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作为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和类型,宫体诗从产生至消亡,至少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宫体诗学则延绵数世纪,其内涵伴随中国诗学的发展已成为其中不可缺或的审美要素.它的产生、发展、繁荣,绝对有理论的支撑和思想的指导.但现在的宫体诗理论,似乎只是一些任人掇拾的书信和理论的碎片,这其实是一种 误解.作者以萧纲的"文学放荡论"为核心,结合萧绎和其他宫体诗人的序跋、书信、言论,从整体上考察萧纲的宫体诗学理论,包括诗歌的发生论、本质论、创作论、功能论和新变论.考察宫体诗创作和"文学放荡论"之间的互动关系.把"立身"与"文章",把身边真实的世界和文学幻想的世界截然分开的"文学放荡论",既是宫体诗审美意识新变的产物,反过来又指导创作,促进审美意识的新变,在中国古代诗学上,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言论有一个共同的理论生发点或逻辑起点个人中心主义.他的一切所谓泛唯美主义言论以及"为艺术而艺术"、形式主义、印象批评等理论主张都源自于此.尽管其言论多有相互抵牾之处,但在深层却有一个较为统一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与其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韩愈在对传统“礼乐观”革新中,重建了“道统”,提出了根据才能学识、道德性情来选拔人才的标准,把寒族士人的仕进要求作为“道”的一项重要内容,恢复了穷苦怨刺之言的正统地位。这就为他在文学上提出“不平则鸣”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也谈韩愈“不平则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平则鸣”是韩愈探讨文学自身艺术特质的理论核心,是其人生经历的切身体会与感悟。在历史的环境中正确把握“不平”、“鸣什么”是我们全面、客观理解“不平则鸣”原味的前疆。  相似文献   

5.
韩愈"不平则鸣"既可"自鸣不幸",亦可"鸣国家之盛";但并非哀乐并举,仍然以抒怨为主,所谓"羁旅草野"之士"善鸣","穷苦之言易好"."不平则鸣"说上承孔子"诗可以怨"、屈原"发愤抒情"、刘向"愤中形外"、司马迁"发愤著书"等前人理论.又对后世欧阳修"穷而后工"、李贽"不愤不作"等理论的提出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6.
“不平则鸣”是韩愈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之一。长期以来,对“不平则鸣”的内涵及承继性问题说法颇多,但多数人把“不平”误解为“不公平”,“不得已”误解为“不得意”。文章拟从“不平则鸣”与“不公平”则鸣、“不得已”而言与“不得意”而言、“不平则鸣”的载体类型及承继性问题入手,对“不平则鸣”探赜索隐。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语言论美学"、文学阅读与文学批评理论为理论导向,对文学阅读的读解方式及文学的审美接受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在充分论述了语言的隐喻性及诗意性后,肯定了"想象力"在读解深层结构、理解深邃意蕴、获得理性审美知觉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按照"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阐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表现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而由初级形式转变为成熟形态的过程.因而,所谓的"审美意识形态",其实际意义是"审美意识"的"形态",而不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外来的、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性无关的.这种认识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据,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文学实际.  相似文献   

9.
"不平则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提出的一个文学理论,意为个体在内心"不平静"时,"善鸣者"会以文辞诉诸笔墨。该理论充分揭露了在文学创作时,作者心理与笔下作品之间的关系。从这一角度而言,该理论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与文本对话和写作教学的表达真情实感存在着一定联系。此外,"不平则鸣"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和应用该理论,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为了应用"不平则鸣"这一文学理论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本文首先对"不平则鸣"进行理论剖析,然后以《师说》为究其在中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休闲文学"是文艺界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并未形成定论."休闲文学"是把审美中的休闲作用提到独尊地位的诗意文学,在文学这一领域内具有休闲性、诗意性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1.
