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欣 《语文天地》2015,(11):30-31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文笔秀美、节奏和谐、写景雅致、布局考究。笔者把文中诸多美点整合后,发现这是一篇首尾圆合的极精致的美文,游踪的圆合、情感的圆合、文章内涵的圆合,达到了景、情、人三者的高度融合。一、一“来”一“去”品景致柳宗元来小石潭的目的和又归去的原因,形成“一来一去”行为上的圆合。“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是“来”。与文本浅层对话,“伐竹取到”,理应认定柳宗元是来寻找美丽的小潭。从作者遣词于小潭的字面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领略本文的写作特色。 1.“心乐”起首,展开全篇文章 柳宗元游览了“钴鉧潭西小丘”之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突然“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叮叮咚咚犹如玉珮碰击的水声强烈地吸引了他,于是,他不惜费“伐竹”之劳,“取道”观赏小石潭。这个石潭潭小、石奇、水清、鱼乐,使得他暂得一乐。柳宗元以“心乐之”为领句,展开全文。 2.着笔“小”“石”,突出潭的奇特  相似文献   

3.
深入研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会发现文中有多处矛盾不可解,柳宗元纠结复杂的心绪流淌在字里行间.文章以沈德潜对柳宗元的评价“不怨而怨,怨而不怨”为抓手,从三方面探究文本的矛盾之处:小石潭“美”与“僻”的矛盾;游鱼“有”与“无”的矛盾;柳宗元“乐”与“凄”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和欧阳修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初中课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分别是他们的名篇。若把这两篇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我们便会看到,同是出自大家手笔,都曲尽了山水之妙,但又有同曲异工,同曲异趣之处。下面我们从山水描写及其情趣方面对这两篇作品进行比较赏析。一、山水优美《小石潭记》虽然篇幅短小,但柳宗元不愧为大家手笔,在短小的篇幅里,运用工笔白描手法,加之动静对比的巧妙安排,绘就了一幅寂寥、清静而秀丽的山水图。看吧,“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足见小石潭四周环境是多么僻静;“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鱼竟可数,既言潭小,又言潭…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在游历了永州山水之后,写下了著名的游记散文《永州八记》表达了作者因景而喜的开朗的心情和因贬而忧的孤寂心情。《小石潭记》是“八记”中的第四篇,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竹树环合、水清石奇,游鱼活泼可爱、溪流曲折有致的景物特色。其中对潭鱼的描写,更是堪称绝妙。  相似文献   

6.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山水散文中的珍品。撇开作者当时的经历和遭遇,单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这篇佳作,就可以使学生提高品德修养,获得审美情趣。而这一点也正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为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语句含义的基础上,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为小石潭设计景点。这个环节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于是,学生们就“文”取材,广开思路,依照文中描述,兼以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设计了如下一些景点。据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幽路”景点;据文中“闻水声,如鸣佩环”,设“听水轩”景点;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本对“全石以为底”一语的注释是:“(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下文的“近岸,卷石底以出”则注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联系上下文来看,其中显然有矛盾。因为既是一大块石头作为底的,就不可能有“有些部分翻卷过来”的情况出现。所以,这样理解似于义未妥。笔者以为,这  相似文献   

8.
《小石潭记》中有“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句。关于“清洌”的注释,很多版本都释为“清澈”。①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注为:“清澈”。②教育部委托五省(区)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中译为:“清澈明亮”。③《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注为:“清澈”。我以为以上注释不够全面,“洌”在通常情况下当“清”讲。《说文解字》释“洌”为:  相似文献   

9.
《诗·伐檀》首章开头云,“坎坎伐檀兮”,并未指明伐檀作什么用。第二章云,“坎坎伐辐兮”;第三章云,“坎坎伐轮兮”。朱熹注:“伐辐,伐木以为辐也。”伐轮,伐木以为轮也。”余冠英先生注:“伐辐,是说伐取制辐的木材,承上伐檀而言。下章伐轮仿此。”他们都注意到了“伐辐”“伐轮”要承上章“伐檀”才讲得通,单看“伐辐”“伐轮”是不好理解的;因为不能说是砍伐车辆、车轮本身,其词意显然和“伐檀”不类。原来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玲珑剔秀,精美绝伦的山水游记,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我十分喜欢这篇文章,反复诵读中,却意外发现第一自然段中的“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由于版本不同写法竟然不一样。这样就有了不同的翻译,不同的翻译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就不一样。  相似文献   

