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电视新闻记者主要的武器应该是采访短新闻,如果采访不好短新闻,那你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与《永不抵达的列车》等经典灾难报道相比,复旦踩踏遇难者报道之所以遭遇伦理诟病,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侵犯了遇难者隐私,而在于丢失了"新闻共识"。"新闻共识",指的是新闻记者和受众对某个新闻事件的基础事实、社会语境、生产意义以及文本符号系统所具有的共同知识,这样的共同知识是新闻获得完整性的基础。新闻记者如果期待新闻报道能成功地激发受众的共鸣和认同、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首先培育自身和受众间的"新闻共识"。重视受众认知,是"新闻共识"概念的核心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其实新闻这东西的确非常奇妙,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新闻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必有与众不同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记者是用特殊思维方法训练出来的人.刚入行时,到处问人家:你们这里有没有新闻?可是大家都回答说没有.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就是大家应该知道、或者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事情.当你去问一个没有受过新闻教育或者训练的人"有没有新闻",仔细想想该叫别人怎么回答呢?假如他的确没有注意到周围有什么新的变化,那他必然是回答没有.如果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出了某项成果,而这时你去问他有没有新闻,他还是会说没有.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他为此研究花了一辈子心血,这件事对他本人来说,的确不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风尚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着他所从事的新闻事业能否完成其历史使命,也同时影响着新闻受众的作风和心灵。记者如果没有廉洁的意识,不加强职业道  相似文献   

5.
广东顺德人民广播电台是县级电台,台内专职新闻记者、编辑只有5人,近年来频频获得广东新闻奖的各等奖项,小台是如何出“精品”的呢?“台小”意识强。顺德面积只有806平方公里,却穿梭着20多个广播频率的电波,一个县级小台要想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就一定要强调新闻立台。而要使新闻“立”得住就一定要实施两个战略:一是新闻本地化,二是新闻精品化。如果精品意识不强,即使是具有天然亲和力的本地新闻也不可能做好;如果节目淡而无味、听众流失严重,就无法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力小”多学习。顺德台购买、订阅大量新闻专业书刊,让采编…  相似文献   

6.
石坚 《当代传播》2005,(1):79-80
一篇新闻作品,如果写得不活是难以吸引读者的。 一个新闻记者,如果不善于把新闻写活,那么,他在新闻舞台上则是一筹莫展。 一家新闻媒体,如果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少有活新闻面世,就可能逐渐失去读者,甚至在竞争中败北。 原刊于《新疆日报》的消息《我的心和祖国一起跳动》,先后获十四届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7.
新闻创新是全国新闻战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所谓“新闻”其实不新,因为新闻工作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我们党的新闻工作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直到今天,新闻仍面临着创新的任务,为什么?这是因为,第一,时代在发展,新闻不创新,就难于切近时代的脉搏。第二,任务在翻新,新闻不创新就难以承担起党和人民以及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任务。第三,读的口味、群众的口味、观众的口味在变化,新闻如果不创新,就很难有吸引力、感召力,很难收到宣传效果,尤其是党报党刊,如果不在新闻创新上下工夫,那么就不会有庞大的读群,  相似文献   

8.
陈和荣 《传媒观察》2005,(10):61-61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须具有的基本业务素质。新闻敏感对一个县市级“小报”记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记者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就难以发现新闻,难以捕捉到有重大新闻价值的重要新闻。  相似文献   

9.
媒体必须不断进行新闻创新才能发展,而新闻创新必须首先做好选题策划。媒体没有选题策划就没有定位,就没有方向,就没有报道深度,就没有报道广度,就谈不上内容为王,就没有话语权,必然穷于应付、疲于奔命、得过且过、无关痛痒。不认真、不持续做选题策划的媒体其结果必然是被边缘化。传统媒体本已步履艰难,再不创新无异于坐以待毙,唯有新闻创新才是媒体生存发展之道。本文针对新闻采访选题策划进行简述,对选题策划的原则和注意事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国家兴旺发展的动力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如今,我国新闻传播已经步入品牌化运营阶段,为了能够跟上时代发展需要,提升新闻编辑的素质和创新认知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以纸质媒体新闻编辑的现状和不足为切入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新闻编辑意识和创新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傅义洲 《新闻前哨》2012,(2):100-102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新闻思维方法是新闻记者在新闻采写、报道活动中所采用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进行新闻采访活动、完成报道任务的主观条件。新闻作品由新闻记者的思维决定的,而新闻记者的思维决定新闻作品的质量。新闻记者的主观意识驱动下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贯穿在新闻采写全部过程。新闻记者如要能迅速发现新闻和准确地判断新闻价值,写出优秀新闻来,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新闻采写能力,还要具备优秀的思维方式。因此.就要求新闻记者重视和优化自己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细节是新闻报道的血和肉,有粗壮的骨胳而没有血肉,新闻就会显得干巴枯燥。新闻有了丰富的细节,就会更加自然、生动。新闻记者必须用心寻找、用情挖掘、用意写好新闻的细节。  相似文献   

