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代以来,裁汰绿营一直是清政府军政当局颇为措意的整军行为。在不同历史时段,绿营裁军的动机、手段、措施大不相同,由此而引起的裁军数量、裁军效果大相径庭,呈现出一种多质并存的状态。晚清裁军作为战略调整行为,总体而言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19世纪60至90年代的裁撤绿营是清朝开国以来一次最大规模的裁军,多重因素的纠结缠绕所产生的政治合力,主导着裁军的路径及其进程。从主观上说,清政府试图通过裁军而达到复活旧制的目的,对已经老态龙钟的绿营进行自我完善与调节,而不想从根本上否定绿营兵制。客观上裁军仅仅是局部的改良,是在原有体制内的修补、回旋和苟延残喘,未能挣脱原有体制的束缚。裁军目的的单一性和有限性,留下了种种后遗症,预示着更深刻的混乱和制度断裂,并在不久的将来引发更大的裁军风暴。  相似文献   

3.
国内农民战争的冲击使绿营兵制几近崩溃。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决心整顿绿营,其整军措施有二:一是补充兵额,充实编制;二是实力整顿,提高战力。总之以维持绿营经制军地位于不坠为归宿。然而绿营的强化在相当程度上并非“上(朝廷)下(督抚)同欲”之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转变为“裁兵以练兵,节饷以裕饷”的整军路径,部分绿营军队虽然提高了待遇,改善了装备,却是通过裁减兵额而实现的,实际上是绿营内部资源的腾挪和挹注。清政府整顿绿营的行动最终演化成一场裁兵潮。  相似文献   

4.
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的晚清直隶农村社会成员在农村危机、近代化带动、大众追求三个动力合力的作用下,通过科举、新式教育、参军、经商、流民等各种途径实现了社会垂直流动。从长时段的发展轨迹上来看,晚清直隶农村的社会垂直流动折射出了晚清直隶农村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在洋务运动背景下,清政府开始整饬营伍、变革兵制,希图通过简器练兵以自强,其中,裁军是变革兵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清政府的裁军对于减轻其财政负担,促进军事改革、提高清军战斗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裁军也成为造成晚清会党蔓延,土匪猖獗,社会动荡不安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对直隶矿业的发展最突出地体现在回收开平煤矿主权与扶持启新洋灰公司两件事上,这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直隶也因此而取代湖南成为全国的模范省。清末民初是包括直隶在内的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期,这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政府官员的努力不无关系。晚清重工思潮风起云涌,袁世凯乃其实行者,以往学界重思想、轻实践,并不足取。  相似文献   

7.
巴黎和会期间,英、法、美等战胜国就战后处理德国裁军问题达成了共识,拟定了一系列裁军条款。一战后,由英、法两国把持的"协约国军控委员会"为落实《凡尔赛和约》的裁军条款,对德国的裁军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现场监督、检查。裁军监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销毁战争物资、裁撤军工厂、裁减军事人员等政策和措施。英、法之间,协约国与德国之间围绕德国裁军问题展开了既对抗又合作的外交争斗,德国裁军问题因此更加复杂、多变。一战后协约国处理德国裁军问题的成败得失为国际裁军运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其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光绪初年,“丁戊奇荒”发生.江南绅士募集巨款,跨境赴华北赈灾,是为晚清义赈.李金镛是这批绅士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先后在苏北、山东和直隶主持赈务,对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晚清北洋女医学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7年,北洋女医学堂开创于天津。它是在直隶总督袁世凯的支持下,由我国第一位女留学生金韵梅创办的一所官立女子医学堂。作为直隶的第一所女子西医学校,其在教学管理、师资力量、学生培养等方面独具特色,通过培养产科、看护科的女医护人员,开创了直隶女子医学教育的先河,对晚清直隶乃至全国的女子教育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如何摆脱财政困境成为晚清各地方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晚清直隶总督在探索解决财政问题的同时,理财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他们从“讳言理财”到“为言利辩护”;从主张“赋出于田”到“赋出于商”;从“着眼国内”到“放眼世界”,不仅首先尝试发行直隶公债,而且大 胆引进外资,为直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宣统元年甘肃省爆发了严重的旱灾,灾情十分严重,一时间舆论纷纷指责陕甘总督升允匿灾三年不报,朝廷遂将其罢免。与此同时,各地展开了协助赈济陇灾的活动。直隶省的协赈活动虽然发起的时间比较晚,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募捐活动都非常踊跃,对协助赈灾尽了应有之力。同时,这次活动也反映出了清末直隶省募捐赈灾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保定莲池书院是清代直隶省最高层次的书院,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科举考试设计。自从近代西学课程被引入书院,莲池书院的教育内容呈现出中西交融的态势。吴汝纶任院长后推行的书院课程西学化改革,虽然为书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力量,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书院课程变革却因为主体自身的失落而未能逃脱终结的命运,当然这也为清末"新学制"的制定提供了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人赴日留学的大潮中,鲁籍留日生人数众多,清末时便成为仅次于直隶的江北第二留日大省。进入民国时期,赴日留学的人数仍稳居江北各省的次席。据现有的资料估算,民国时期山东约有1400人负笈东瀛。便利的海路交通、早期留日生的宣传鼓动、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抗日救亡的驱动等,是促使山东学子在中日关系波澜丛生、风波迭起的背景下仍把日本作为留学首选国度的主要原因。鲁籍留日生除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外,也因山东特定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而呈现出一些独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后,中国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形成历史上罕见的留日运动。直隶省是清末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游历官绅较多的省份,在北方各省中更是遥遥领先。这既得益于清政府的政策支持,直隶地方官员的积极响应,也是适应了直隶新政对人才的需求。留日人员归国后,为清末民初直隶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喧嚣中,清末杭州八旗驻防子弟金梁和惠兴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了他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看法:金梁将民族身份和国家认同统一在了一起,而惠兴则选择开启旗营民智,与大汉族意识相抗衡。金梁、惠兴在清末杭州城的举动,颇能代表当时社会中八旗士人阶层的思想和认识,对他们言行和思想的考察,有助于了解清末八旗士人阶层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八旗勋臣集团作为满清特权阶层,始终受到清王朝的青睐和眷顾。这不仅反映在清廷对该集团给予法律上的免死、减罪、经济上的优赏等,还体现在从政治上维系勋臣势力的核心统治地位。表现在世爵世职的封赠上,清廷给予勋臣及其家族的优遇,也非普通八旗官兵和绿营子弟所能比拟。  相似文献   

17.
桐城古文派自兴起以来,其师徒的传授始终以江南人为主。但自从张裕钊、吴汝纶北来直隶之后,这种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两人的弟子绝大部分为直隶人,而在直隶人中又以衡水人居多,其中更有贺涛等这样的晚期桐城古文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晚期桐城古文的中心在直隶,而这一结果的取得,衡水人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晚清八旗绿营将领的状况和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认为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包括三点:人才标准、选才对象和用人原则。李鸿章的人才标准不重视出身,唯才是举,对人品仅要求为人质朴;选才对象以皖北地区为主,兼顾其他;用人原则以功劳判高下,扬长避短。但是,李鸿章军事人才观的缺陷是重才不重德、道德军纪教化薄弱、以利禄驱人、对下属的错误有意护短,导致淮军纪律松弛,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