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丽君 《今传媒》2011,(11):33-34
《大美晚报》是美商在上海创办的一份中文外报,在"孤岛"时期凭借着其外报的身份,拒绝日伪的新闻检查,并发表声明坚持新闻自由。在近代中国报业史上,新闻自由的概念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随着西学东渐之潮流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外报所坚守的新闻自由传统,也影响了中国的新闻界人士,尤其是在"孤岛"时期,面对着民国政府、日本当局、日伪分子层层的新闻检查,进行了艰辛的博弈。在这期间《大美晚报》利用其特殊的身份以及租界的特殊地位,更是坚守新闻自由的理想,即使报馆被袭,报人被暗杀,仍然坚持出版发行报纸,在铺满鲜血的道路上,谱写了一篇为新闻自由而奋斗的华章,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在被美帝国主义称为"自由世界"的土地上,不少进步和正直的新闻工作者正受着残酷的迫害.报馆被封闭了,编辑和记者遭到了逮捕,一捆捆还在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纸被暴徒们焚毁了.这里汇辑的只是1957年资本主义世界千万个迫害新闻自由事件中的几件.它给我们绘出了这个"自由世界"新闻"自由"的真相.在美国美国是这个"自由世界"的头,也是这个"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在这个向来标榜"民主"与"自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初中叶,中国诞生了第一批近代报刊,相继出现一系列的新名词用以指称其出版机构,而极少延用旧有的"报房"或"报坊".在这些新名词中,主要有"报馆"和"报社".考察发现,"报社"具有一定的日源性特征,同时在本土也用来统称"讲报社"和"阅报社".从清末至民国时期,"报馆"与"报社"几乎并驾齐驱.但在1940年代,"报社"渐有取代之势,最终"报馆"在中国大陆丧失了其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4.
奥地利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人民之声报”创刊于一九四五年八月苏军解放维也纳以后不久。“人民之声报”并不是新创办的报纸。在奥地利第一个共和国期间,党曾经出版了“红旗报”。“红旗报”的历史充满着反抗警察的迫害和法庭的审判的可歌可泣英勇斗争的事迹。当时,由于共产党号召工人对反动派的进攻进行斗争,对面临着法西斯恐怖的奥地利人民敲起警钟,党的报纸不断遭受迫害,屡次被查封。警察一再捣毁报馆.逮捕编辑。一九三四年二月起义失败以后,合法的工人组织(包括社会民主党、工会),都被解散,秘密出版的“红旗报”便号召全体工人团结一致,为打倒法西斯而斗争。当希特勒军队占领以后,奥地利沦为大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这时秘密的“红旗报”成为奥地利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叶的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一篇文章——《中国报馆之沿革及其价值》,说到当时报业的状况。他认为报馆虽已兴起几十年,但对社会的影响还十分有限,大多是因为资本不足,开办不了多久就关门了。中国报业之所以发展迟缓无力,一是因为创设报馆者不预先筹措充裕的经费,所以发展到相当阶段无力扩充,或者刚有起色就资本枯竭;二是由于报馆的主笔、记者等职位在社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21,(11):76-86
"有闻必录"并非是近代报人为新闻失实所设计的托词和借口,而是报人争取的自由采录信息的"职业权利"。报人将"有闻必录"定位为太史采风、史官记事,又将史家"疑以传疑"的原则融入到"有闻必录"的宣传及应用中。在文化认同和实践实用的合力推动下,"有闻必录"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被业内外所承认,并在20世纪初被奉为"报馆天职"。"有闻必录"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报人开始主动地建构新闻职业的知识体系,迈出了初步探索中国新闻职业化的一步。  相似文献   

7.
"邓玉娇案"作出判决后,有的人又重提"舆论判决"的话题.因为这起案件一直为舆论广为关注,一旦因舆论引发了与权力原来"设计"的不同结局,"舆论审判"的论调又冒出来了.  相似文献   

8.
东北沦陷14年期间,以关东军为代表的日本侵略者极其重视对东北的新闻侵略和统治,其经历过程大致如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6年9月伪满洲国弘报协会成立前,为关东军对事变前东北军阀统治时期的通讯社、报馆进行疯狂地捣毁、封闭和吞并的阶段;从1936年9月至1940年12月伪弘报协会撤销时,为日伪对报馆进行“整理”、强化和巩固的过程;从1941年1月至1945年8月伪满洲国彻底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职业认同"为视角,对我国早期寄身外报者从事报馆工作的职业意识与内在心路进行了探察,考察了他们"堕入"报馆生涯的职业动机、目的、认知、情感、价值观、角色认知,呈现了他们不得已从事报馆工作的内心矛盾、无奈与认同危机.为了能更有效地达到还原历史情景、回归历史现场之目的,本文特选择早期寄身外报者中的蔡尔康作为研究的聚焦点.  相似文献   

