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阿累是个戴着瓶底眼镜的老头,他教历史,名副其实;然而他又同时教我们时政,真是有点莫名其妙。不过都是副课,学校无所谓,我们也无所谓了!“阿累”这个称呼,当然是绰号了。我们有时给老师起绰号,往往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的缘故。阿累是我们比较喜欢的老师。阿累上课,从来都是稳稳地坐在讲台上,眼镜从镜框的上方透过来看我们,这时候,眼镜片上一道又一道的圈圈就会异常清晰地凸现出来。每次当他这样地看我们的时候,我估计他眼中所见的根本就不是一片人头,说不定是一堆面粉或煤灰。我把这奇想告诉同桌阿呆的时候,这傻小子呵呵笑了两声。似乎每个老…  相似文献   

2.
阿累是个戴着瓶底眼镜的老头,他教我们的历史和时政。“阿累”这个称呼,当然是绰号了。我们有时给老师起绰号,往往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的缘故。阿累是我们比较喜欢的老师。  相似文献   

3.
五枚金币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的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实在走不动了。  相似文献   

4.
《一面》是阿累回忆鲁迅先生所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深情地表达了我对先生的思念和敬仰之情。全文内容可简洁概括为:一次见面,两本书,三次外貌描写,四处语言实录,五种称呼。具体解说如下:  相似文献   

5.
当年做电车售票员的阿累在内山书店遇到了崇仰已久的鲁迅先生。短短的一面,简单的交谈,成为他永远不能磨灭的记忆。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是怎样追述这“一面”的?  相似文献   

6.
五枚金币     
《考试》2010,(1)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  相似文献   

7.
11月一个大雨滂沱的早晨,小男孩巴斯蒂安在旧书店找到了一本书——《讲不完的故事》,他躲进了学校顶楼的储藏室,用毯子盖住身子,翻开了书。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一本书,一个永远不结束的故事摆在了他的面前,他将上课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幻想国正在被虚无吞噬,死亡迫在眉睫。虚无开始只是一个小圆点,但它却在逐渐扩大,森林成片成片地消失。童女皇在此关键时刻却病倒了。虚无的扩张、童女皇的灭亡将意味着幻想国的消失。童女皇呼唤着“阿特雷耀”的名字,她让老臣凯龙将圣物奥琳交给了骑士阿特雷耀。老龟莫拉告诉阿特雷耀,只要有人给童女皇起个新…  相似文献   

8.
1.阿累的“累”应该读几声? 初中语文第二册《一面》的作者阿累,原名朱一苇。其生平事迹《教学参考书》上介绍得比较具体。关于阿累的“累”字,人们一般读“lěi”,是错误的。朱一苇在上海时以投稿卖文为生,并与欧阳山一起编《小说家》杂志。有一天,他想取个笔名,叫大家帮忙,陈白尘用铅笔尖随意戳中书上的“凡”、“容”二字,于是朱一苇便以“凡容”为笔名。一个作者往往  相似文献   

9.
五枚金币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  相似文献   

10.
人生的金币     
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生活在草原上。有一次他们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1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  相似文献   

11.
五枚金币     
《成才之路》2011,(13):53-53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  相似文献   

12.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时,他的导师是王竹溪先生。一天,王先生要他写一篇论文《固体中有序与无序的问题》,并要他参看一本书。杨振宁看不懂这本书,便去找王先生请教。王先生一个字也不讲,却又要他看第二本书。第二本也看不懂,他又去向王先生请教。王先生还是不讲,又推荐第三本  相似文献   

13.
佛教在人间     
说起这本书的作者刘书宏,并不是很熟,可是一看介绍,发现竟然读过他的两本书,一本是《烦恼都是自找的》还有一本《你不就是希望我快乐吗》,两本书可谓风牛马不相及,可是却竟然出自同一个作家之手,这就是刘书宏。  相似文献   

14.
李冲锋 《中国教师》2010,(23):46-47
<正>最重要的是,要让每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合适的书,这本书能拨动他的心弦,使他精神振奋,并在他的心灵中终生留下痕迹。阅读这本书应当成为他的精神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5.
小熊巴巴布最爱看图画书。在他的蓝色书架上,放着许多本漂亮的图画书,每一本他都看过许多遍。有一天,巴巴布忽然发现,在他的书架里,有一本他从来没见过的图画书。这本书是从哪儿来的呢,是谁把它放在了我书架上的?巴巴布觉得很奇怪。更奇怪的是,这本书没有书名。一本书没有书名,还算是一本书吗?不过这本书倒是有个漂亮的封面,封面上画着一个可爱的、蓝眼睛的小姑娘。巴巴布好奇地翻开第一页。第一页画的是:蓝眼睛小姑娘坐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正在往远处望着,她的样子就像是在等什么人。画的下面印着一行字:这个小姑娘叫琳(lín)达。她正在等…  相似文献   

16.
《一面》是阿累在1936年10月鲁迅去世时写的一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阿累只与鲁迅有一面之缘,但时隔四年却仍对当时的情形记得清清楚楚,而且终生难忘。他究竟难忘鲁迅先生的什么呢?毛泽东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以笔为武器,向着敌人冲锋陷阵。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在当时,鲁迅是有志青年的偶像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7.
阿巴格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五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四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五枚金币,童  相似文献   

18.
《化学教学》1996年8期刊登的《温度对反应速度影响的反常现象》一文,现根据文中提出的观点(也涉及另两位作者的观点)谈点看法,一.基无反应活化能与非基元反应活化能1889年阿累尼乌斯根据实验提出了一个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间的关系式,式中k为速率常数,R为普适气体常数,T为开尔文温度,Ea称为阿累尼乌斯活化能,简称活化能,B为常数,阿累尼乌斯认为,为了能发生化学反应,普通分子必须吸收足够的能量先变成活化分子.并且,他将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需要吸收的最少能量,叫做活化能.即阿累尼乌斯活化能.后来托尔曼较严格地证明…  相似文献   

19.
正这一年的某个下午,一个纸杯诞生了,名字叫阿愁。他跟他的朋友们长得一模一样,踏出加工厂的大门后也跟朋友们一样,被送去了不同的人家。他的新家位于市中心的一所居民楼内,住在这间房子里的是一户三口之家。爸爸、妈妈和女儿。他跟自己的朋友们被垒在一起,放在饮水机旁。饮水机日复一日的呆坐在那里,偶尔累  相似文献   

20.
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年龄应该跟我差不多,他有一本书叫《香水》。这是本畅销书,在欧洲以至于在我们中国都风靡一时,是本影响非常大的书。《香水》是古典意义的畅销书,因为它就是讲一个传奇故事。这本书的扉页上有一个副题《一个凶手的故事》。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杀人犯,他一共杀了25个少女,而且杀人的方式特别奇特。如果说这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