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以《艺概》著称于世的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将毕生论文艺的札记汇集于此,是对前代文艺批评的总结,本文选取其中的《诗概》为考察对象,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探讨其诗歌美学。刘熙载的《诗概》作为中国诗歌理论的总结性作品,除了具有《艺概》所具有的总结性、全面性和公允性的特点外,同时刘熙载本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他的时代和前代的影响,将诗论笼罩于儒家诗教框架下,但是他所提倡的艺术源于生活、自然清新的风格对后人学习和鉴赏文艺作品所具有指导作用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2.
晚清刘熙载所著《艺概》,多角度地探讨了文艺内部的规律性,是一部近乎纯艺术的“艺论”专著。它“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论述问题多中肯綮,是晚清艺术理论的高峰。《艺概》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组  相似文献   

3.
《原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后期具有总结性质的重要诗学文献,对于从江西诗派到明代七子派热衷的诗法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其中“在物者”的理、事、情和“在我者”才、胆、识、力的论述都与诗法论有关。从“在物者”方面,他指出诗法是“虚名”与“定位”的统一,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阐述了吕本中以来的“活法”观念。从“在我者”方面,认为诗法从依托于主体神明发挥作用,在创作诸因素中并不具有优先性,对诗法的汇聚融通可生成创作才能,“识”正是融会传统以建构主体才能的中介。《原诗》的诗法论从“法”赖以确立的理、事、情和“法”得以发挥其效用的才识两方面展开,对古代诗法论具有理论总结之价值。  相似文献   

4.
晚清诗界革命深受日本启蒙诗歌影响:一是走日本启蒙诗歌学习西方诗歌的道路,由是晚清诗歌创作获取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性视野;然而,诗人接受域外学资源时特殊的民族化心理,使晚清“欧洲意境”诗歌与日本启蒙诗歌相比,质地迥异。二是以日本启蒙诗歌通俗化特征为取向,日本启蒙诗歌有助于晚清诗界开启大众化序幕以获取大众化启蒙形式。  相似文献   

5.
以“诗”证《诗》是《诗经》评点的方式。这种方式以后代诗歌与《诗经》诗篇进行比较或印证。它不仅用于解释诗义,分析诗歌风格,还从诗歌的历史发展的视角寻找《诗经》与后代诗歌之间的联系。它不仅易于评点者传达其审美感受,还可指点读者理解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竟陵派是晚明继后七子和公安派之后的一个文学流派,在矫正七子与公安派末流弊端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诗归》是竟陵派钟惺与谭元春共同选评编辑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古诗归》和《唐诗归》两部分。《诗归》选诗独特的标准与钟谭诗歌评点的与众不同,使得《诗归》成为晚明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诗歌评选总集,对竟陵派诗歌理论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兼具诗选与诗论性质的诗学著作,作者为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魏源。《诗比兴笺》虽然选择了传统诗学的“比兴”概念和“以史证诗”的阐释模式,但是,时代和作者身份的规约,使得这部诗学著作呈现出古典诗学近代转型时期独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诗“用”的关注,对诗“美”的追求,对“情”的崇仰。  相似文献   

8.
黄节的《蒹葭楼诗》描绘了晚清到民国四十年问的外忧内患,诗人“平生之志与业略具于是”。本文结合具体的诗歌分析了诗人对“蒹葭”的深情浓爱,九死不悔的追寻努力,对国家、人民,对自己理想、节操的无限珍爱。反映了诗人济世康民之志难以实现的困境,更体现由这遇合无期的困境中伸展而出的意志的执著和精神的无限向上性。  相似文献   

