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然新文化运动与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都是为了反击封建复辟势力,拯救中国,但孙中山并不支持新文化运动.其原因是:新文化派与孙中山对当时的国情认识不同,双方选择了不同的革命方式;孙中山不赞同新文化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主张对其继承、改造.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支持,并不表明其支持学生的新思想,而是对学生的政治行动和爱国精神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更多地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种变化,是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缺点的认识逐渐清晰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世界主义之说,从公元前3世纪希腊的斯多葛派提出以后,纷纷嚷嚷,喧闹不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随着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不断传人中国,世界主义亦从欧洲东来,对中国的社会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孙中山说:“近来讲新文化的学生,也提倡世界主义,认为民族主义不合世界潮流。”。孙中山是一位综览世界风云、高瞻远瞩,洞察时局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澄清当时的一些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与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有不同的态度 ,这是源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同。陈独秀要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学艺术 ,甚至主张废汉字 ;孙中山则主张继承、改造传统文化 ,总体上对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化艺术持肯定的态度 ,并且十分尊孔 ,反对废汉字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在这个转折时期里,一切先进的中国人,无不受到影响,有的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作为当时中国社会唯一革命政党的领导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同样受到影响,思想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却缺乏研究。有的只是抽象谈到孙中山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及受到的影响,有的则认为孙中山除“赞扬学生的爱国运动以外,他对五四运动其他方面的反应,却极为小心,常常持着疑虑的态度”,“五四运动对他的影响是很有限度的”。究竟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后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孙中山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如何?笔者现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对此作一番考察,希望从中得到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虽然新化运动与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都是为了反击封建复辟势力,拯救中国,但孙中山并不支持新化运动,其原因是:新化派与孙中山对当时的国情认识不同,双方选择了不同的革命方式:孙中山不赞同新化派对中国传统化的彻底否定,主张对其继承,改造。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支持,并不表明其支持学生的新思想,而是对学生的政治行动和爱国精神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问题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或立后,国内史学界对孙中山先生的“大亚洲主义”问题,殊少论及。近来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但看法不一,聚讼纷纭。孙中山有没有“大亚洲主义”思想?如何认识他的这种“大亚洲主义”思想?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史学界一直认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于是这个宣言就成为孙中山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的标志,于是苏俄政治顾问鲍罗廷帮助起草这个宣言就被看作孙中山由旧三民主义者进到新三民主义者的重要因素。然而,却很少有人怀疑据以进行这种推论的前提是否正确。笔者近年来翻阅有关资料时,越来越感到此说与史实有很大出入。所谓“重新解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新增加进来的内容是孙中山过去没有认识到或尚未作系统阐述的。但是据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宣言所“重新解  相似文献   

10.
“西化”的历史行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化运动的最勇猛的旗手,最初都在不同程度上持有主张“西化”的倾向。这在当时“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之间展开的中西文化论战中表现得很明显。如陈独秀1915年在《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列举了“东洋民族”和“西洋民族”在“根...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学衡派”被人们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随着80年代以来文化反思活动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以更加审慎、严肃的态度对“学衡派”与新文化倡导者之间复杂关系进行考察。《学衡》作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文化建设道路的重要一环 ,对它的重新审视 ,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思考中国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的问题 ,也有助于重建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政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孙中山一贯重视政党的功能。孙中山认为政党应具有制定目标、表达利益、社会动员、政治社会化和整合社会的功能。孙中山对政党功能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孙中山的建党思想也随着对政党功能的认识而演变。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具有突出的与时俱进性,但是,由于孙中山的政党思想一直片地过渡期中,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如何处理国民党与其他党的关系,如何处理党政关系,孙中山心目中的政党政治的含义是什么等。因而我们对孙中山的政党思想也应以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眼光看待。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三民主义的“平均地权”里是否包含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是孙中山土地思想研究中分歧较大的问题。本文通过讨论过去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代表性看法,论证了“耕者有其田”作为一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存在于“平均地权”思想之中的观点;在论证中对孙中山主张的土地国有是“法律上”的土地国有,还是“事实上”的土地国有,“事实上”的土地国有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关系,旧民主主义时期平均地权思想的缺陷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解释。  相似文献   

14.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比以至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情况,“观”指观点看法。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指导革命的思想和斗争策略,不是凭空得来,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认识形成的。孙中山如何看待中国的国情,在思想认识上有什么变化?下面谈点个人意见,以供讨论。一个人如何认识当时的国情,亦要看这个时期和他本人所经历的主客观条件。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到1905年同盟会成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提出“三民主义”,并明确主张用武装斗争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这标志着他民主革命思想的成熟。这段期间孙中山思想…  相似文献   

15.
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在诸多问题上的对立虽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的对立并不是一种向西方学习的“趋新”与回归中国传统的“守旧”的对立,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一样也是“趋新”者,无非两者所“趋”之“新”有着显著不同罢了。当我们回首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时,国粹派、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一样,作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的思想资源,理应受到我们的尊重。  相似文献   

16.
台湾、香港和国外的一些学者,在评述孙中山的晚年思想时,断然否认孙中山有“联共”的思想和政策,这是一种不尊重历史事实的说法。对此,笔者在《论孙中山“联共”政策的思想基础》一文中,曾经指出:在孙中山博大精深的思想中,本来就是包含有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成分的,他对社会主义也是有一定的认识并心向往之的。虽然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有一定距离,但是不可否认他是赞同社会主义的。因此,当孙中山为实现资产阶级的革命理想,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努力和奋斗,却接连不断地遭到挫折和失败之后,他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过去,以总结经验和教训。在苦闷而痛苦的反思中,他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不少论者认为,孙中山以反清为中心内容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就已初步形成。本文则认为,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孙中山民族主义初步形成于1895年。一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衡量标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范畴。其衡量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史学界似乎并没有引起注意。本文认为,在讨论孙中山民族主义形成的问题时,首先应该讨论资  相似文献   

18.
蔡锷经济思想源出于蔡锷就财政、实业、举债等问题所发表的政策性见解。孙中山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内容,是一套深刻的社会革命理论。蔡锷经济思想具有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特征的观点不成立。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术文化派别,学衡派主张用"开明审慎"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新旧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抑旧扬新;认为文化不论中西,都须经过严格的评判与审慎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建设"新人文主义"的中华新文化.因其在对传统文化与新文学的态度和再造文明的路径选择上,与新文化派存在差异而被长期视为"顽固守旧".两派曾围绕上述问题数度论争,二者都主张发展中国的新文学,都有其历史合理性的一面,但因路径不同,得失互见,在对新文学乃至新文化的理解和界定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果摒弃固有成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评判,应该承认学衡派在论争过程中关于新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和再造文明路径设计的表述,是现代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许多方面较之新文化派更趋成熟与客观;特别是他们对于科学方法的阐释和对胡适实验主义方法论的批评,其中不乏辩证合理的积极因素,不能简单地视之为"顽固守旧"与"反动".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民主革命时期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其民族主义思想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具有双重内容,即“排满”与“反帝”,且“排满”是首要的任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思想发展为“五族共和”,创立民主共和国体制。1924年,进一步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