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我是第三次参加全国两会,粗略算了一下,自己做时政记者以来,市两会、省两会,全国两会加起来已经有十多次了.但这次全国两会,却让我产生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受,感受之深刻,常常让我在完成一天的任务后难以入眠.  相似文献   

2.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刚刚落下帷幕。"两会"年年开,年年有新意。尽管它的形式基本不变,但它的内容每年都不一样。作为一个地方媒体记者,我已经是连续十二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了。每参加一次,总有与以往不一样的感受。而今年的全国"两会"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则是两个字:那就是"开放"!  相似文献   

3.
曾佳 《声屏世界》2012,(4):27-28
每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既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新闻媒体角逐竞技的盛事。世界的目光关注“两会”,海内外媒体云集北京。从2006年开始,笔者随江西电视台全国“两会”报道组赴北京参与报道,一次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一次次与境内外新闻媒体角逐.“两会”于我。却次次如新。责任和使命驱使我们不断发现、持续创新,置身全国“两会”这个新闻战场,我和我的同事们每天都是兴奋而忙碌的。  相似文献   

4.
王菁 《青年记者》2017,(13):53-54
在12年新闻职业生涯中,今年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并且是以新媒体编辑的身份参加的.这次的两会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而多元化的两会报道对整个媒体行业也是前所未有的.各种新技术应用加速,新产品花样翻新,新闻从可读到可视,让今年的中国新闻大事报道进入深度融合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我台也圆满完成全国“两会”宣传任务。至此,我本人已经连续四年参加了全国人大会议的策划报道,连续七年参加了全省“两会”的宣传报道,特别是今年策划全省“两会”、全国“两会”的报道对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令我受益非浅。在这里,我就如何搞好“两会”报道策划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和感受,希望广大同仁特别是参加过两会报道的前辈和老师们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6.
北京晚报在报道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期间,推出了一个富有创意的栏目:“接力日记——跟随代表委员上会”,15位代表委员将他们在开会期间的见闻、感受、经历甚至故事,以日记这种活泼、生动、通俗的文体记载下来,发表在晚报上,让读者从代表委员亲历的视角,体验两会、感受两会。在两会激烈的新闻大战之中,北京晚报的这个专栏,视角独特、风格独特、内容独特、形式独特,成为今年两会报道中的一个个性鲜明、魅力十足、创意新颖、独树一帜的精品专栏。  相似文献   

7.
为及时报道今年全国"两会"的盛况和温州代表委员的风采,温州日报特派两名记者赴京采访,并在一版开设了<感受两会>和<京城传真>两个专栏,刊发了30篇新闻稿件和新闻图片,为地市级媒体主动参与全国"两会"报道作了新的尝试.作为赴京采访的记者,我深切地体会到,在报道全国"两会"这样的重大新闻中,虽然我们地方媒体有先天不足、条件有限的一面,但只要组织得当,善于创新,同样可以在这样的新闻盛宴中抢得一杯羹.  相似文献   

8.
周国芳 《青年记者》2016,(13):43-44
2月28日,作为齐鲁晚报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团队的一员,我第一个到达北京.去梅地亚中心拿会议请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培训,虽然距离两会开幕还有几日,但那时的我们早已进入媒体人的“两会时间”. 今年是我入职齐鲁晚报的第二年,很幸运,我参与了两次全国两会报道.与前辈们比,我是个初出茅庐的新闻“菜鸟”.2015年3月,我清楚地记得,一通电话打来:“明天晚上来北京,跑政协,没有证.”  相似文献   

9.
今年3月1日至14日,是我连续第三次采访全国“两会”。这一次与前两次都不同:前两次我是单纯采访政协会,而这一次,则是兼顾。重庆晨报4名采访全国“两会”的记者中,3名是文字记者。按照分工安排,我的同事赵君辉和谢夷,分别采访人代会和政协会。我呢,两边跑。  相似文献   

10.
跑两会不是第一次了,可能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有人曾说,经验是什么?经验不是你经过了什么,而是你从经过的事里学到了什么。每一次两会都让我看到了自己知识面的狭窄和采访技巧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一名赴京采访全国两会的地方报记者,在火车上用餐时,一位省领导走过来和她握手,其感受是我好紧张,赶紧握手,说了句谢谢。在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谈起主持小崔会客节目时,有一段幕后感言:一开始采访的时候,挺紧张的,因为我也没有什么背景,见这些大官儿也特别紧张,不知道第一句话跟他们说什么好。而如果留心媒体,记者一见高官就紧张,或者一见高官就  相似文献   

