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以人为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人为本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命题。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本思想的萌芽。特别是在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言论中,有不少人本思想的火花和闪点。《尚书.泰誓》中说,“惟人万物之灵”。孔子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他说“敬鬼神而远之”、“仁爱人”。在西方,古希腊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  相似文献   

2.
一 从今年全国十八套语文试题来看,作文命题思路依然延续最近几年的模式,缺少亮点,缺少突破,各方诟病的大陆作文命题诸如凌空蹈虚的“文艺腔”“禅意”和“伪辩证”“伪崇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试题不是干呼万唤不出来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从命题上看得出,命题人的教育观依然是“国家主义”和“社会本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写作观得到了命题者的温情眷顾,但这种眷顾依然受制于前者。  相似文献   

3.
高考作文命题的第一原则应是以人为本。从人本立场出发,注重哲理思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注重哲理语境下,湖南省今年的高考作文算是一则典型案例。题目要求考生根据“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两句诗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相似文献   

4.
人是最可宝贵的,人如何认识自身?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命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必需认识“人”。文章引述先秦思想家的一些言论,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5.
高三复习探究性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数学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历年具冲击力的试题,往往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却又都在情理之中.若随着高考“指挥棒”转,将会陷入种种误区;只有夯实双基,提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才是高考备考的不变主题.我们本着“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在高三  相似文献   

6.
尹后庆 《上海教育》2009,(23):21-22
“研究学生”,是一个我们常挂在嘴边,却又无法真正说清楚、搞明白的话题,也是一个在当下教育内涵发展阶段极具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的命题,也是“回归教育本原、遵循发展规律、落实以人为本”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7.
吴睿 《陕西教育》2006,(12):45-45
一、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的方法 我们知道含有逻辑连接词“或”“且”“非”的命题是复合命题。不含有逻辑连接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但在实际问题中有些命题不含“或”“且”“非”却是复合命题。有些命题含有“或”“且”“非”却是简单命题。这些使学生在判断简单还是复合命题时常常出错。下面通过实例来进行错对的辨析。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意识形态、治国方略和社会文化现象。以“依法治国”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当代法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是先进文化在法治领域中的集中体现。先进文化从本质上讲应是“权利文化”,其根本内涵在于“以人为本”。对这一全新命题的探讨应从文化学、法律史学、宪法学、法理学等多个角度展开。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一个古老而鲜活的命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并论证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如今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它的基本要素不是悬置于具体的生命之外的对人的规范和要求,而是被生活在  相似文献   

10.
有人做了一个概括,颇能说明问题:“话题作文”的命题,只是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既开放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往往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发挥,写法更是灵活多样。其命题目的,主要是激发考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做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话题”本身也不是“题目”,它只是规定了一个写作的“范围”。所以“话题作文”,即是用一段…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