9.
“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关于诗歌本质和功能的两个命题,它们的转变有一个很复杂的历程。虽然汉代诗学以诗歌作为政治教化的工具,但却多次不自觉地拈出所谓“止乎礼义”的“情”,无意中为“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化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0.
钟嵘《诗品》认为阮籍的《咏怀诗》源出于《小雅》,王夫之《古诗评选》则认为出于《国风》。分析阮籍《咏怀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个人遭际、诗歌旨趣,并征引南朝颜延年、沈约等人对《咏怀诗》的体裁、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的评价,笔者认为《咏怀诗》从风格体制来说,应该是源出于《小雅》,并有所发扬光大,且对后世的“咏怀”、“感遇”一类诗歌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理学诗是在一定的社会世情及学术思潮中涌现出的诗歌样式,它破解了传统诗歌的规范,以理入诗。若"理辞相当"且融合自然就成为诗中精品的"理趣诗";若"理过其辞",甚至"唯理无辞"则成为人们诟病的"押韵语录"。失范的文学作品或非文学化的文学形式违背了文学创作本身,从而也将自己排出了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12.
陈仅蔑弃以考据训诂解《诗》之法,倡导从《诗经》用韵入手,诵《诗》以会悟其情其趣。他认为,《诗经》是后世诗文用韵之祖,归纳剖析《诗经》用韵情况,并从用韵角度析论《诗经》中诗歌的章法结构及用韵造成的节奏之美、艺术特色。陈仅以韵诵《诗》,注目于"《诗》之为诗"的诗歌属性,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13.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一所载“《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的文字对孔子《诗)教具有重要意义,“乐”应为“《诗》乐”,“文”指“《诗)的文采”。“《诗》志”、“《诗》情”和“《诗)言”构成孔子《诗)教的三大核心内容。孔子籍《诗》培养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情理涵养和辞令谈吐,由“志”——“情”——“言”的过程是君子以《诗》入学由浅至深、由内修至发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晚清著名诗人莫友芝一生创作诗歌千余首,其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那就是生日诗。自道光十六年26岁始至咸丰十年50岁止,莫友芝一共写了24首生日诗。其生日诗创作的主题有三:一是抒发事业无成、时不我待的怅惘;二是表达对亲人、故乡的思念和关切之情;三是表现友人间诚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5.
晚清文学家谭献的纪实诗反映了近代中国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及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诗歌多记述时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谭献以诗歌表现民生疾苦,写出下层百姓生活的困窘,表现出诗人忧生念乱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诗贵含蓄”,乃作诗的常识。的确,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诗才是好诗。古人论诗之含蓄甚多。叶燮曾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袁枚则认为“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因此,诗歌创作“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严羽《沧浪诗话》)诗何以语忌直,《诗说杂记》说:“语何以忌直,缘诗主文谲谏,寓意微小,所称甚少,所指极大。”诗歌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它以极少的文字,反映极多的生活内容,这就要求诗歌要含蓄蕴藉,直露则意浅,意浅则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相似文献   

17.
唐宋诗的比较自古未绝,最著名的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而论宋诗者多沿用严羽批评苏、黄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辩》)来诟病宋诗,实际上无论宗唐、宗宋亦或是“唐音”和“宋调”均无高下之分,只不过是体现了两种诗境上的不同美学风格,即唐诗美在情辞,宋诗美在俗事。本文意在通过唐宋山水田园诗产生的社会背景的比较来阐明此特点。  相似文献   

18.
《诗大序》继承了前人“诗言志”和诗、乐、舞三者密切结合的观点,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揭示了诗歌之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并指出了诗歌产生的现实基础及其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文学学术界,“闺怨诗”和“思妇诗”这两个概念经常出现,很多学者出现了错用、滥用现象。“思妇诗”和“闺怨诗”不能一概而论,前者的覆盖范围要远远小于后者,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出现兴起的闺怨诗都可以看作是在《诗经》中思妇形象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类诗歌。  相似文献   

20.
过去,谈论先秦儒家诗学比较注重其伦理性内容,其实从孔子到孟子以致汉代的董仲舒,他们对《诗》的读解有比较浓厚的解释学思想。而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春秋说《诗》“断章取义”的社会风气上的,当时赋诗者借《诗》言志,听诵者借诗以“观”志,这里的“志”是赋诗者所言之“志”,而非作诗者之“志”。赋诗行为的听者与诵者双方,所凭借的是“以类取,以类予”的思维方式,“类”即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在战国时期赋诗的语境不再存在,孟子针对“断章取义”之不足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方式,但“断章取义”在说《诗》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故有论者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