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34年6月,萧红逃脱日伪的恐怖威胁,随萧军从哈尔滨流亡到青岛,开始其短促一生中仅有的一段宁静、安稳、富有创作力的生活。在青岛,萧红完成了成名作《生死场》,萧红的名字成为青岛的文化印记。11月,青岛政治环境恶化,萧红离别青岛,与萧军赴上海投奔鲁迅。此后萧红再未回青岛。1936年萧红为平复与萧军情感的裂痕东渡日本,其间与在青岛的萧军有15封两地书信。由于诸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萧红与萧军最终分道扬镳。1938年萧军辗转秦晋,后到延安。1942年萧红病殁香港。  相似文献   

2.
上海,是萧红离开东北后,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是萧红生命与创作的重要阶段。研究和梳理萧红上海时期的生活,还原萧红在这段时期内所经历的经济状况好转、人格尊严诉求及其与萧军的感情生活过程,对揭开萧红短暂生命中的诸多真相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对于萧红作品的重视,关于萧红的传记也多了起来,2010后新出现的萧红的传记就有近十种,《波西米亚玫瑰的灰烬——萧红传》是其中一本较有特色的力作。这本传记恰当处理了文学与学术关系,实现了传记的可读性与严谨性的平衡,较好地把萧红的作品与其人生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了作者对萧红作品特点的精准把握,以及良好的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4.
张丽英 《文教资料》2007,(7):112-115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了萧红研究热潮,推动了对萧红创作的再认识。本文从四部分梳理萧红研究的演变过程,即从史料的发掘、创作的思想、女性意识以及萧红创作的艺术特色。在梳理的基础上,观察萧红研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偏颇。  相似文献   

5.
萧红创作与左联文学的关系一直处于不断被言说的状态。萧红看似走出一条“靠近—学习—超越”的路线,实际上更为复杂。萧红人生中的每个特殊阶段的创作都明显体现出与左翼文学有更深层次的精神联结与分歧。针对这一问题,既要从时代主题背景下寻找左联与萧红创作之间的共通之处,更要结合萧红个人化体验,分析萧红创作的独特性,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结与区别,以此说明萧红创作与左翼文学之间的关联,更有利于为萧红与左翼之间关系言说找到切实的文本证据。  相似文献   

6.
戴望舒和萧红都是著名作家。戴望舒与萧红的交集,不仅仅是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来往,也有朋友之间的私交,以及在人格魅力上的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但在萧红研究里,戴望舒似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关于戴望舒的资料看来是故意舍弃了。本文意从戴望舒在香港向萧红与端木约稿、戴望舒与萧红在香港的交谊、戴望舒在萧红研究中缺失缘由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将萧红搬上电影荧幕,萧红及其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位女导演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传奇人物萧红呈现给大家,让人们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在动荡年代与命运抗争的女子的一生。在许鞍华导演的眼中,萧红性格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冲动",这体现在萧红对爱情、文学和她所向往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中就可以看出。许鞍华用镜头向观众解读她眼中这样一个冲动的萧红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刻理解萧红的文学及其带来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8.
《小城三月》作为萧红最后一篇作品完成于香港,是研究萧红香港书写的一篇重要作品。在《小城三月》中难得地出现了萧红对家庭生活题材刻画的美化和诗化,这与萧红在港时期孤寂苦闷的心境和在异乡颠沛大半生后对故乡的无限深情是紧密相关的。而"翠姨"的爱情观某种程度也是萧红爱情观以及在港时期与端木蕻良情感生活的映射。《小城三月》中萧红罕见的明亮轻快的笔调,某种程度也是其香港时期乐观心境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从“生命意识”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萧红的短篇小说经典《牛车上》的解读,层层剖析与透视萧红独特的生命感悟与生命意识:人生和生命既充满着广漠的悲哀,让人深感萧索与厌倦;同时又洋溢着欢欣和喜悦,让人如此深切的爱着。萧红这种在现实的废墟上构筑生命“伊甸”的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的追寻就体现出了萧红的深刻,萧红的人生和小说也因而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萧红是一个独具风格的女性作家,她习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创作之中,这种书写自己独特生命体验的作品容易让人在精神深处有所感动。回望历史,萧红研究经历了从单一表层的思想主题研究到多视角深入的心理文化研究,萧红作品的价值不断被挖掘,但作品蕴含的丰富性与作者本身的复杂性给人留下很大的阐释空间。笔者试图将萧红的文学想象与她的人生经历相结合,在生活中寻找她的创作源泉,在小说中探寻她的生命影迹,从而探析爱这座大厦在萧红的生活实践与文学想象中的坍塌和重建。  相似文献   

