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日之许昌及其周围地区,早在距今二千年前后的秦汉时代,属秦朝和汉朝所设置的颍川郡。当时这里经济繁荣,户口稠密,文化发达,人才倍出。今就史籍所载,试将  相似文献   

2.
中华孝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包蕴着丰富的内涵。《论语》中的孝经前人阐释主要包含敬亲、养亲、爱亲、谏亲等丰富含义。为亲人死后举办的丧葬之礼在现代具备寄托哀思、思想传承及精神慰藉等多重意义,追及丧葬之礼的最根本含义,《论语》中有关丧葬之礼的论述有所阐明。丧葬仪式是孝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孔子极力推崇的礼的重要表现形式,丧葬之礼是对逝者的恭敬。丧葬之礼和对祖先以至神灵的祭祀制度有相通之处,它们皆为孝的实现形式,可以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编钟是先秦音乐中的乐器主体,在商周时期兼具了"礼"和"乐"的双重功能.作为"礼"器,编钟不仅是王公贵族的身份象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需要的审美需要,而在其"乐"的功能中,更具有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4.
秦汉不孝罪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家国合一的族姓统治形式和忠孝一体的哲学观念,是不孝入罪的社会背景.不孝罪随着时代的发展、孝观念的变迁而变迁.它在先秦社会是一种轻罪,到了战国时期的秦,始被刑罚认真对待.两汉四百余年,不孝罪又随着以礼入法的进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西汉初不孝罪只限于不养亲、殴骂杀伤尊亲、诬告尊亲、不听教令等罪名.刑律似乎对轻慢父母、妻后母之类没有特殊关注,尤其是居丧奸、居丧嫁娶、居丧生子、别籍异财等更是社会正常现象而不被刑律所涉及.西汉中期以后,这些罪名相继入律,至东汉"与母别居"也成为不孝罪的内容之一.之后各代,沿着汉代以礼入法的进程步步深入,对于不孝罪的惩治愈来愈重,到唐律终入"十恶不赦"之条,永不得翻身.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的朝那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秦汉历史文化记录中留有深刻印迹的朝那湫,曾经是国家蔡祀圣地,也是民族文化交汇的象征。朝那湫的水文地貌形势曾经发生变化。考察秦汉时期朝那湫及其相关现象,不仅有益于深化对于当时宗教文化和民族关系的理解,也可以丰富我们对于当时生态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婚恋现象和婚姻礼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礼文化和制度.<诗经>形成的时代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这一"礼"笼罩的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不与礼相关.文章以<诗经>为例,重点论述先秦时期婚礼进行之中所表现出来的"礼".  相似文献   

7.
随着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后来影响中国千百年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及政策得以建立并逐步完善。另外,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民族融合,为汉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秦汉时期文化教育发达,科学技术进步,人的活动区域扩大,实践能力提高,民主意识萌芽,以"孝"为代表的道德素质成为人的素质的鲜明特点,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呈现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家国合一的族姓统治形式和忠孝一体的哲学观念,是不孝入罪的社会背景。不孝罪随着时代的发展、孝观念的变迁而变迁。它在先秦社会是一种轻罪,到了战国时期的秦,始被刑罚认真对待。两汉四百余年,不孝罪又随着以礼  相似文献   

9.
我国秦汉时代的文献,把居住在朝鲜半岛北部的朝鲜先民称为“秽貊”、“(艹岁)貉”“(氵岁)貊”。《汉书·食货志》作“秽貊”:“彭吴穿秽貊、朝鲜,置苍海郡。”《汉书·夏侯胜传》作“(艹岁)貉”:汉武帝“东定(艹岁)貉、朝鲜,廓地斥境,立郡县。”张晏注:“(艹岁)也,貉也,在辽东之东。”颜师古注:“(艹岁)字与秽字同。”《后汉书·东夷列  相似文献   

10.
要继承先秦儒家孝文化的精华,弘扬善事父母、赡养双亲,敬爱父母、敬爱长者等孝道.通过融合性创新,赋予显亲扬名、光宗耀祖,爱护身体、珍爱生命,从义谏亲、父母诤子等内容以时代精神.通过剔除性转换,抽去忠孝合一、移孝于忠,葬之以礼、慎终追远等内容中过时成份,保留其合理成份.通过批判性重构,彻底批判包办婚姻、传宗接代,顺乎亲意、服从长者等槽粕,建立起新型的婚育观和民主平等思想.  相似文献   

