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性,如哲学基础、模式建构、价值取向等。它们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从研究过程看主要有起点不同、途径不同、终点不同三个方面。对范畴化理论和四个世界理论进行比较,可以促进不同视角、不同学科、不同国别研究的沟通。  相似文献   

2.
文体学偏离理论与修辞学偏离理论在现实性、表达性、两面性上存在着共性。文体学偏离理论与修辞学偏离理论在理论来源、价值取向、涵盖范围、研究方法、学术体系上存在着差异。通过比较,可以获知两种偏离理论在研究上一致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哲学、人类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它对翻译的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文章认为它在英汉拟声词的对比和翻译领域有如下启示: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拟声词在人们认知结构中所处的范畴层次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为了达到认知领域的更佳效果,在翻译拟声词过程中可以采用对等翻译法,因境择词翻译法和笼统化翻译法。  相似文献   

4.
奈达与格特的翻译理论都是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翻译理论。由于研究角度和重点不同,两种理论差异显著。但毕竟它们研究的客体相同,都是对翻译规律不同程度的探索和揭示,所以两种理论在翻译的本质、语言共性、动态对等、以读者为中心等方面有不少共识。目前国内译界对两种理论持不同态度,其根源就在于译论研究中存在着种种误区。  相似文献   

5.
汉语“和”与英语and的语法化过程都可以归纳为:动词→介词→连词。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比分析它们语法化的过程、原因和理据,发现不同的人类语言的结构类型,在语法化的演变途径上具有一些共性,其机制是人类对语言的相同认知。同时认为,“和”与and的语法化过程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促使研究者在语法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包括原型范畴理论和范畴层级理论.范畴的最典型的成员就是原型,范畴包括有基本层级范畴,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范畴化具有认知功能,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有助于分析和确定词语语义.  相似文献   

7.
范畴化、原型范畴理论是人类认知世界规律的概括。人们在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命名的过程中,总在遵循着这种规律。然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秽世间事物命名的范畴化过程、视角或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因而即使是最简单的翻译也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范畴认知转换。英汉语“笔”概念的范畴认知转换就足以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8.
周红  谭伟 《现代语文》2009,(11):113-116
不同的范畴化理论适用于不同的范畴,合理的范畴化理论能为语言形式负载的意义的形成与理解提供合适的解释。语言范畴分为元素范畴和关系范畴,前者适合于基于原型的范畴化理论,关注要素属性;后者适合于基于图式的范畴化理论,关注内在关系和“完形”特征。本文在探讨范畴化理论的同时还举例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建立“范畴化意识”的重要性:以“原型”指导元素范畴教学,以“图式”指导关系范畴教学,使学习者能够以“范畴”及其“次范畴”为单元储存汉语知识,从而系统、灵活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9.
范畴是认知的基本概念,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从古至今形成了两种主要的范畴理论: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通过对两者的阐释和比较,本文指出两者各自的优势与缺陷,以及它们对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范畴具有原型性,同一范畴可分为"上义层—基本层—下属层"三个等级。从原型范畴角度透视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石化现象——同一范畴不同等级混淆、完全不同两个范畴混淆、范畴同一等级感知差异、同一范畴原型突显以及不同范畴偏移错位,其深层原因是东西方的认知差异。这一差异难以消除导致石化现象,因此构建英语词汇学习万维网动态模型,可使石化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词汇的深层习得。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有关范畴化理论的构建以"家族相似性"为基础。但"家族相似性"作为构建范畴的基本原则不能贯彻到范畴的全部;在进行范畴层次划分时,仅依靠"网络交叉相似"无法确立上层范畴;非典型成员游离于范畴之间,使"范畴内部结构"成为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这些进退维谷的状况,是范畴化理论的"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iscusses two different ways to understand categorization, which are classical theory and prototype theory.There is a deep exploration on how to understand categories, and different theoretical backgrounds of the two categorization theories. Furthermore, it reviews the limitations and advantages of both theories.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theories gives a clearer angle to understand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3.
Tajfel和Turner提出的社会同一性理论,包括分类、比较和认同三大体系,解释了群体形成、群体态度以及群体的刻板印象等现象.社会同一性使研究者站在个体与群体互动的角度解释个体处于群体中时的行为以及群体发展的动力心理过程,促进了群体心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原型理论建立在亚历士多德的古典范畴理论基础之上,并对它进行继承和创新。原型理论对哲学,认知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有深远的影响。该文分析了现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问题,试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提出解决的办法,希望对外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词义引申研究是词汇研究的重要方面。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词义引申进行研究,但对词义引申在原型范畴理论层次上的研究不多。文章立足于原型范畴理论借助语料对词义引申进行浅析研究,并分析汉语中常见的四种词性在意义引申过程中发生词性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交易费用决定论虽然打开了新古典企业的“黑箱”,但以此解释企业的性质,不仅导致对企业性质认识上的片面性,而且其结论也与现实相悖。交易费用只是企业存在的原因之一,完整的企业性质理论应抓住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功能,并做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act of Chet Bowers’ scholarship on critical and ecojustice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s and enclosure in educational theory. In the eyes of critical scholars, enclosure tends to thwart social justice. In the eyes of ecojustice scholars, enclosure tends to accelerat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creasingly, for both camps, the commons are positioned as the answer to each problem. Though much of Bowers’ work maintained a strict divide between these diverse camps, the best scholars in each tradition have worked to acknowledge the imbrication of and divisions between the social and ecological. In exploring Bowers’ theoretical corpus, I work across the two traditions with the aim of exposing possibilities for further work in educational studies dedicated to theorizing commons and enclosure.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本土课程论建设的主导性方略应该是综合创造方略。该方略的主要依据有:课程论作为一个文化领域的综合创造特性;我国课程实践的综合创造性;人性发展的需要。该方略的主要内容有:创造性地探索当前课程实践的改革;创造性地对待我国本土课程论已有的研究传统;创造性地对待国外课程论的研究成果。实施该方略的主要途径有:建立多样化的本土课程论建设队伍;形成多样化的本土课程论体系框架;建设多元化的课程研究文化。  相似文献   

19.
词汇的不断丰富是语言强大生命力的重要表现。杜撰词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新词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本文以PeterNewmark对杜撰词的定义为基础,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杜撰词构成类别的异同,并以零度和偏离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英汉杜撰词的共同本质,即对语言系统的偏离,最后引入关联理论的观点认为英汉杜撰词有着相同的认识过程即第一解读→第二解读→综合解读。  相似文献   

20.
教学论从来就没有标识自身性质和样式的标准范本,教学论的本性只能存在于各种教学论的差异性、变化性和个性化之中,而不存在于任何人对教学论的任一抽象定义之中。历史上的教学论从来都是富有个性的。教学论如果丢掉自我,失去个性,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教学论的创造性,没有了创造性,也就妄谈教学论的价值了。作为一门学问,教学论要提供知识,更应该提供思想。所以,教学论并非求器之术,而是悟道之学、践履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