11.
“镜”与“窗”作为艺术代码,在萧红小说中具有深刻的意蕴,镜窗的破碎和寒凉特征隐喻着生命存在的绝望和恐惧。小说中镜窗意象携带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蕴含了萧红创造性直觉的加工和改造;镜窗意象也是萧红将生命体验中的被弃情结移情于其中的艺术结晶,窗与镜的边缘性与异质性,与萧红自觉退居边缘保持精神独立的价值取向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随着各种文化藩篱的不断破除与研究者眼光的不断深入,对萧红的认识也愈来愈广泛、多层次。研究论文数量可观,质量不断提高,多次举行的萧红纪念会和萧红学术研讨会一度使萧红研究掀起高潮。此时,对萧红研究的历史、现状作一个简单的回顾与总结,以便使研究进一步深入,确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巴金与萧红     
从1934年11月萧红萧军南下上海至1937年9月他们离开上海的这段时期,萧红在文学方面得到鲁迅、巴金的关爱和扶持,刚跃上沪上文坛不久就产生巨大影响。由巴金任总编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在短短的9个月时间内,给萧红出版了3部散文(小说)集:《商市街》《桥》《牛车上》。接二连三为年轻女性作家出版作品集,不能不说融有巴金扶掖年轻人的一腔火热情怀。无论在萧红的生活还是在萧红的作品,贯串的是如巴金所倡导的那种平民情结。巴金晚年与黄源晤谈,不止一次提到萧红,为一代才女早逝惋惜。  相似文献   

14.
<正>萧红小传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萧红乃一代才女,非凡的文学才华让人惊叹,与庐隐、石评梅和张爱玲一起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她生逢战乱,一生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  相似文献   

15.
《湘南学院学报》2020,(3):38-41
《呼兰河传》是萧红个人才华的充分体现,是其在感情上的延续与支撑。香港作为萧红回忆故乡呼兰河的一个特殊机制,开启了属于萧红极其个人化的情感经历,记忆中儿时生活的温情又透露出现实窘境中的萧红的情感向往,从而凝成了其小说中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成为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已有多部萧红传记、评传行世的今天,从事萧红研究的学者郭玉斌出版了一部<萧红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6月),通过对萧红生平事迹澄清考订,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评析,全面地凸显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生命道路和文学成就,是在萧红诞辰百年前夕所奉献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萧红中学始建于1924年。萧红中学因享誉中国现代文坛的左翼女作家萧红曾在此就读而得名。萧红中学属黑龙江省"省级一类学校"、"哈尔滨市窗口学校"。萧红中学以打造"文明、书香、开放、活力、魅力的萧红"为奋斗目标,致力于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树立新课程的人才观和  相似文献   

18.
对萧红的《呼兰可传》历来评说多有歧义。本文从小说的创作动机入手,论述萧红在流亡放逐的背景下,怀着乡愁的冲动回忆写作。这部长篇小说表达了萧红对雾的思恋与重建,一种荒凉的生命与理想的祈盼,构成自我拯救与自我超越,并显示其独特的人生价值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商洛学院学报》2018,(1):52-55
霍建起执导的电影《萧红》出于商业需求,极力追求镜头画面之美,在整部影片的叙事上存在情节至上、刻意戏剧化、刻意迎合大众的倾向,使电影在形式与内容之间形成巨大错位,完全消解了萧红这位杰出女作家的人生苦难与精神困境,使得萧红的人物形象愈加模糊。  相似文献   

20.
萧红的文学在挖掘民族愚昧与病态的根源、人的生存与生命的苦难,特别是女性的苦难方面,有独特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生死场》的情节故事片段分析解剖,展现萧红时代农村女性的真实生活及生死观,进而洞悉萧红的女性生死观意识的深刻与独特。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的大背景下,萧红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的苦难命运,用《生死场》表达自己的力量与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