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环境下我国商誉会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经济环境之下,我国现行的商誉会计理论有些不合时宜,故此对理论的重构进行探讨。商誉应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而作为单独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加以列示,自创商誉应予以确认。对我国商誉会计理论的重构进行探讨,对完善我国现行的商业会计理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陈娟 《科技广场》2006,(3):104-105
商誉会计是会计界倍受关注的一大难题,本文分析了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商誉会计处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对重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商誉会计理论提出了一些设想:建立独立的商誉会计准则;自创商誉应予确认;确认的商誉要进行减值测试和定期重估计等,对我国商誉会计理论的重构进行探讨,对完善我国现行的商誉会计理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张杰刚 《科技与管理》2006,8(2):111-113
从会计原则、会计处理方法和国际协调等角度,分析了现阶段商誉的表内入账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现实的不可操作性。较为可行的权宜之计是将自创商誉进行表外披露。  相似文献   

4.
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商誉通常是与企业多项资产或资产组密切相关的,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由此决定其会计处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准则体系中对商誉如何进行减值测试描述的不够清晰、具体,容易给读者造成误解和混乱,本文针对此问题对商誉的减值测试方法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5.
于凤英 《科技与管理》2003,5(3):100-102
针对如何解决现行会计中外购商誉的处理问题,及自创商誉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自创商誉的计量和摊销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关于自创商誉会计理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亮 《大众科技》2005,(10):165-166
商誉的本质是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目前的商誉会计理论按来源把商誉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文章认为应该对自创这一真正意义上的商誉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摊销.  相似文献   

7.
传统会计不确认自创商誉,但自创商誉是应该得到确认并且是可以计量的.  相似文献   

8.
董必荣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6):243-244,250
自创商誉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对企业内部培育的企业核心能力的综合反映,外购商誉则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对企业通过外部并购的方式构建企业核心能力的综合反映,在不同的并购模式下,外购商誉的构成和本质也不尽相同,外购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应视具体的并购类型而定。  相似文献   

9.
董必荣 《科学文化评论》2007,(6):243-244,250
自创商誉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对企业内部培育的企业核心能力的综合反映,外购商誉则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对企业通过外部并购的方式构建企业核心能力的综合反映,在不同的并购模式下,外购商誉的构成和本质也不尽相同,外购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应视具体的并购类型而定.  相似文献   

10.
新会计准则较旧会计准则发生了一些变化,体现在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商誉的处理、研究开发费的会计处理和无形资产信息批露等几个方面,对新旧准则中这四方面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相似文献   

11.
安旸 《西藏科技》2006,(8):58-60
商誉被誉为最无形的无形资产,也是无形资产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对商誉的分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刘健荣 《今日科苑》2009,(18):190-190
20世纪以来,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营管理活动的不断推陈出新,以决策有用性为目标的会计信息系统单靠原有的报表数字已经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确定企业真正价值的全部信息。商誉作为一个新兴名词开始出现在会计研究领域。从1859年对商誉特点的最初研究开始,人们对它进行了近百年的探讨。因此,本文从目前有关商誉的争论及商誉会计处理的现实规定出发,提出了对商誉会计的几点理解,并对商誉会计的具体会计处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商誉是企业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相结合后所产生的共生资源,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誉从实质来看,只有自创,没有外购。本文主要从会计学的角度,考虑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披露,以使其能够得到完整、恰当的反映,并在企业的发展与国内外激烈竞争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商誉这一名词对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企业离不开商誉,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商誉在企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高,然而商誉的确认和计量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旧的有关商誉的规定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商誉人们又有了新的规定,商誉已经不再属于无形资产,而是作为一项资产单独进行列示,虽然准则对商誉做了新的调整,但是在日常业务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人们不断的去完善,本文从商誉的发展及定义、确认及计量、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这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先提出了现阶段自创商誉不宜确认和计量的观点,然后分析对其不予以确认和计量的七点理由,最后提出了将自创商誉在会计报告附注中予以披露的折中方案.  相似文献   

16.
企业购并商誉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商誉性质探讨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购并商誉的会计确认、计量及会计处理方法,同时对目前争论激烈的“负商誉”的性质提出了一定的看法,认为如果坚持商誉的超额收益论,负商誉是不存在的;若企业不存在“负商誉”,兼并时价格差额也不代表商誉或负商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商誉是一种企业所独有的可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的资源,是企业整体层次上的资产。商誉计算方法多种多样,而不同的计算方法结果差异较大,而且,购买商誉的具体会计处理又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因此针对商誉会计存在的问题,应积极地着手改进。  相似文献   

18.
杨屾  蔡琳 《科教文汇》2008,(26):206-206
商誉是一种企业所独有的可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的资源,是企业整体层次上的资产。商誉计算方法多种多样,而不同的计算方法结果差异较大,而且,购买商誉的具体会计处理又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因此针对商誉会计存在的问题,应积极地着手改进。  相似文献   

19.
谈飞 《科技风》2011,(19):253+255
商誉的本质是超额的盈利能力,是一种无形资产,在铁路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转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商誉效应被破坏,商誉价值就会贬值,企业将迅速被市场淘汰。  相似文献   

20.
胡川  王子豪 《科研管理》2024,(1):153-161
无形资产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然而已有文献在无形资产构成要素的转化研究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本文将圈层结构理论引入无形资产管理领域,构建了由人力资本学习能力驱动的、由内而外逐层转化的无形资产圈层结构体系。另外,本文以我国A股高科技制造业企业2011—2019年数据为样本,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这一圈层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探究了综合成本对这一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形资产内部具有由“人力资本类无形资产—技术类无形资产—商誉类无形资产”逐层转化的圈层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综合成本上涨的背景下,人力资本类无形资产向商誉类无形资产的转化过程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考虑自变量滞后一期、更换模型检验方法等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本文将圈层结构理论与无形资产研究相结合,从圈层结构视角出发进一步厘清了企业无形资产内部构成的转化机制和路径。研究结论在扩展无形资产的相关理论研究、深化无形资产内在转化机制的理解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