13.
传媒人才不等于新闻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希光 《新闻界》2002,(5):23-26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的新闻院系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传媒人才”,而羞于谈培养的是“新闻记者”。同时,过去新闻院系常常说是为“新闻机构”输送记者,而今天则改口称“为媒体培养人才”。今年春天在北京21世纪新闻教育峰会上,我曾就“传媒人才”(communicationtalents)一词请教几位美国学者,他们一方面对中国生造了这样一个西方没有的概念感到好笑,另一方面,则认为用“传媒人才”取代“新闻记者”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的发展是危险的和有害的。新闻记者为什么不可以被“传媒人才”取代?这表现在二者对新闻媒体的不同理解和…  相似文献   

14.
新闻客观性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西方新闻学者和记者将之奉为圭臬。而在我国的新闻理论界,有不少学者认为,新闻记者总是代表一定阶层的利益,基于一定的立场和态度来报道新闻,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倾向性,因此,新闻报道不可能完全客观,新闻客观性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一、用心比较,发现新闻。发现,是搞好新闻报道的前提。没有新闻的发现,就没有进一步的采访,更没有写作,所以善于发现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用心联想,深化主题。我们认为,记者面对新闻事实,应该用联系的现点进行分析,而不能孤立地看待事实。一个重要的新闻事实,总是同其它相关的事物联系着的,找到这种联系,就可能深化报道的思路和主题。当然,报道的主题应当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而不是新闻记者主观臆断而赋予的。在当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当前正处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记者的信息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信息意识有助于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获取最前沿的新闻信息,同时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帮助新闻记者更好地进行新闻采访以及节目制作.文章共分为三部分来阐述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信息意识.首先就提高新闻记者信息意识的重要性展开探讨;接着对新闻信息价值进行多角度分析;最后,文章对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信息意识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受新闻是"事学"的观念影响,不少新闻记者认为塑造人物是文学的任务,而非新闻的份内之职。新闻记者作为社会的良心,不能拒绝关注人与人性,透视人的性格与内心世界,塑造时代典型人物,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人。同样,新闻内容和形式的固化是与新闻的本质内涵相悖逆的,大量重复性的程式化报道不仅令受众大倒胃口,也使新闻的创新意识严重退化,因而新闻写作不能囿于既定程式,而是从内容到形式都适用文学的陌生化原则。  相似文献   

18.
现如今,我国的信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活动有许多的发展时机,但与此同时带来的是行业中更大的竞争力。作为新时代的电视新闻记者,在电视新闻的制作方面不仅要拥有敏锐的数据意识,还必须以全新的思维创作出独特的新闻,以选题作为总体切入点,实现与受众需求的对接,体现出更深层次的采访面。本文通过研究大数据时代下作为电视新闻记者该如何进行创新工作给予一些建议,积极顺应大数据时代下的工作创新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从事新闻工作的过程中,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等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新闻工作的质量。节目质量、实效性及可视性是新闻节目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电视新闻记者应在不断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以提高自身编辑意识为目的加强学习。本文首先对编辑意识对于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性展开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的提升策略,希望对未来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袁桥 《新闻前哨》2013,(9):16-17
新闻工作者需要理论武装和指导。新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如果没有理论的熏陶,没有理论作指导,新闻工作者就会迷茫和迷失,就会走弯路;有了理论的指引,就会事半功倍,才能助推新闻队伍和新闻业务建设。新闻事业发展日新月异,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不学习就会落后,不学习就会被动。近年来,多数媒体面临人才断层困扰,新闻队伍青黄不接,年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