一定时间内赢得了广大的读者群 ,尤其是80年代 ,各地出版社出现了青年读物出版的极度繁荣。然而 ,繁荣只标志着过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90年代的出版业正逐渐步入正常的轨道。青年读物也只能在…  相似文献   

11.
青年期刊:低徊中的奋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新宇 《传媒》2005,(4):32-35
青年期刊是我国期刊界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他们不仅有过上世纪80年代初的巨大辉煌,也有过市场经济中的挫败和失落.但青年期刊一直没有停止自己的探索和奋斗,一些青年期刊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地实现了蜕变.目前,我国期刊的总体水平还很低,展现青年期刊从辉煌到低徊、从低徊到奋起的发展历程,总结青年期刊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其它类型的期刊发展,无疑会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陈刚 《新闻知识》2004,(1):18-19
第一代青年期刊:理想时代的冲锋号(50年代-60年代) 第二代青年期刊:启蒙时代的教科书(70年代-80年代) 第三代青年期刊:改革时代的望远镜(80年代-90年代) 第四代青年期刊:商品时代的消费品(90年代中期后)  相似文献   

13.
“组织社会力量”这句话,凡是五十年代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当过编辑的人,大都很熟悉的。前些年,由于林彪和“四人帮”为害,许多同志对于这句话恐怕不一定很清楚了。这不是一句普普通通,可有可无的闲话,在那金子一般的五十年代,在如何做好编辑工作上,这句话确曾发挥过重大作用! 五十年代,中青社从总编辑到传达室,总共二百来人,但却出版了七种期刊(《中国青年》、《世界青年》、《农村青年》、《中学生》、《辅导员》、《旅行家》、《文学知识》两种丛刊《红  相似文献   

14.
1955年春天,中国青年出版社听说母亲写了一部反映三十年代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的作品,要去了这部书稿.但看完了后,拿不定主意.想来想去,他们提出,要母亲自己找一个名家给看看,若肯定了这部稿子,就马上出版.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盐阜平原一座小镇里,一名性格风风火火的青年带着梦想走进军营,与新闻报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当年的追梦青年已成长为一名师职领导干部。这位青年就是曾在团、师、军机关担任多年新闻干事,在新闻战线上做出骄人业绩,被《解放军报》、《人  相似文献   

16.
(一) 协助党做好青年思想工作,帮助青年健康成长,是青年读物的一项重要任务;重伦理、重思想成为青年读物的一大特色,但由于我们解放后的思想工作,基本上因袭了战争年代形成的那套模式,由于战争年代根据地的封闭环境及战争的单一化和残酷性,这套模式的弱点表现为封闭性、简单化以及过强的政治色彩和精神至上原则。到了和平时期,我们没有及时转轨,又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及连绵不断的残酷政治斗争,反而使它的弱点加剧,思想工作的视野非常狭窄,内容非常单调,手段非常陈旧,观念非常落后保守。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思想工作变为整人  相似文献   

17.
高信 《出版史料》2009,(2):67-68
廖冰兄的木刻书衣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漫画,发源和发展于上海,上海也因此而聚集了一批现代漫画的精英。广东青年漫画家廖冰兄先生和以东北南下的青年漫画家张仃两位,一北一南,30年代初即投身于大上海的漫画营垒,且成为艺术风格突出的中坚。  相似文献   

18.
青年刊物如日中天的发展势头在90年代似乎已不能再度重现;代之而起的是80年代并未形成规模和声势的青年报和各类以反映人们时尚心态、以“生活流”为主的综合类期刊。当一份份没有任何传统的新潮杂志面世时,青年刊物普遍地成了落伍的“新郎”,在别人的欢庆气氛中落寞地缅怀着过去的旧梦。当然,青年刊物也并非万马齐喑。在普遍的不景气中,也有几份叫得响的杂志仍在人们的心目中留有一席之地,比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1,(8):56-6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国货运动的背景下,企业界为达到宣传国货的目标,将国货宣传话语与重塑青年的社会主题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青年文化。本文以上海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创办的国货行业刊物《机联会刊》为中心,试图揭示上述商业化力量在宣传国货的过程中对近代青年文化的建构。具体而言,上海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借助媒介渠道,将国货宣传话语嵌入青年的个体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性别讨论中,从道德思想、职业态度、家庭观念和性别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形塑和重构,试图打造出企业界期待的"国货青年",构成近代青年文化的特征之一。此种现象,扩充了对近代青年文化的多维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青年类刊物中,历史悠久的《中国青年》不能不算是龙头老大,在度过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最风风火火的岁月之后,这位老大哥却渐渐走起下坡路来,其发行量从巅峰时期的每期三百多万份一降再降,最近几年业界期发行一百多万的名单中再也见不着《中国青年》的身影。当然单是发行量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但其影响力号召力的下降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记得80年代的那段日子里,笔者正在读大学,常常踱进校图书馆阅览室,先找出最新一期《中国青年》翻阅,只感觉其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