12.
如何改进文风,是全国新闻媒体乃至每一名记者当前面临的课题。去年底以来,我先后参与完成了航空报国英模罗阳、某集团军冬季训练和新春走军营3次采访报道任务。这3次采访,囊括全国全军重大典型、部队中心工作和突击性报道等方面,对我触动很大,尤其是让我对如何改进文风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认识。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改进文风,首先应从改进采访作风开始。  相似文献   

13.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南方日报》坚持移动优先、强化融合传播,进一步探索全媒体报道方式,生产了一批融媒体报道精品,提高了主流舆论到达率,唱响了两会主旋律.其中,时政类脱口秀短视频节目——《两会TALKS》便是代表作之一. 截至全国两会闭幕,《两会TALKS》四集节目的全网点击量突破5000万次.其中,在"南方+"客户端的点击量超400万次;在秒拍、新浪微博的点击量超过400万次;在腾讯视频的点击量超过860万次,《南方日报》打造全国两会时政类脱口秀节目创新了全国两会报道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三月的北京,杨柳吐绿,鲜花绽放.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又一次吸引了海内外新闻媒体的目光,众多的代表、委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今年的全国"两会"比往年更具新闻魅力.这次"两会"是党的十七大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是五年一次的换届大会,又是在奥运年召开的大会,所受到的关注度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5.
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全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会聚北京,参政议政,共商国是。每年的全国“两会”,都因其特殊的重要性而倍受世人关注。作为主流新闻媒体,报道好“两会”则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省级党报《新华日报》的记者,我有幸连续6年参加了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工作。每年的全国“两会”,在我看来,也是一次新闻“大会战”。从中央各大媒体到各专业媒体、地方媒体,从广播  相似文献   

16.
结合全国两会和青荣城际铁路开通这两个在全国和省内备受关注的时政大事,我想分享一些利用新媒体做好政经新闻的新手段. 使用大数据是我们近年来常运用的手段,它能把高高在上的时政新闻搬下来,让老百姓感受到数据的魅力.2015年是大众网第7年参与全国两会报道,对大数据新理念、新技术、多种表达方式的应用,让我们这个地方新闻网站的全国两会报道,更加可读、可视、可玩.  相似文献   

17.
余行 《传媒》2021,(9):27-28
2021年的全国两会是开启"十四五"新征程、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伟大征途的一次盛会.在新起点、新环境下,为充分做好2021全国两会宣传工作,汇聚网络民心,封面新闻充分发挥线上优势,积极营造氛围、创新表达,推出"迈步新征程 见到新气象"2021全国两会大型融媒报道.以智媒云技术为支撑,通过云采访、云直播、云访谈等融媒手段和形式,以及可视化、交互式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让今年全国两会宣传破壁出圈.  相似文献   

18.
朱萍 《视听界》2013,(4):95-96
每年全国"两会"都是媒体比拼竞争力的平台。2013年中国之声"两会"报道亮点纷呈,以民生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在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打造新闻品牌,值得地方台学习和借鉴。亮点一:主专栏大"变脸",更贴近民生《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是中国之声知名的两个主题报道栏目,今年"两会",这两个栏目首次大"变脸",改变了沿用多年的"两会"报道"大综合"旧形式,推出了专栏《2013,我离梦想有多远》,每天求解一个普通百姓感受最强烈、最期待能有所改观的民生焦点问题,从当前和过去一年中最热点的新闻事件入手,  相似文献   

19.
结合全国两会和青荣城际铁路开通这两个在全国和省内备受关注的时政大事,我想分享一些利用新媒体做好政经新闻的新手段。使用大数据是我们近年来常运用的手段,它能把高高在上的时政新闻搬下来,让老百姓感受到数据的魅力。2015年是大众网第7年参与全国两会报道,对大数据新理念、新技术、多种表达方式的应用,让我们这个地方新闻网站的全国两会报道,更加可读、可视、可玩。数据新闻是很多媒体都在尝试的,而大众网在2015年两会期间,选择与  相似文献   

20.
每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集中民智决定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走向,以及全国政协委员履行职能、参政议政的大会,是每年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各大媒体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就去年和今年全国“两会”来说,仅在大会新闻中心登记采访的国内和境外记者就多达近3000名。因此可以说,“两会”报道也是传媒界的大聚会,是各类各大媒体比拼实力、展示水平的大舞台。笔者从1992年开始,以后多次由《陕西日报》派往北京采访报道“两会”,对近几年“两会”报道的悄然变化有着深刻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