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 《诗经》分为《风》(即《国风》)、《雅》(《大雅》、《小雅》)、《颂》三大部分。对“风”“雅”“颂”三字如何理解,实际上已构成了探求《诗经》主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所谓“风”,是指“音乐和歌谣”;“国风”就是各国的音乐歌谣。有的同志还写道,对此,“大家似乎已经有了一致的意见”(孙作云《说雅》(见《文史哲》1957年1月号;又见孙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2.
《毛诗正义》是孔颖达(574—648)主撰的一部疏释《诗经》《毛传》《郑笺》的鸿篇巨制,其中蕴含着大量可贵的语言材料;但由于篇幅浩瀚,后人的研究工作还作得很不够。本文就《毛诗正义》疏经语言中一个突出的语法现象——“然”词尾的大  相似文献   

3.
《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戕,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对其中“条桑”之“条”的训释,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释为“修剪”,如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另一种是把“条”当作“挑”的通假字,如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新版《辞源》和高亨《诗经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等。  相似文献   

4.
《氓》【题解】本诗出于《诗经·卫风》。《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成书年代在春秋时期。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并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各国的地方乐歌,是《诗经》中最有文学性的部份。【名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四句都是比、兴句。前二句  相似文献   

5.
《诗经·小雅·黄鸟》(以下简称《黄鸟》)是一篇众说纷纭的诗。但对诗中的“黄鸟”,当代《诗经》研究者的意见却比较一致,即认为是指剥削者。高亨先生说《黄鸟》的“作者是个佃农”,黄鸟指地主,“此诗与《魏风·硕鼠》有相似的地方”(《诗经今注》)。余冠英先生说《黄鸟》写的是“离乡背井的人在异国遭受剥削和欺凌,更增加对邦族的怀念”,黄鸟  相似文献   

6.
<正> 陈白夜同志的《“白日”与“红日”》 (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写道:“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除‘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诗经·匏有苦叶》)和‘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卷阿》)以外,都是以单音节词‘日’的面目出现,如‘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伯兮》)‘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诗经·君子于役》)等等。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7.
一、《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创作,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稚”、“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十五个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  相似文献   

8.
课内提升(一)填空。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__时期,古时也称“__”,分为__、__、__三个部分,写法有__、__、__三种,合称“诗经六义”。2.诗经的写法常常采用__的手法,层层铺染,一唱三叹,重章叠句,富有音乐美。  相似文献   

9.
《诗经》研究向来有所谓“汉学”和“宋学”的研究方式之分庭。“汉学”强调“章句训诂”,“宋学”强调“义理”的发挥。朱熹的诗经研究则将两结合起来,努力在把握《诗经》本自身意蕴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诗经》与《易》、《礼》、《春秋》、《四书》等所不同的特殊的审美特性——这就是“《诗》可以兴”。对于《诗经》的诠释在于“讽诵涵泳”,而“章句训诂”的功夫更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四言诗与《诗经》的传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从四言形式这一角度分析了陶渊明与《诗经》之间的关系,提出:在陶渊明以前,诗人们以《诗经》为摹本创作四言诗,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不是“太离”就是“太肖”。而陶渊明学习《诗经》可谓“不即不离”、形神兼备,从而得出结论:陶渊明对《诗经》的四言诗是全面的继承,陶诗与《诗经》之间是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今天上到《诗经&#183;采薇》一诗,众人熟知《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采薇》这首诗是一首“小雅”诗。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必修2教学参考书》的归纳:“《采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又有“正”的意思,有《大雅》、《小雅》之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相似文献   

13.
<正> 对于《诗经·魏风·硕鼠》中的“三岁贯女”一句,许多注释家都把“三岁”一词解理为“多年”,即把数词“三”理解成虚数。例如,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第一百一十三页注(二)云:“‘三岁贯汝’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第一百九十六页注(二)云:“三岁,不是确指,多年之意。”樊树云的《诗经全译注》第一百六十页注(二)亦云:“三岁,即三年,非确指,泛指多年。”陈铁镔的《诗经解说》也把“三岁贯女”一句翻译为“多年惯养了你”。大概受了这些名注释家的影响,当今高中、  相似文献   

14.
“诗经”自结集以来特别是汉代以后,一直被尊为经典,“掌之王朝,颁之侯服,小学大学之所讽诵,冬夏之所教”(朱彝尊《曝书亭集》),作为一种说教——诗教——的工具,担负起了维护封建道德的政治责任。“五四”以后,《诗经》的研究冲破了经学的束缚,特别是对“国风”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对“雅”、“颂”也作了一些分析和评价。但是,较之“国风”,“雅”、“颂”的研究就显得相形见绌了。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在全面考察《诗经》的基础上,对雅诗作了较细致的探讨,认为雅诗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我国最古的一部诗集。很多刚上初中的同学大概还没有读过《诗经》,可是也许听说过《诗经》。读了这简短的一篇,就可以知道《诗经》是怎么来的了。朱自清先生“《诗经》的源起”,从上古论起探求任何事物的来历是很有趣的,探求到了家,就是一种真知识。探求须有凭证——书本上的凭证,再加上合理的想像。  相似文献   

16.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一册)“奴隶制的鼎盛时期——西周”一课指出:“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联合西方和南方的部落,向商纣进攻。双方在牧野大战。”据其文意,这里的“牧野”是一个地名专称,查《辞海》历史分册有“牧野”和“牧野之战”两条,也认为“牧野”是地名,在今河南淇县西南。《诗经词  相似文献   

18.
一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鲁颂·(马冋)》,孔子借用来概括一部《诗经》的意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汉代学者认定《诗经》是孔子亲加删订,所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又:“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汉书·艺文志》)。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一部《诗经》皆当时仁人君子所作,三百五篇之义皆归于正。正是基于这一  相似文献   

19.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犬类。“风”又叫“国风”,大都是民间诗歌。教材中的诗经二首《伐檀》、《硕鼠》(高1)选自《诗经·魏风》。《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七二二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以选入教材的有《曹刿论战》(初5)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为西汉末刘向所编,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选入教材的有《唐睢不辱使命》(初5)、《邹忌讽齐王纳谏》(高1)。  相似文献   

20.
郭尚民 《山东教育》2014,(Z6):80-81
导入师:人们在形容文学艺术历史悠久的时候,往往喜欢用“源远流长”这个词?那么,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呢?一般认为,其中之一是《诗经》。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课下注释1中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其他同学注意倾听。随后,请几位同学回答几个相关知识。(找同学读,并提问对《诗经》的评价、《诗经》反映的时代、《诗经》的内容等几个问题,学生回答。)初读感知师:相信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请你根据初读的印象,判断一下《氓》应该属于诗经的哪一部分?理由是什么?生:属于“风”。“风”是地方民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