11.
《小石潭记》第4节,描写了小石潭四周幽静空寂的景色和气氛,“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置身如此环境,作者有一种“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觉。为什么?写这篇游记之前,柳宗元曾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因变法失败被贬职,流放永州,时间长达10年。可以想见,作为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是他的理想。而现实呢?  相似文献   

12.
于宙 《阅读与鉴赏》2009,(11):63-6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课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其中有一句原文是“水尤清冽”。教材脚注中释曰:“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显然,原文中的“清冽”被解释为“清凉”。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不妥。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3.
《小石潭记》的教学接近尾声,可是一个学生的提问再次把课堂讨论气氛推向高潮。生1:前文写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是文章结尾又写道:“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前后不是矛盾吗?师:你觉得矛盾的地方具体是指……生1:照后文算来,游小石潭的至少有六人,怎么会是“寂寥无人?”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很有“科研”水平,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前后是否矛盾呢?生2:很可能坐观小石潭的只有柳宗元一人,其余的同游者都是在别处游玩,或者说离柳宗元比较远,这…  相似文献   

14.
《诗·魏风·伐檀》首章首句言“坎坎伐檀兮”,次章首句言“坎坎伐辐兮”,卒章首句言“坎坎伐轮兮”。其中对“伐檀”、“伐辐”、“伐轮”的解释,当代各家多有不同。如: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上册二分册: 坎坎,用斧砍木的声音。伐,砍。檀,树名,木材可以造车。辐,车轮上的辐条。伐辐,砍取制辐的木材。  相似文献   

15.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湖南永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因为柳宗元的一篇《小石潭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向往,随之它也成了名胜景点。柳翁用他隽永的文笔、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小石潭。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去,品味其中的“美”。  相似文献   

16.
山水游记,是《柳河东全集》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文学史家以为,《永州八记》是我国山水游记文学的典范性作品,而《小石潭记》又是《永州八记》中的极品。包括《小石潭记》在内的《永州八记》是游记写作的楷模,让我们从《小石潭记》中揣摩游记应该怎样写。?《小石潭记》告诉我们:写游记,要把自己写进去,首先要写自己的游踪,不过,游踪只须写必要的,不宜过繁。文章开头就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最后又写“坐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了这次游览…  相似文献   

17.
钟道莲  王玮 《学语文》2003,(6):15-15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写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它以高超的笔法 ,把一个小石潭的特点及其周围环境表现得妙趣横生 ,令人玩味。一般认为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借小石潭表现自己被贬永州寄情山水的乐趣 ,同时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寄托作者忧伤凄苦的心情。而我们认为 ,后者表现得更为突出 ,即表面上写乐 ,实际上写悲 ,写乐是为了更好地写悲。文章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以反衬的方法 ,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作者的悲伤之情。首先通过一些具体的物象表现自己的“乐”。文章一开头便从听觉角度写出自己发现小石潭的惊喜 ,“从…  相似文献   

18.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八记》是作者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一组山水游记文。这组山水游记文是根据作者发现景物的先后连续写成的,分看各自成篇,合看乃是一幅连环的山水图画。本篇所记的主体是“小石潭”,而其题目在“小石潭”的前面又加上“至小丘西”几个字,是与《钴鉧潭西小丘记》相衔接的。下面对这篇作品略作分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这里实在把小石潭的  相似文献   

19.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三期载杨亦鸣同志的《〈诗〉“伐檀”、“伐辐”、“伐轮”正义》一文,对《诗·魏风·伐檀》中的“伐辐”和“伐轮”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伐辐’即砍制车辐,‘伐轮’即砍制车轮”(着重号原有),并指出“‘伐辐’、‘伐轮’并非一般的动宾关系,‘辐’与‘轮”都是‘伐’的目的宾语,而非对象宾语。这与‘伐檀’的内部结构不同”。杨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它的上述结论笔者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课本注释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教学参考书》、《中学古文评注》(宁夏人民出版社)、《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