11.
先农为古代教民始耕的农业神。秦汉时期,官方于春季农耕时祠先农,民间或有以腊日者。汉代以降,官方祠先农的具体时日安排则已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在祠先农的祭品和祭祀规仪上,因主祭者身份不同而体现出"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礼制原则;先农神原型也随着秦汉王朝文化大一统下对各种神灵谱系的系统化整合工作而发生明显变化,体现出由抽象化的神本位向具体化的人本位转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唐代士族的亲子关系基本遵循了慈与孝的传统伦理道德.母亲承担着教育子女的主要职责,父亲则对儿子的仕途起着重要影响.继母与别子女之间也以慈孝为准则.子女的孝亲之道主要表现在事生、送死以礼,但也存在愚孝、不孝等特殊现象.女儿出嫁后一般都和娘家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对士族家庭亲子关系的探究可以使我们进一步透析当时社会生活的基本现象.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之训诂元语言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了古代法律文化:一是立法以礼,重誉与孝;二是严刑酷罚,刑有等级;三是贱讼无讼,均布和谐。  相似文献   

14.
夏瑜 《华章》2014,(27)
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之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在中国数千年历史演变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研究孝文化对于全面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儒家文化的本质,对于正确继承祖国传统文化遗产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从孝的解析、传统孝文化的演变、内涵、孝作用的两重性入手,进而延伸到当代孝文化的培育,寄希望能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弘扬孝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敬老与传统孝文化有着双重关联维度:其一,敬老是传统孝文化的源头.作为传统孝文化的起点和原点,后世的事亲之孝是由原始社会的敬老习俗转化发展而来的,是对原始社会敬老的狭义化.其二,敬老是全部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在传统孝文化中,敬老既是事亲之孝的核心,也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逻辑推演之孝和“移孝作忠”政治推演之孝的核心,更是中国古代帝王用以教孝成俗进而平治天下的重要手段.由敬老与传统孝文化的双重关联维度来看,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定会有效解决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后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建设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的孝道观念,产生于对血缘家长的崇敬,它包含“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两方面的家庭道德观念,这一观念被扩大、延伸到国家、社会之上,便转化为一种责任和道德义务,使孝观念对维护封建统治具有重要作用,于是统治者大昌孝道,构成孝主要内容这一的送死之事,日益发展,厚葬陋习日烈。  相似文献   

17.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之一.在传统"孝道"形成的过程中,孔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孔子在继承了春秋以前孝道思想的基础上,针对时代的变化,把孝和礼结合起来,孝的含义由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转化,并使孝从以宗教意义为主转化为以伦理意义为主,使对父母的孝成为一项重要的个人道德修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三、丧葬之礼 儒家经典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在梅山文化中,丧葬之礼也已经深深地染上了儒家礼教的色彩,甚至有些在梅山地区的人间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物也出现于冥器中。例如烧冥屋、冥财,凡冥屋的墙脚两旁靠底都贴上印有车伕手推独轮车的黄纸木刻画像,谓之“车伕”。烧冥屋、冥财前孝家备酒肉由和尚(或道士)作法请车伕享受,谓之“祭车佚”。在梅山地区,从古到今根本就没有使用过独轮车一类的交通  相似文献   

19.
礼仪是人类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而需要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既表现为礼貌、礼节,又表现为道德修养。传统礼仪中有家礼,而家礼中又以父子之礼和兄弟之礼为重,《论语》即凸显出孝与悌这种家庭之礼的重要与可贵。现代人懂得孝悌不仅是承继中华礼仪文明,更是使"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精髓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20.
庐江何氏家族世代崇尚儒学,精擅礼学,自两晋至南朝,其代表人物皆参预讨论国家典礼,特别在丧服制度和朝仪方面.何氏经师的这一学术风格体现了当时世族社会的文化倾向和特征.在家族内部,何氏尊礼集中地表现为崇尚孝友之道,目的在于维护家族内部的和谐.此外,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何氏家族自东晋开始明显玄化,玄学积累不断丰厚,至南朝出现了玄学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就其门风而言,东晋南朝时期,何氏家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隐逸名士,使其家族保持着清流风雅的特征,从而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这种儒玄双修的家族文化风尚,使何氏家族形成了富于弹性的互补的文化结构,有利于其家族地位维系与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