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轼书法审美追求“适意”与“无法之法”,追求创新,并把深层“意”推向高峰,强调了书法的文化本位。苏轼批判地继承了前人业绩并超越前人的窠臼,是宋尚“意”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而苏轼所追求的书法审美“适意”、对深层“意”的强调,正是当代书坛所欠缺的。当代书坛应在“法”和深层“意”上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2.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柳公权、杨凝式、苏东坡、蔡襄均以继承颜真卿而成为光耀千秋的书法大师。元明两朝,帖学兴盛,颜真卿几乎被书坛遗忘。清康雍乾年间,先是董其昌后是赵孟颊书法笼罩书坛,帖学式微,书风萎靡。乾嘉年间颜真卿书法再次隆兴,培育了刘石庵、伊秉绶、何绍基、张廷济、赵之谦、翁同和、谭延闿等一批碑帖兼擅的书法大师,使中国书法又一次进入到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3.
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诗是黄庭坚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其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此外,他又能写词赋,兼擅行书、草书。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  相似文献   

4.
北宋年间,有一位个性怪异、喜着奇装、嗜洁成癖的书法大家——米芾,他与同一时代的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并以癫狂的个性名震一时,人称“米癫”.900多年过去了,这位书法大家依然“癫狂”:他的作品在拍卖会上屡破天价,多少人求而不得.  相似文献   

5.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中,号东坡居士,亦称“大苏”,或“二苏”(苏洵长子景先早卒)。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出自一个传统文学世家,早年受到较好的文学熏陶。他善诗善画,善词,善书法,文章更可与韩柳并肩。他的诗现存四千七百多首,取材广泛,立意新颖,既具有宋诗的一般特色,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又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他的书法、绘画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的书法被列为“苏、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一说蔡京)四大家”之首。…  相似文献   

6.
朱熹与张即之同属“南宋书法四大家”,作为理学家的朱熹,对行草书极为擅长,书法婉转妍润,别具一格;张即之则师承家法,以楷书为尚,追摹晋唐,用笔起伏跌宕,充满阳刚之气。二人书法极具对比性,在南宋书坛前后呼应,刚柔相济,行成阴柔与阳刚的交响。  相似文献   

7.
古老书法发展到现时期,形成了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双轨制的新格局。传统书法仍占主导地位;现代书法给书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竞争机制。双轨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公元1057年,出身书香世家的苏轼,从他的家乡眉州出发,跟着父亲苏洵进京赶考,一举成名天下知。苏轼这个名字,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千年。【走近苏轼】苏轼是个全才——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在散文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上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相似文献   

9.
古老书法发展到现时期,形成了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双轨制的新格局。传统书法仍占主导地位;现代书法给书坛注入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竞争机制。双轨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与苏辙的书法均受到苏洵的影响,在技法方面还取法颜真卿、李北海等人,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传世作品也成为后人临习的典范.苏轼与苏辙的书法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技法上都有很大的相似,但又有各自的独特风格,显示出二人对书法艺术审美的各自特点,以及不同的主体精神.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苏轼说黄庭坚书法有“三反”,他的成长经历与人生际遇使他不得不约束自己的言行,而他又不甘平庸,有用世之心,故似敛而实纵。其书法以纵代敛,寓巧于拙。人书互见,丰富了他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三位“尚意”书家的性格为出发点,分析三位书家各自性格在其书法作品中的反映,进而总结“尚意”书风的特点,并简单介绍这种审美取向在书法史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苏轼评价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历来认为是对孟浩然诗歌创作不足的批评。其实,苏轼的这一评价,是在高度肯定前提下而指出其不足。因为“韵高”是苏轼论诗的一个很高艺术境界。关于孟氏“才短”,向来解说纷纭,但多与苏轼的本意不符。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苏轼所谓“才”,主要指作家内在道德素养和诗歌创作表现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以“学养”为核心的诗学批评概念,持此以衡量孟浩然的生活与诗作,是有所欠缺的。因此,苏轼对盂浩然的评价,是深刻而客观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苏轼元丰元年的节庆作品为文本,深入感受苏轼在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发生前的节庆感怀,以了解对于新法未因王安石罢相后停止施行,苏轼心中的感受。先由宋代党争元丰元年时苏轼所处政治处境着手,论述变法的发起是宋神宗所主导。再分由“归来谁主复谁宾”的寒食感怀、“月岂知我病”的中秋感怀与“明日黄花蝶也愁”的重阳感怀三部份论述。感受忠臣期望国君清明的寒食节情感。将月会通成国君的诗词之中,对于月的多种情感,正代表着对于国君的多种想望。对于重阳节桓景带领百姓对抗温疫与自己带领百姓对抗水患,起了千古共鸣,却也感受到深深危机,这些作品都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元丰元年苏轼的节庆感伤。  相似文献   

15.
苏轼与章惇都是北宋的政治家,二人早年交好,章惇曾给予苏轼不少的帮助,在苏轼身处逆境时也能援之以手。后来两人交恶,章惇对苏轼恨入骨髓,直欲置之于死地。究其原因,固然出自章惇的一种阴暗心理,但也与苏轼出言无忌的直率性格有关。苏轼与章惇交恶,也是北宋新旧两党争斗的反映,在这种大背景下,必然会有牺牲品。苏轼和章惇深陷党争之中,不可避免地酿成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6.
纵观苏轼和魏禧的策论文,魏禧的策论深受苏轼影响,魏禧继承与发展了苏轼的策论特色。苏轼身处宋朝危机四伏之际,魏禧则身陷国亡之期,他们的策论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魏禧继承了苏轼策论"文以贯道,经世致用"之目的,据史立论,随机生发,翻新出奇,文笔纵横恣肆的风格特点。魏禧强调为文要"自成一家"、"识力超越",其爱国感情直露,更富战斗性,而且纵横捭阖,恣肆无忌,句法多奇拗曲折。  相似文献   

17.
我们通过辨析2013年某海外拍卖行拍出的苏轼《功甫帖》、苏轼现存书法及苏轼在湖州留下的书法遗迹,认为:《功甫帖》是用苏轼晚年书法摹写中期书法,字体脱离苏轼特定时期的书风特点;笔墨不精,与苏轼真迹差距甚远;结体呆板,整帖格式不合规矩;墨迹人为搽磨做旧,有摹、填结合加涂改嫌疑,个别笔划非自然书写;印章有作伪嫌疑。因此,现在的《功甫帖》与苏轼同时期的书风格格不入,属于用晚年书风特征仿中年书法,非自然书写,是一个摹填结合再加涂改的仿品。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文艺创作上追求达心、适意,主张文章自一家,然而晚年却对和陶这一违反作家创作个性的作诗方法情有独钟。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从苏辙对苏轼和陶诗的评价中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释。文章围绕《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和子瞻归去来词并引》《栾城遗言》等文章,将苏辙之评价与苏轼之创作相互观照,相互印证,表明苏轼和陶之作其实暗合其创作个性与艺术主张,是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是一种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创作行为。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两位杰出代表,苏轼与米芾在书法创作理念上追求自然天成、任性而为,书法目标理念追求不薄古人、大胆创新。他们的书学思想有重要的趋同性的同时,又有各自独立的书法识见:苏尊唐、米贬唐;苏重学问、米重技法;苏视书为娱事,米视书为正途。  相似文献   

20.
传世的苏轼"诗文",颇杂赝作.<蔡使君传>最早见于<东坡外集>,李寅生先生已证其非出东坡手;然<蔡使君传>并非节自<梁书>卷十的<蔡道恭传>,而是原原本本地抄自<南史·蔡道恭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