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丁轶青 《英语广场》2021,(11):31-35
在翻译实践中,随着“语境”概念的提出与相关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其与翻译学的关系并深入研究它对翻译工作的帮助。同时,在各类文体翻译中,相比英译汉,汉译英的热度略低,中国现代散文英译也是如此。因此,本文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二)》为研究对象,在各类辅助工具的帮助下,重点分析中国现代散文的特点及英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讨论不同语境背景下的语义的选择与处理。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革命”话语,在中国近现代发展与转换过程中,与中国现实问题一直保持着深切的关联.无论是革命话语的出场、革命的现代性输出,还是革新式的调整与转型,皆因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不仅包括“社会现代性”,是时间性质的一种命名,还包括“审美现代性”,是人类思想价值的一种基本类型。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激活了五四文学中的小传统,创造了日常现代性的基本形态,完成了散文现代性话语转换。她的全部作品,有一种具有兼容性的人生态度,它既蕴含了生活中的美,也涵盖了生活中的丑。后人标榜的现代与后现代派,在她那里都可以寻到踪影。  相似文献   

4.
启蒙始终是现代性诉求的基本方式,中国早期的现代性诉求以“新国民”为入口.以民族和国家的强盛为目的,体现出现代性同一趋势下自身的独特维度。中国早期的文学公共领域也以自己的方式生成,并促成文学而文化的现代性萌发,从中衍生的“文界革命”,在促进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现代转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同时它作为散文现代性观念的雏形.直接影响了五四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形态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必要延伸。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在晚清“文界革命”的铺垫下,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推导出自身的现代性构想。在“人的文学”观念主导下,以“人性的”、“个人的”、“个体的人”为价值设定的主体性因此成为现代性的理论基质。散文现代性理论主要倡导者的林语堂,进一步将散文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设定明确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出发点——使“闲适”在主体性理论所坚执的文学独立自由精神辐辏下,成为散文美学追求,其意正在避免散文在文化启蒙运动中弘扬的文化批判性沦为实用性和工具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成为研究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社会变革及文化转型的“元语境”,这既表明中国学者对现代性理论的信任和追捧,也暗含了中国现代性研究与本土经验之发掘相对脱节的问题。本土化现代性研究可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后殖民主义本土化”两种思路,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又互相交叉、互相论证,对它们的研究反映出现代化的尺度,引发我们对“文化翻译”的另类思考。  相似文献   

7.
蒙汉现代散都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中形成,由于学传统、社会、化、历史语境的不同而显示了各自不同的话语方式。蒙现代散的话语方式集中体现在“对话”与“民间”;汉现代散话语方式主要体现在“闲话”与“独语”。它们各自在价值取向、自我流露、化人格上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黄科安《叩问美文:外国散文译介与中国散文的现代性转型》站在学术前沿,从"译介"这一崭新视角来探讨中国现代散文的基本范式和理论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和开创性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9.
现代散文的文体选择与创造,既体现在“文类文体”的建设方面,也体现在寻找与现代散文的内容和主题相适应的话语方式。此外,在语体文体的选择上,现代散文也有着自觉的追求。其一,是“新而不乱,奇而不渎”,在中西结合中探索现代散文语体文体发展的可能性;其二,是在“化传统”过程中,追求语体的“漂亮”和“缜密”,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第三,“言与意”、“形与心”的和谐组合,构成独具东方情调的语体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散文”概念不同于古典散文概念.中国现代“散文”概念是狭义的,它是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以真情实感、自由形式、“诗性智慧”及“美妙多端”等作为文体属性.狭义的“散文”概念把“文学性”与“文体性”统一起来,实现了中国“散文”概念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现代白话所代表的现代观念是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胡适在不同思想脉络缠绕的“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理论构建了现代文学的理论话语,其理论恰好契合了“五四”时代对历史现代性的要求,不仅使得中国文学突破传统的窠臼,进入到现代语境中,并且参与了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形态与古代文化形态的分野。因此,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文学革命,各种文学体裁都在掊击传统与借鉴外国中寻求自身的话语定位。散文也是如此,一面批判桐城古文,要求摆脱古文学束缚,一面向外借鉴英法Essay建立现代散文的话语模式,形成了现代散文的两种风格:重叙事抒情的随笔和重哲理议论的杂感。这也正呼应了英国近代散文的两种风格,就其在当时的发展来看,叙事抒情的“兰姆风”影响更大一些。而重哲理议论的“培根风”在五四之初也得到很大发展。从Es-say对中国现代散文话语建立的影响以及现代散文对这一影响有选择的接受这两个方面来讨论现代散文的话语定位。  相似文献   

13.
十余年来 ,青年学者黄科安一直致力于中国现代散文研究 ,曾著有《2 0世纪中国散文名家论》。近期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专著《现代散文的建构与阐释》。这本30余万字的论著延续了作者平实、中和、感性的研究风格 ,同时也不难看出新理论新方法带来的开放视野。第一编“理论话语建构”和第四编的“文类考察” ,显示了一种宏观建构的企图和理论思维的敏感颖悟力 ;而“文化类型剖析”和“散文诗学研究”两编 ,对诸散文大家的个论则体现了作者扎实、沉潜的书写个性和真诚、素朴的言说方式。孙玉石先生在本书的序文里指出 ,“散文批评不再是一种单纯…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在散文中,以女性的视角,深刻揭示出女性自身的劣根性和女性在男权社会受到的精神奴役与创伤,并且在旧的价值废墟上为现代中国人树立了新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与之相适应,她也创造了女性散文的新的意象、叙述语调和结构模式,从而形成了具有女性特色的“私语体”式的女性散文话语方式体系,开创了女性散文话语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在“科学、民主”的历史语境中,在“人的文学”所倡导的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中贯穿着儒家传统的“仁者之道”,并通过仁者之道赋予传统儒家的身、家、国以时代内涵。实践着第一代现代知识分子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日行常用对儒家传统的现代性转化。  相似文献   

16.
对“人文山水”的关注是文化散文的基本方式,“人、历史、自然”的交融所内蕴的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则是文化散文的旨趣所在,但文化矫情使许多文本充满了道德教诲和虚设的崇高自我;而无法摆脱的对话语权威、社会权力地位的渴望,使文化散文日渐丧失应有的文化批判性。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随感录”是启蒙的产物.中国散文的审美现代性是作为启蒙的反思而产生的,中国现代散文审美性的发生首先体现在散文理论方面,并且深受西方文学艺术资源的影响.外国的Essay理论、“美的文学”理论以及古典主义理论对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美学建构产生了直接而又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界出现的“精神散文”,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不管是作家队伍的成因,还是它自身的成因以及趋势走向都必然会对中国散文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多元格局,意味着中国散文精神的独立品格成熟的到来,意味着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现代性理解上成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写人记事类散文、写景记游类散文、说理类散文都是各类散文中的典范,他的散文所呈现出的“真”、“美”、“散”的审美特征可以映照出中国现代散文整体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而提出来的,由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境遇,在百年历史中,现代性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处于“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的矛盾论争中。而今,当全球化把我们带进后现代语境,从关于现代性批判与质疑的后现代视野转到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从现代性的事实分析转向了现代性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