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认同感的培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家认同感是个人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政治身份后产生的归属感。经济全球化和民族国家的相生相克关系,对我国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培养带来了消极影响,即追求同质化的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消解、全球消费主义网络中青少年对民族国家的虚无主义态度、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学习西方和反对西方的矛盾。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决定了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应该把握介于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动态平衡;既是基于传统体认记忆的共同体,又是面向世界和未来形成想像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国家认同感是个人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政治身份,并产生归属感。经济全球化和民族国家的相生相克对我国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培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即追求同质化的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消解、全球消费主义网络中青少年对民族国家的虚无主义态度、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学习西方和反对西方的矛盾。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决定了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应介于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动态平衡:既基于传统体认记忆的共同体,又面向世界和未来形成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罗玉华 《教师》2020,(6):80-81
政治认同感是政治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中学阶段的政治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进行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以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文章先是对初中政治核心素养的构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初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增强政治认同感,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开展国家认同感问题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综合分析国内学界对国家认同感问题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已有成果主要从五个维度展开深度研究,形成了颇具价值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这些理论丰富和拓展了我们对国家认同感问题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5.
政治认同表示了一种对待政治的态度,其中对国家的认同是最基本的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要从"讲大道",传播政治认同;"享大乐",亲近政治认同;"上大课",体悟政治认同;"行大义",践行政治认同这四个方面来培养,以提升高中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要注重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和国家认同的内容,从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7.
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中最基础的政治认同感,当前学生面临多元思想的冲击,政治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既是道德法治课的需要,也是每个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素质。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老师,需把握时代脉搏,将课堂教学与时政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繁荣发展与自身实际的联系,明确肩负的责任,增强对国家、对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感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发展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才能使他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高中阶段,教师应通过政治生活的教学,特别是对国家机构、公民政治、政党职能、民族宗教和国际社会等方面的剖析,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学校认同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具体存在的认同问题,讨论了如何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教育,明确增强大学生认同感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达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内容而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是和谐社会保持文化认同的一股重要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古代、近代、当代精神传统的辩证统一,是政治意义与文化意义的辩证统一。体现民族性与普世性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建构需要注意几个重要环节:第一。积极概括与提升在当前群众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精神和新经验,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第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术研究与创造性阐释,凸现民族精神的深层次内涵;第三,鼓励一般民众参与民族精神的自由讨论;第四,让民族精神内化为个体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12.
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一部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度不时发生问题,影响了该地区发展,也为国外民族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提供了某些口实,制约着国家的和谐社会构建.究其原因,政治文化认同是一个重要方面,即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的差异、以至碰撞为其根本因素.因此,需要通过政策认同、利益认同、文化认同的努力来实现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的融合,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整体的政治意识是积极的,但也存在一些认同危机现象。导致目前大学生政治认同培养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过程、环境影响处理等方面忽视学生个体感受,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有效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培养,需在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认同培养工作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强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同包含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等。在全球化时代,我国中小学实施国家认同教育,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通过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相似文献   

15.
高校“两课”的民族精神培育应关注和着力协调好如下四重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对接;民族精神的共性与个性的圆融贯通;民族精神的知性摄入和情感内化的双向互补;民族精神培育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同体建构。为此,在理论上应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点,在实践中构建以显性教育为基础、以隐性教育为主导的培育模式,积极营造民族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将常规培育与事件教育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民族精神培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因此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念与举止规范在很大限度上直接关乎民族文化长生与否。加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无疑是高校思政环节举足轻重的教育目标,同样也是强化民族与学生政治自信的根基所在。在世界经济与民族文化交流频率逐渐增快的背景下,对于国内的大学生而言,需顺应社会的大态势,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之下,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良传统与革命文化,夯实先进文化的领导地位,构建文化自信观念。文章围绕怎样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来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增进其在优良的传统与文化的承接、革新与认可,强化大学生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可度。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从殖民地走向独立的过程中,政治领袖们常常将教育视为国家进步的工具之一.学校和学院成为培养国家认同感和民族统一的理想场所,教育的"功用"与对国家繁荣、安全、和谐的追求紧密结合.美国革命初期,民族领袖们就教育与国家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提议.其中,他们着重考虑了国立大学的提议--即建立一所确保美国立于世界开化国家之列的研究生教育机构.每一个关于国立大学的提案中都包含追求国家独立与清楚认识美国与欧洲的持续联系的深层矛盾.一些人认为欧洲能提供最好的高等教育机会,另一些人则警示国人有可能遭受来自海外的政治和学术"污染".因此.美国独立战争后主要的矛盾就在于留学海外的可知风险.本文认为,1780~1800年间,阻止未来的领导者留学海外的希望是推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8.
国家意识的内容,主要包括民族文化意识、爱国主义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国家主权意识、国家认同意识以及国情意识等。探寻适合我国社会特点的国家意识培育内容,改善以灌输与认知为主的教育方法,转变为间接的、多渠道的、广泛的教育方法。目前关于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国家意识的思想路径研究有很多不足:培育内容不够丰富、培育方式方法不够系统,缺乏整体性、培育过程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培育环境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9.
Education and National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aper argues that nationality and national sentiment have been, until recently, neglected concepts in liberal, as distinct from conservative,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t claims that, appropriately detached from nationalistic ideas associated with the political right,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sentiment as an educational aim is not incompatible with liberalism and, more strongly, may be desirable for reasons of person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as well as for redistributive reasons. The paper then explores issues to do with British nationality in particular, arguing for a remodelled conception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one; and finally it looks at curricular implications, especially in the British context, of aiming at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sentiment within a liberal framework.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中,庆典或节日仪式作为一种文化表演,是基于一定文化传统对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加以程式化的表述性行为。但相对而言,前者具有一种阈限期娱神亦娱人的释放或调整功能,后者则强调特定话语场域政治目标指向中的节制与规范。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了这一特点。伴随新生共和国的建立,陕北秧歌从农村而及城市、从西北边地而及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成为代表共和国政治文化的红色仪典。新秧歌的这一发展轨迹及其作为国家仪式在一系列革命节日中的在场与规约,不仅凸显了其在国家政治文化和民众节日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也深刻地反映了权威政治话语的力量和上层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影响,以及特定政党意识形态的文化建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