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使用“语言暴力”是目前校园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采用讽刺、挖苦、揭短、当众出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的现象却呈上升趋势。从表面上看,语言暴力比体罚显得文明,但它带给学生的伤害绝不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其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  相似文献   

2.
校园软暴力是相对于硬暴力而言的,它看不见、摸不着,有的也能让你听得着,却很难留下多少痕迹;它是隐性的,却能烙在学生心中,这烙印一般还不易消去,有时还会癌变。那可是对人灵魂的蔑视,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伤害。一、校园软暴力呈现的关键词1.示众现象链接:一次与老师聊天,这位老师说起如何对付不做家庭作业的学生。一天早上,他把几个没做家庭作业的学生叫到办公室,使出浑身解数,让没有做作业的学生泪流满面,并且说谁流泪了,谁才可以进教室上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学生伤害的事件已大幅度减少,但教师“语言暴力”的“软体罚”造成学生伤害的事件却剧增。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语言暴力比体罚要“文明”得多,但它给学生、学校乃至社会的危害却不能等闲视之。语言暴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校园的人际关系都造成消极影响。要消除教师语言暴力,必须从提高教师道德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立法保护、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入手。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学生伤害的事件已大幅度减少,但教师“语言暴力”的“软体罚”造成学生伤害的事件却剧增。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语言暴力比体罚要“文明”得多,但它给学生、学校乃至社会的危害却不能等闲视之。语言暴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校园的人际关系都造成消极影响。要消除教师语言暴力,必须从提高教师道德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立法保护、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入手。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体罚或变相体罚造成学生伤害的事件已大幅度减少,但教师“语言暴力”的“软体罚”造成学生伤害的事件却剧增.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语言暴力比体罚要“文明”得多,但它给学生、学校乃至社会的危害却不能等闲视之.语言暴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校园的人际关系都造成消极影响.要消除教师语言暴力,必须从提高教师道德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立法保护、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入手.  相似文献   

6.
《高中生》2010,(4):51-51
第一,校园“冷暴力”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校园“冷暴力”是对学生心灵的施暴,它最大的特点是对人不对事,将学生全盘否定,这种暴力方式极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阴影。遭受“冷暴力”的学生容易。一消极自卑,自暴自弃,有的学生还会因心理压力过重,患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各种心理疾病,甚至产生暴力倾向。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周玉元 《中国德育》2012,(21):26-28
教育软暴力特征在于一个“软”字——虽不伤及学生皮肉,却会戕害学生心灵。教育软暴力对学生的伤害相对于体罚之类的硬暴力危害更大。那么,如何根治教育软暴力呢?  相似文献   

8.
校园语言暴力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语言暴力在教师和学生中屡见不鲜,被认为是亟待解决的校园伤害问题之一。校园语言暴力看起来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学生的伤害却不容忽视。校园语言暴力源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因素,要医治校园语言暴力应让师生充分认识语言暴力的危害,学会自觉抵制语言暴力;让受害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表明自己的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共同教育学生不要“以暴制暴”,也不能一味忍让;完善心理辅导机构,上好心理辅导课,聘请心理教师帮助化解潜在危机。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暴力现象在中小学校时有发生,由此而引发的法律诉讼也不断见诸于媒体。关于教育暴力,过去人们谈论较多的是教师对学生实施的过度体罚行为,如拳脚相加、用小刀刮脸、用火钳烫手掌等。这类暴力行为对学生的伤害,尤其是对学生肉体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教育“硬暴力”。随着我国教育法规的逐步完善和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意识的不断增强,教育“硬暴力”现象越来越少,这无疑是我国教育的进步。然而,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容易被教育者忽视的教育暴力现象,那就是教育“软暴力”。这类暴力行为对学生的伤害毫不亚于“硬暴力…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学中的“语言暴力”是指授课教师在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使用伤害性的语言,是一种精神伤害。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随着学科师德渗透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是,对学生采用讥讽、挖苦、揭短等手段,实行“语言暴力”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为此,本人结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对数学教学中的“语言暴力”作了初步探讨。一、语言暴力的分类“语言暴力”泛指一切对他人产生某种支配力和影响力的言语,是诉诸语言的暴力行为,具有伤及他人情感、自尊,侮辱心灵的能量。经过调查发现,就数…  相似文献   

11.
校园语言暴力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已大大减少,但采用讽刺、挖苦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的现象却呈上升趋势。校园语言暴力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治校园语言暴力则需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多方配合,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中的“语言暴力”是指授课教师在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使用伤害性的语言,是一种精神伤害。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随着学科师德渗透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是,对学生采用讥讽、挖苦、揭短等手段,实行“语言暴力”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3.
教师对学生的一句良言,也许能成就学生一生;一句恶语,也许会把学生推向自暴自弃的深渊。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知道“语言暴力”的危害,要远离“语言暴力”。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中有另一种暴力,它的伤害力要远远超过肉体上的伤害,对学生与家长造成的压力远比体罚的后果更令人恐惧,这就是“软暴力”。与真正的体罚式暴力不同,软暴力使用的手段“新颖别致”,有的情况是,老师非但不要“动手动脚”,甚至不需要“亲自动口”。浙江某媒体刊发了一则题为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是情绪暴力 我们通常把教师对学生施加的暴力行为划分为两类:身体暴力和语言暴力。其实在这两类暴力之外还存在另外一种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暴力—情绪暴力。那么,什么是情绪暴力呢?我们知道,外界的“坏情绪”对感知者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潜在心理伤害。情绪暴力就是通过自身的消极情绪,传递给他人一种消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的素质与法制意识得到大大增强,曾经问题比较突出的校园“硬暴力”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但一种更为隐蔽、对学生伤害更为严重的校园“软暴力”现象却越来越多,并且呈现日益攀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体罚现象越来越少的今天,心理惩罚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暴力,二是冷面伤人。“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日前发布的“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专项调查结果显示: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校园“语言伤害”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语言暴力比体罚显得文明,实质上它带给学生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美国罗斯福医疗中心小儿科主任沃金斯说:“心灵施暴的情况是普遍的,后果是灾难的。它对儿童的成长造成的危害比一顿野蛮的殴打还要大得多。”在过去的2004年里,与“语言伤害”相关的不良事件在公…  相似文献   

18.
罗实 《中学文科》2009,(9):143-143
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我们经常听到的有少数班主任在精神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对学生“十艮铁不成钢”,在教育学生时经常用语言暴力偷袭学生,而且所使用的语言暴力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连成年人都很难入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教师不能体罚学生,因为这会给学生带来伤害,而本文认为语言暴力这种伤害甚至远远大于体罚,因为它伤害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很难修复。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我们经常听到的有少数班主任在精神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对学生“十艮铁不成钢”,在教育学生时经常用语言暴力偷袭学生,而且所使用的语言暴力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连成年人都很难入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教师不能体罚学生,因为这会给学生带来伤害,而本文认为语言暴力这种伤害甚至远远大于体罚,因为它伤害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很难修复。  相似文献   

20.
观点—:(江苏省泰兴市刘陈镇初级中学沈 建军提供) 王老师对学生的这番话属于“语言暴 力”。所谓“语言暴力”,就是指教师在各 种教育教学活动乃至生活中,对学生使用 谩骂、诋毁、蔑视、挖苦、嘲笑等侮辱、歧 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精神 和心理健康遭受侵犯和损害。从近期后果 看,它会使学生终日神经紧张、提心吊胆, 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进取心,养成怯弱无 能、胆小自卑的性格;从长期影响看,它 将烙印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对学生的人格 尊严、心理健康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严 重的还会使学生丧失正常的人格和健康心 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