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初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里曾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这个评论,历来为《西厢记》研究者所首肯。曹雪芹也在《红楼梦》第23回里通过描写宝、黛看《西厢记》,形象生动地给我们展示了《西厢记》的文采动人之情景:“宝玉道:‘……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呕心沥血之作。清朝评论家粱廷楠在《曲话》中描述道:“世传实甫作《西厢》……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此说虽有夸张之嫌,但也足以说明《西厢记》感情真挚、文采华美的原因所在。因此,鉴赏《长亭送别》一课曲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法。  相似文献   

4.
社会政治因素一直是讨论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与《西厢记》的重点,但把《水浒传》和《西厢记》结合起来研究,可发现应有四个主要方面影响着金圣叹的“腰斩”:一,历史来源;二,人生观与世界观;三,文学批评创造性;四,文法艺术要求。正是在这些诸多因素的交织下,金圣叹斩定了《水浒传》与《西厢记》。  相似文献   

5.
张东芳 《考试周刊》2011,(16):29-30
明代的评论家朱权曾经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曹雪芹也曾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口评价《西厢记》,说读过之后顿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节选,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我们读完此文,也无不为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这份感动,与本文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7.
王实甫是元代富有才气的杂剧作家。他的作品不但有极强的戏剧性,而且有优美的曲词,情文并茂,美在其中,让人百读不厌。下面笔者以《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折为例,谈谈《西厢记》中的美。  相似文献   

8.
王实甫《西厢记》里《惊艳》一章中有两句唱词:厨房正西,法堂北,钟楼前面。游洞房,登宝塔,将回廊绕遍。 这里说的是张生在普救寺游览的情景。其中“游洞房”之句颇令人不解。众所周知.“洞房”指“新婚夫妇的房间”(《现代汉语词典》),寺庙里怎么会有“洞房”呢?  相似文献   

9.
明代一些文人在论及《西厢记》时常常把它称为南戏之祖、传奇之冠,《西厢记》明刊本也有不少在体例上被予以程度不同的传奇化改易,此外,杂剧选本不选《西厢记》,而另有许多戏文、传奇选本却都选了它。文章认为,由于《西厢记》在篇幅上较为接近戏文、传奇,加上明代的主导戏曲环境是以戏文、传奇演唱为主,因此明代人有意无意把它以南戏文对待,其实,《西厢记》明刊本的校刊者和选本的选校者多数都明了《西厢记》的北杂剧体性,他们内心并没有把《西厢记》误当成戏文。  相似文献   

10.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成功之作,对其的研究之文汗牛充栋。董每勘先生对《西厢记》的研究,“就戏论戏”、内容详实、分析精确,成就较高。但是,其研究之文亦有可商榷之处。本文即对其在《五大名剧论》中对崔莺莺寄简、张君瑞踰墙所作的分析提出不同意见,试图为董先生提出的“矛盾”之处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文采派”作家王实甫的戏剧语言素有“花间美人”之称,他在《西厢记》中直引化用前人的诗句使其剧本语言典雅,文学味浓,无怪乎贾仲明由衷赞叹“《西厢记》天下夺魁”。《涛声依旧》的歌词援引张继的《枫桥夜泊》而一夜间唱遍大江南北。还有很多直引化用古诗文的歌曲历久弥新。可见,化用比直接引用效力更大。如果我们在行文时化用诗文,既能充实内容,又可增添文采。那么,怎样化用才能点靓语言呢?下面探讨几种化用诗文的方法与大家共飨。  相似文献   

12.
喜欢看动漫,此乃我真实之写照也。然大人们不解,还笑我幼稚,我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喜欢《火影忍者》中的呜人,他备受村人冷落,却始终以微笑去面对。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受《西厢记》影响之深,不仅仅限于思想精髓上。《红楼梦》对《西厢记》曲文的化用极为自然妥帖,为点化宝黛爱情、推进小说情节演进、丰富宝玉黛玉人物形象起到关键作用。崔莺莺、张生的爱情之路也成了宝玉、黛玉爱情关系的映照。  相似文献   

14.
王薇 《考试周刊》2009,(19):12-13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不仅将其视为“天地妙文”,充分肯定了《西厢记》的文学价值,同时对西厢的删改也堪称是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一次再创造。  相似文献   

15.
妙联撷趣     
杭州西湖孤山旁,有座月老祠,祠中有副妙对:“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此联上句出自王实甫的《西厢记》,下句引自高则诚的《琵琶记》,虽出自两人之手,却合得天衣无缝。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认为《西厢记》为四本,止于《惊梦》,第五本为续作。本通过对金本《西厢记》的探究,认为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是故事情节的自然终结,是作品人物性格塑造的最后完结,同时也是金圣叹虚无主义人生观对戏剧主题的投影所致。因此,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更符合戏剧的情节结构的构造和人物性格塑造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深刻反映了金圣叹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7.
高圣峰 《现代语文》2007,(5):117-117
走进中国学作品长廊,历代骚人墨客的惜时叹逝之诗实在叫人眼花缭乱!“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楚大夫艋原“惟草爪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一世之雄”曹孟德横槊而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诗仙太白也说“弃我去昨日之日不可斟”(《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云》);少陵野老则挠首低吟:“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赠卫八处士》)而岳飞凭栏高歌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更把壮怀激烈的渎书人之惜时推向了极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学语文》2005,(7):24-26
“美”字的来源,是“羊大为美”。《说文》对美的注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来源于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与善、美与满足混在一起,他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证。大哲学家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认为“充实之为美”,已经触及了一些内涵。此外《礼记》的“美恶皆在于心”,把美看成是主观的东西,还有散见于诗词、文章的不少观点,如美在恰如其分,在于匀称,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绘的东邻之女的美,  相似文献   

19.
朝鲜经典盘索里小说《春香传》和元杂剧《西厢记》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两部经典名作,两部作品中所描叙的男女婚恋故事,呈现出朦胧的现代意识,具有反封建的思想主题。两部作品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是文学体裁不同,《西厢记》为元杂剧,《春香传》是"盘索里"类小说。二是《西厢记》与《春香传》主人公身份地位不同,崔莺莺是相国千金,张生却家境贫寒;而《春香传》则相反,李梦龙是两班贵族,而春香是退妓之女。《西厢记》与《春香传》中男主人公在追求爱情方式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文在此基础上考察中朝两国文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元明清三代戏剧代表之作《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都渲染了女主人公的爱情追求,她们爱情追求的方式和理由虽各具特色:崔莺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杜丽娘超越生死的爱情。杨玉环维系政治式的爱情,但她们于爱情追求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执著是同质的。她们情感追求之热烈,行为表达之大胆,个人意识之独立是旷古罕见的。她们对传统封建伦理纲常观念发出了强有力的冲击,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性个人意识觉醒的反映,这是她们爱情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