须溪词中有十三首使用了"前度刘郎"的典故,且大都被作者赋予了超越字面本意的丰厚内涵,符合他作为宋末遗民词人的心态及其自身性格特征。这一现象体现了刘辰翁对刘禹锡人格精神的接受,原因包括二人性格、经历、心态等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由于本身“明道”思想的困惑,晚期文学思想的发展主要一方面以鲜明的情感为本位的理论特色,营构了晚期颇具特色的“快意累累”的抒情理论,另一方面由于儒学情怀的惯常作用,文学创作的内敛的气质也颇浓,这是柳宗元晚期诗与文的风格大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元初诗文名家庐陵刘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陵刘诜是元初很有成就的诗文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他是元代一流的赋作家,也是中国赋史上有成就的作者之一。他的散文创作有大家气象,诗歌则有多种风格。他的诗文理论有很高价值,关于学古与创新的理论富有辨证思维,对元中期诗文弊病的批评切中要害。他有如此多方面的成就,不应被文学史所遗忘。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史视野考察《文心雕龙》有其积极意义。首先,历史书写是刘勰的言说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时序》可以看成一篇短小精悍的文学简史。以《时序》为中心,再结合其他诸篇,可以看到,刘勰客观上书写了一段从先秦到南朝宋的文学史。其次,历代文学的书写中,对帝王及帝王文学的大力书写是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刘勰的文学理想。第三,从价值评价的角度看,十代文学的发展有高下之分。在刘勰看来,周代及其以前的文学是后代无法企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5.
北朝文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北齐.杨惜、邢劭、魏收、刘逖、刁柔、刘昼、颜之推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见解,主要聚焦于文德论、文变论、文质论、南北文学批评鉴赏不同论等问题的评论.其中,文质论与北齐尚节俭重实用的社会风气紧密关联,主张以质为根本,文质并重,不可废弃辞调,但反对浮华文风;南北文风不同论和南北文学批评鉴赏不同论都是北齐文学批评的独特创见.北齐文学思想根植于北齐文学的创作实际,是当世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同时,又指导着当世的文学创作.将北齐文学思想与《文心雕龙》对比,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知南北文学思想之不同以及北齐文学思想之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知音"--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文学鉴赏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知音>首开我国文学鉴赏理论研究之先河.刘勰从审美主客体、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上,指出了"知音难"的原因,提出了读者在文学鉴赏中作为接受主体的必备条件,对我们今天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方苞对刘大櫆的影响最大,无论是在仕途道路还是学术道路.其中方苞的"义法"说对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说影响最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刘大櫆的"神气"说就是在对方苞"义法"说中"法"的深度阐释,也是刘大櫆从形式上研究"行文"的理论机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曹丕与刘勰,均为魏晋六朝一流的文学批评家。此期文学创作活跃,批评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曹丕作为批评史上一位先行者,对刘勰影响巨大。对此,批评史著作屡屡提及。但曹丕究竟在哪一点上具体影响了刘勰,几乎无人再探个究竟。在曹植、曹丕的优劣比较中,刘勰明显向后者倾斜,而在刘勰推崇曹丕的种种话语背后,是二者共同的批评者的视角。曹丕对刘勰影响最大者,不是一些表面词句,而是起根本作用的自觉批评意识和主动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以《艺概》著称于世的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将毕生论文艺的札记汇集于此,是对前代文艺批评的总结,本文选取其中的《诗概》为考察对象,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探讨其诗歌美学。刘熙载的《诗概》作为中国诗歌理论的总结性作品,除了具有《艺概》所具有的总结性、全面性和公允性的特点外,同时刘熙载本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他的时代和前代的影响,将诗论笼罩于儒家诗教框架下,但是他所提倡的艺术源于生活、自然清新的风格对后人学习和鉴赏文艺作品所具有指导作用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20.
刘勰虽然自小就深受佛教影响,但他的思想和信仰在本质上却是属于儒家的,因此他的宏伟著作《文心雕龙》无论在总论、文体论部分,还是在创作论、文学评论部分,许多篇章都援引了儒家经典《易》中的辞句或理论观点,以此来作为自已文学主张的强有力的依据,这就使《文心雕龙》和《易》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