10.
付春晖 《今传媒》2014,(7):60-62
"新闻自由"作为新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各国新闻媒体不断追求的一个目标。通过对"福建‘表叔’跨省毁报"与"新快报记者新闻寻租"这两个媒介事件的对比论述,分析了我国当代新闻媒体对新闻自由的探索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瓶颈:公权力对新闻自由的干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法与理的冲突、新闻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趋之若鹜以及新闻业人员责任意识的缺失等。进而就新闻传播活动中如何实现新闻媒体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路径。希望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观念研究的角度,以"同人办报"为参照,探讨"同人报"何以既声名显赫,却面目模糊。实际上,在现已公开的史料中,"同人报"的提法始见于1957年,原本只是"集体所有制报刊"的同义词。由于初始意义并不具体,而看似相仿的"同人办报"又早就被认定为错误路线。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同人报"被重新解读、赋予意义,和"资产阶级报刊"等同起来;并藉此暴得大名,沉淀为集体的记忆,乃至成为基本的表述语汇。正因为从一开始,在不同理解之间,存在太大的差异,所以始终难以在理念上形成具体的共识。随着历史流转,当时语境逐渐消散,"同人报"的含义也就越发飘忽难定。  相似文献   

12.
<正>从哲学概念上讲,"度"是指为客观事物保持质的界限、幅度和范围。在宣传工作中把握好"度"尤为重要,哪些该多报,哪些该少报,哪些该"抢"报,哪些该"缓"报,话该怎么说,理该怎么讲,考验的都是对"度"的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宣传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强,舆论关注高,"度"把握不好,不但会使宣传报道失之偏颇,更会给实际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把握好形势宣传的度,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消极悲观。党中央关于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舆论观是梁启超新闻思想的核心。1902年,梁启超提出豪杰为"舆论之仆"的著名论断,并提出报馆具有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两大天职;1912年,梁启超却主张,"善为政者"表面自居"舆论之仆",而暗中为"舆论之主"。梁启超舆论观的这一重大变化,有诸多原因:在反袁与拥袁的二难抉择中,他以归国为目的;在新闻与政治的职业纠结中,他以政治为终极目标;在研究舆论的过程中,他以立宪政治为出发点与归宿。强烈的政治功用目的,令他对舆论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相似文献   

14.
一、查封《益世报》 1919年5月24日凌晨两点,京师警察厅外右二区警署会同侦缉队突然包围了南新华街《益世报》北京馆,逮捕了刚刚从通县家中乘车返回报馆的总编潘云超(蕴巢),并将报馆查封。《益世报》成为“五四”时期第~家遭封禁的新闻报纸。此前,由北京学生联合会出版的《五七日刊》、《救国》已被京师警察厅以未经呈报立案为由查禁,还有些秘密刊物如《进化杂志》、《民声》等也都被查禁没收,但对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下手,《益世报》当属第一家。  相似文献   

15.
《视听界》1986,(2)
五十七岁的王菊林,是常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编辑。他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坚持在宣传工作中贯彻执行。在三中全会以前,他曾在较长一段时间蒙冤受屈。一九五七年在沈阳报工作时,被错划为“右派”,  相似文献   

16.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历来好标榜“新闻自由”。近年来,在它们西化、分化的香风毒气熏陶下,国内有些人竟也被熏得昏昏然,十分憧憬这种“自由”,有的甚至于鼓吹。然而,哪里有这种没有阶级、没有政治倾向的“新闻自由”呢?!如果不信,就让我们来看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肆无忌惮轰炸南联盟这个主权国家的过程中,它们的媒体是怎样报道的。只见先是西方主流媒体一边倒的舆论轰炸,继而是北约飞机的巡航导弹轰炸,再接着是西方舆论和导弹的轮番轰炸,编织着一幅舆论和武力的惨无人道的狂轰滥炸图景!这是哪家的王法和“新闻自由”?!东欧…  相似文献   

17.
微博时代:报纸“变”与“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3月4日,新浪CEO曹国伟在新浪2009年度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新浪微博用户群已达500万.2010年2月21日,在刚刚上线不久的人民网"人民微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名字也引起舆论广泛关注.人们感叹,中国的"微博时代"到来了.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新闻自由"的历史性 西方"新闻自由"思想肇始于英国大诗人约翰·弥尔顿.由于第一次婚姻最初并不美满,弥尔顿曾试图离婚.  相似文献   

19.
背景:从"史上最牛钉子户",到"厦门PX事件",再到"周老虎事件",网友的言论不断闪现在中国的舆论中.这些将自己所见、所闻提供给公众的网民,被称为"公民记者".在今年的抗击南方冰雪灾害、反击西方媒体对拉萨事件的不实报道、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力量,"公民记者"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通过网络汇聚,越来越有力地影响着媒体、社会舆论和政府决策.在一些主流媒体看不到或不愿意涉及的领域,"公民记者"的声音甚至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媒介被认为是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力",媒介在美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从新闻史的角度出发,探讨美国新闻自由的起起伏伏。以各个历史时期特殊的时间作为背景,探索美国新闻自由的发展之路,从而揭示出美国新闻自由的本质以及对于我们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