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家省辖市日报,去年3月在一篇关于向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的报道中,竟冠以这样的标题:《深造吧,给你钱!》读后令人为之愕然。同年9月,在一家县报上,有一篇关于纠正滥发奖金的报道,却出现了这样的标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搞奖金刺激》。看了这则标题的后半句,不免使人想起“文革”中“不要物质刺激”的论调。两个例子,一个表现:看风向,随大流;忽“左”忽右,东倒西歪,这是某些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2.
一九四八年华北解放区召开了一次中等教育会议,九月十四日由新华社发了一则新闻和一篇社论。这两篇稿子都是毛泽东同志批改过的。新闻的原标题为:《华北召开中等教育会议》。毛泽东同志改为《华北中等教育会议决定改善中等教育诸项制度》,并且批了这样一句话:“凡新闻标题必须有内容。原题并无内容,不能引人注目。毛”。社论的原标题为:《关于中等教育问题》。毛泽东同志将原标题圈掉,自己拟了一个新的标题:《恢复和发展中等教育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又批了这样一句话:“凡  相似文献   

3.
2011年9月15日,湖南某市一家报纸在"走转改"专栏里发表了一篇报道,引题是:市里下发《关于加强网吧上网实名制登记管理的通知》,主标题为:《冒用证件诱导孩子上网可拘留》。仔细阅读此文后认为,这怎能称得上是"走转改"报道呢?  相似文献   

4.
北京一家日报不久前刊登这样一篇报道:“在拉尼娜的影响下,今冬将是暖冬1时下,人们在经历过秋季高温后,纷纷推测着今冬的气温状况,井把雪后气温回升和骤降的原因也归于厄尔尼诺的姐妹──拉尼娜的名下……”这个报道的标题为《拉尼娜没来北京》。读者看了这样的报道就不清楚“拉尼娜”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它像一个西方女人的名字,可是看过报道的内容略知它是引起天气变化的一种现象,却弄不清它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又为什么叫这样的洋名称。报道中对这样的疑问只字没有回答,于是成了读报人的一个“拦路虎”。没过两天,北京另一家报…  相似文献   

5.
去年,美国新闻界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丑闻.4月13日,最有权威性的帕利策奖金委员会宣布将1981年度的新闻特写奖金授于《华盛顿邮报》女记者珍妮特·库克.但事隔两天,《华盛顿邮报》却不得不通知帕利策奖金委员会放弃这项奖金,而且在第一版刊登了道歉的社论和关于退奖的原委.事情原来是这样的,1980年9月28日,《华盛顿邮报》在第一版用大字标题发表了库克题为《吉米的遭遇》的特写,报道  相似文献   

6.
从2002年10月22日《今早报》第九版读到了这样一篇报道:标题是《网上预约宾馆开房,广州惊现“换妻”游戏》。全篇近900字,详细报导了记者所采访的几  相似文献   

7.
一个好的标题,常常会使一篇新闻增色添彩,令人过目不忘;而一个淡而无味的标题,常使人视而不见。可见,标题制作是新闻工作者“十八般武艺”中重要一环,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 目前,虽然县市台已逐步开始重视标题的制作,但整体效果却不尽人意。一是“套路式”标题多。如会议报道的标题,往往是《我市召开某某会议》;领导活动报道的标题也是《某某参加某某活动》;工作经验性消息常常是《某某局工作力度大效果好》等等。这样的标题尽管也揭示了新闻主题,但千篇一律,令人厌烦。二是“仿古式”标题多。如写医生就用  相似文献   

8.
俗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经过不断提炼和归纳而基本定型的语句,与评论标题要求简短的特点相符。俗语简练而形象,增强了评论标题的生动性。有个时期社会上盛行“现场办公”,但往往流于形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有位作者写了篇题为《莫把“衙门”抬下乡》的评论,用旧社会的“衙门”来比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既形象又贴切。海门县有家投资500多万元兴办的不锈钢企业,经营29个月,结果亏损112万元,而承包厂长却拿走了2.6万元工资和奖金。我以此题材写了一篇评论,取名《承包制要完善》,但觉得太直白,我回忆起工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铜钿银子…  相似文献   

9.
一篇小品文的绝妙好题解放前,国民党统治区有一家报纸,对蒋介石频繁打内战深为不满,刊登了一篇小品文,题目是:《摩登论语:战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个题目是套用《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文章发表后,该报在一周内竞被罚停刊两次。另一家报纸对此愤愤不平,特意发消息,并加上这样一条标题:《报而时停之,不亦怪乎!》这条辛辣讽刺的绝妙好题,老百姓读之,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0.
1948年,华北解放区召开了一次中等教育会议。9月14日,由新华社发了一则新闻和一篇社论。这两篇稿子的标题都是毛泽东同志修改的。新闻的原标题为:《华北召开中等教育会议》。毛泽东同志修改为《华北中等教育会议决定改善中等教育诸项制度》,并且批了这样一句话:“凡新闻标题,必须有内容。原题并无内容,不能引人注目。毛。”社论的原题为:《关于中等教育问题》。毛泽东同志将原题圈掉,自己拟了一个新的标题:《恢复和发展中等教育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  相似文献   

