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加语文教学的深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创设审美意境。文学作品一般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的意境正是作者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外界景物)融合为一的结果。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必须设法把学生带到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去。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注意作品的范读(一般指短篇)。教师范读得好,往往是审美教育的先导。在范读课文时,教师应该以强烈、饱满的感情和自…  相似文献   

2.
鞠俊 《文教资料》2013,(31):70-72
意境是作家为了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高度、增添其意趣韵味而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里的“境界”指的就是“意境”。寒山诗自古以来能受到文士僧人的喜爱与传诵,与其独特的意境是分不开的,本文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3.
“意境说”是一个最具民族特色的经典概念和审美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论教学的重点.意境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意境”说的形成时期,主要是唐朝;第二时期为“意境”说的发展时期,主要是宋朝;第三时期为“意境”说的成熟时期,主要是近代.“意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是情景交融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它具有三个审美内涵: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的生成需要读者的参与和感悟.“意境说”教学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让学生运用诗歌的“意境”理论来分析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我旧美学思想中的一个反映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的重要范畴,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主客融合、情景交融的意境课堂是对传统课堂“主客二分”的超越。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化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相似文献   

5.
清代文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我国的古典诗歌向来是最富有意境的,它的一字一句,一词一韵,无不包蕴着广阔的意境。那什么才是意境呢?就古诗而言,“意”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描绘的景物形象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就是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和谐统一。即生动的景物描写融合着抒情言志,构成了诗的意境。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因而会意(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是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要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  相似文献   

6.
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着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意境则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二者都属于文学艺术表情达意的基本方式,但也有明显的区别。辨清意象与意境,为文学作品的教与学打开了更为宽广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从来讲究“意境”。简而言之,“意”就是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境”就是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即主观感情(情)和客观外物(景)的和谐统一。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学生由诗词语言想象到“境”并不难,但要让学生由“境”生“意”却有一定难度。明代王夫之曾指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如何让学生由“境”生“意”,是诗词教学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8.
基于接受美学关于“文学作品的结构模式”理论,本文分三个方面就英美文学学习中的审美能力教育问题展开讨论。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我们可以运用作品的形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运用文字的反常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运用作品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审美,离不开意境的审美。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但由于诗歌语言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性,使得诗歌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在其“片言只语”之外,留下太多的“空白”让我们去体味、想象。诗歌文字越是精练,其承载的内蕴和意境便显得越发深厚幽远。  相似文献   

10.
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意境的品味。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有意境的作品,其艺术境界是真实、生动、感人的。“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王国维)”;有意境的作品,必然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的散文讲究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的模范”,实在是“美”。笔者以为,这“美”就在于其意境的深邃隽永,让人觉得韵味无穷、美不胜收,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文)就是这样一篇意境清新优美的散文佳作。一、立意:柔和的矛盾美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文学作品意境的创设,最重要的就是立“意”。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又说:“意境乃心造之境也。”笔者以为,这“情语”即…  相似文献   

12.
潘霞 《现代语文》2006,(3):116-116
意境是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色.)与作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两融合一致,形成诗歌的意境。常见的诗歌意境有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3.
论意境在摄影艺术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摄影艺术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摄影家依照自己特定的思想情感、品格、性情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并通过摄影艺术(镜头的选择,景深运用,色彩,线条,质感表现等)把自己的意念渗透到景物中去,再通过摄影艺术作品表现出自然景物的形貌特征,使作品具有现实审美意义,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兼与《教师教学用书》作者商榷都春月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长期锤炼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在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都蕴含着美的意境,它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富有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氛围和境界...  相似文献   

15.
何谓意境?《辞海·意境》条曰:“意境一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方面。“意”即“情意”,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形象”由“形”和“象”组成,原指事物的外形和相貌,诗歌中的形象则是指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生活画面。意境是诗词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诗歌表现生活,抒发感情的独特手段,是语文科对学生进行艺术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分析意境是诗歌教学的特殊内容。有的散文作者象写诗一样写散文,所以散文诗也有意境。本文研究的,主要是诗歌教学中的意境教学。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即“诗言志”中的“志”,也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境界,形象,也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单纯的景物描写,虽然可以构成形象,但不能称为意境。意境必须是情景交融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歌“意境”与日本诗歌“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诗学与日本歌学(和歌理论)有着难解难分的内在关系,对中日诗学中两大重要理论——“意境”论与“姿”论进行比较,着重阐述了“意境”与“姿”的发端、“意境”与“姿”的结构、“意境”与“姿”的审美、“意境”与“姿”的思想渊源几方面问题,从中见出中日诗歌艺术特质的相似性,以及两国诗歌在审美情趣、思想渊源及文化背景上的微妙差异。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鉴赏形象是获得审美感知力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创作审美意境、感知蕴含形象等四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鉴赏形象让学生获得审美感知力。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新课标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在阅读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自我素养,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意境化教学就是一种新的突破.文章从多个层面探究意境化教学的策略,旨在实现“物我一体”,引导学生走入文学作品的情景,感知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深入感知作品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在思想和情感共鸣中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我国悠久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感悟意境     
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核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理想。在中学古典诗歌学习中,感悟意境才能撷取诗歌的菁华。一、展开想象和联想,分析景与情在古典抒情型作品中,情景交融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在古典诗歌中,人们时而触景生情,景中寓情;时而因情布景,移情入景;时而借景抒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寄予浓浓的情感。在面对这类诗歌时,不妨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体悟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发生共鸣。例如,白居易的七律诗《钱塘湖春行》描绘了西湖旖旎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并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色的喜爱。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紧紧围绕诗题“春行”,先让学生结合诗歌的上下文,找出诗人在诗中列举的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抓住“初平”“低”“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等字眼,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春游的经历,各自描述所体悟到的“春行”画面,体会诗人在景物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有学生这样写到:“我仿佛看见诗人骑着一匹马儿在西湖边漫步,温暖的春日和和煦的春风令诗人心旷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