11.
去年12月间,大众日报曾在一版刊登一篇题为《一曲精神文明的赞歌》的通讯,其引题中曰:“遇难者安然脱险”。该文还附了一张照片,说明为:“这是安全脱险的七名农民矿工。”这就奇怪了:“遇难”岂能“脱险”,查《现代汉语辞典》,关于遇难一词的解释是:因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遇难,不是遇到困难或危难。还有一篇题为《送子伏法受称赞》的报道,一看标题,耸人听闻。“伏法”,犯人被执行死刑也。而报道的事实是:大队党支书把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而出走的儿子找回,送到政法部门,而政法部门只是将其“收审”而已,哪里谈得上“伏法“? 看来,望文生义极易以词害意。这一点,为文时不能不予注意。  相似文献   

12.
某报报道了两篇突发事件新闻,标题分别为《13名女工宿舍内煤气中毒》和《歌手陈羽凡驾车撞伤行人》。两篇消息的末尾,均打出了线索提供人,并分别注明报料奖金为100元和200元。  相似文献   

13.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先生在他的随笔集《小民说话》中,说到一家大报.上关于经济学的一些“外行话”。在一篇关于《郑州试办农副产品期货市场》的报道中,记者对他所谓的期货交易描述为:“产前先签订所交易的商品合同,将收获后才进行的现货交易变为产前、产中销售”。梁先生说:“现在谁都知道这只是批发市场的一种形式——远期交易,并不是期货交易”。还是这家大  相似文献   

14.
1960年2月20日,人民日报一版刊载了一则500字的消息《简易洗衣机代替大量人工劳动》,同时,配发一篇2200字的社论《这不是小事》。消息报道北京一家工厂生产出简易洗衣机,每小时可洗衣服200余件,相当于40人的手工劳动,另外还介绍了几个幼儿园和旅馆自制的洗衣机。试问:为这么件小事,值得做那么一篇大文章吗?这个问题,社论在标题中就做了回答——《这不是小事》。为什么这样说呢?社论第一段强调:“这是一件还没有引起更多人注意的技术革新,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革新。”大搞全民性的技术革命运动,是1960年上半年经  相似文献   

15.
一切客观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作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各种客观事物的新闻,也必然是富于变化的。因而作为它的浓缩品的标题,是不应该有雷同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标题,才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动局面。 实际情况,常常不尽如人意。比如:1980年一家报纸针对有的人讲求门当户对,粗暴干涉儿女婚姻造成的恶果,写了一篇《劝君莫学祝员外》的文章。接着,“劝君莫……”之类的标题就在报上接睡而来。 自散文式通讯《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发表以后,“你在哪里”式的标题也接二连三地出现。做好事不留名,身受其惠的人借诸报端千方百计打听隐名者,于是常常就冠以“你在哪里”这样的标题。甚至有些相同的标题,还一再重复见报。  相似文献   

16.
我在写稿道路上,得出了这样一条经验: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更要用心去读,因为文章经编辑之手见诸报端,其中总有很多学问。感触颇深的是我采写的一篇言论稿件,写的是有关双增双节的事,自制标题为“话节约含新意”,引用一家银行用摩托车换自行车的一件实例,分了五个自然段,计648个字。这篇稿件投寄《湖北日报》,不到10天,就被编辑精心修改后发表在《湖北日报》四版读者论坛栏目里。见报标题是“对节约要有全面正确理解”,全文仅分两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17.
通讯     
对两类文章标题在排版算处理上的一点意见 ——兼谈冒号(:)在标题中的使用 《编辑学报》1993年第4期发表了我的一篇拙作《提高语文素养: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但在这期刊物的编排上却发现存在着一个需要更正的失当之处。现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拙作文题为《提高语文素养: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一个题中带有冒号的单标题。《编辑学报》在目次页与卷终索引、总目录上都是这样排的,但在正文页,该文题却被排成了 “提高语文素养 ——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 这样的形式,且破折号后面的文字又是用小号字排的,这样,从形式上看,这个标题就成了一个含有正副标题的复合标题。再看这期其它文章,发现有类似情况的还不止我这一篇,如《优化与序化: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灵魂》,《科技期刊编辑的特殊贡献:著书立说》两篇的文题在排版时也作了同样的处理。与此有联系,而处理形式相反的也有一篇:  相似文献   

18.
题文要相符     
《新闻界》1996,(6)
题文要相符读完《啃“硬果子”乐在其中》这篇报道后,再反过来重新看标题,恐怕任何一位读者都会茫然:叶聪究竟是什么人7这篇报道最明显的毛病就是:题文不符。标题是《啃“硬果子”乐在其中──记今晚指挥马勒作品的叶聪》,愿意读这篇报道的读者当然就想从中了解叶聪...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贵刊在1988年第5期发表冯根良同志的《新闻标题中的“顾名”》(以下简称“顾名”)一文,其中谈到“一家报纸曾有一个这样的标题:《马歇尔歇马华来士来华》。几十年后,这一标题至今有人记忆犹新,津津乐道。”笔者以为,这段文字有所失误,故不揣冒昧,愿把当时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今年元旦前夕,宜宾“白毛女”罗昌秀辞世。1月4日至6日,一篇消息来源和署名各异,但表述文字和内容竟大致相同的报道陆续登上天南海北的各类报纸,其中竟有多家报纸说罗昌秀是喜儿的原型。北京一家报纸称:“大型歌剧《白毛女》主人公的原型、80高龄的四川宜宾‘白毛女’罗昌秀去世”;另一家报纸上罗昌秀照片下的说明为:“曾为‘喜儿’原型的罗昌秀”。上海和广州各有一家报纸的标题为《“喜儿”辞世》、《“白毛女”原型罗昌秀去世》;广州另一家大报在报道中也有“喜儿原型罗昌秀”之说……罗昌秀是喜儿原型吗?澄清“其然”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