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佳 《职大学报》2008,(4):7-10
萧红小说中处处渗透着她独特的生命体悟和女性情感体验,却又不乏对国民性弱点的冷峻审视和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她的小说以鲜明的散文化特征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述模式,并与自传式的叙事方法、诗意的语言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这既是对小说传统的背离,同时也是对小说文体的一种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始终沿着个人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独有轨迹发展,在创作轨迹、表现视角、关注对象三个方面体现了她对于自我的忠实.  相似文献   

3.
岑泽丽 《职大学报》2012,(6):27-30,60
毕淑敏小说以生命与死亡为常用的创作主题并对其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她的多重职业背景也使其小说带上了"职业化"的语言色彩。她的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具体表现为语言富含哲理、简洁凝练、善用修辞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前人对萧红小说的研究已经涉及到时间的问题,但往往局限于小说的时空架构。本文从两个方面切入萧红小说,一是被讲述事件内部,时间与人物意识和命运之间的关系;二是叙事时间在萧红小说中的独特形式。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在萧红小说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与萧红的小说内涵及小说风格的形成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以萧军、萧红为代表东北作家群异军突起,为读者了解东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清新自然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作品本身拥有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其语言既陌生又新鲜,充满了幽默感;其结构方式也打破常规,表现出散文化的特征;而叙述视角更是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从语言、结构、叙述视角三个方面来分析其艺术特色,来进一步了解《呼兰河传》的独特之处。它作为一部成功的小说,是中国文苑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相似文献   

6.
自问世起,小说的叙事性就成为其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随着小说创作的丰富,一些带有浓厚散文化特征的小说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萧红的《呼兰河传》便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篇。这篇作品的散文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其结构的散文化、语言的散文化、意境的散文化三个方面,通过类似散文的创作,萧红真切地展现了自己孤独而寂寞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始终沿着个人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独有轨迹发展。尽管她本人是一个一直处于孤独与无助之中的弱女子,而总是很执着地探索着国民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价值。可以说,她是一个女性意识的自觉者,她的小说描绘了广大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揭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冷漠与迫害,揭示出女性应该获得人格的平等与人性的尊严。  相似文献   

8.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在1934年成名于沦陷区上海,创造了融中国古典小说、西方现代派小说于一炉的新小说文体。她以特有的女性视角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挖掘出人性深处的脆弱黯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自身的情感。本文拟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探讨张爱玲小说的抒情本质,即从其华美、新奇的特色语言中窥探她作为创作主体的情感表达、情感投射和情感表现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赵晴 《职大学报》2008,(3):38-41
萧红是深受鲁迅文学影响的一位作家.她自觉地把被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作为观照对象,在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子.鲁迅与萧红塑造的的女性形象有着共同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命运,并且通过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病态灵魂.替她们发出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传达出相同的文化精神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代乡土小说作家萧红,在《生死场》、《呼兰河传》、《后花园》、《小城三月》等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社会的“荒山”和精神的“荒山”,并通过这些“荒山”,揭示了人们精神的荒凉、空虚、无聊、麻木、冷漠和愚昧。而对这些,萧红又总是给以诗意化的处理。这就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特殊的审美特征:“荒山”的诗意化和诗意化的“荒山”。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东北地域色彩,是区别于现代其他女作家的标识。萧红乡土小说的成功离不开民俗文化对小说的浸润。试从自觉的民俗意识、鲁迅启蒙和指导两个方面来分析萧红民俗创作意识的来源,分析萧红小说创作民俗叙事的缘起。  相似文献   

12.
在萧红的小说中,有两种常见的家庭结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父亲形象都是缺席的.出于对父亲的憎恨与惧怕,萧红极力避免言说父亲.但萧红为克服缺失,求得心理满足,在仅有的几篇"父亲在场"的小说中创造了"父思儿"的"白日梦".萧红渴盼父爱的强烈愿望,在小说中,以"父思儿"的悖反形式表现出来.在幻型世界中,作家的情感需求暂时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这一情况曲折地体现了萧红对父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13.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异的现象,她的文学创作就是她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关照女性的生存境遇和悲剧命运,表达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但身为女性,萧红一生都未逃脱自己的悲剧:在不断的陷落和逃离之中循环往复。沉溺于传统与现代纠葛中的她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萧红于两极之间困惑与挣扎的人生,与其女性书写互为对照,构成一部寓意深刻的潜在文本。本文试图借助现代性视角和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解析萧红现实人生选择与文本现代性追求的内在矛盾,挖掘出其背后更为深层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4.
《呼兰河传》呈现出独特的叙事样态,体现在叙事话语、文本结构、情感色彩等层面。萧红在时空关系处理上,让回溯叙事与叙事视角转换的功能在某种层面上表现出空间叙事的特性,反映出作者在缅怀家乡时所表达的复杂心绪。文章分析了萧红《呼兰河传》的叙事手法,探究其空间叙事在叙事话语、叙事结构及情感表达上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以此体悟萧红在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创作对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借鉴与创新表现在诸多方面,以下三个方面最为突出一是对古代小说故事结构与传奇特色的创造性运用;二是在写作技巧上借鉴西方心理描写方法并与传统巧妙结合;三是在语言运用上主动向古代小说学习,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6.
抗战初期,萧红在小说创作继续进行抒情实验。她以散文化的笔法勾勒战争中宁静的日常生活,以强烈的主观情感为黄河、月亮等物象着上悲凉色彩,无处不流露出寂寞情绪,凸显了自我的存在价值以及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对五四启蒙精神的可贵坚持,极具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萧红散文描述的是她真实的生活经历.本文试图从萧红散文所表现的情态出发,解读萧红在特定时代、特定历史和不幸的人生经历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及其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在现代文坛上是独树一帜的.成功的原因除了她小说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篇篇千疮百孔的爱情故事、一幕幕对于人性近乎残酷的解剖外,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功不可没.词语的艳丽绚烂和辞格的奇巧脱俗展现了她语言的华美.平声字的运用奠定了悲哀的基调,叠音词的运用又使这种情感迂回荡漾.华美与悲哀,在张爱玲笔下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和诠释,从而形成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9.
萧红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本文试图从其小说的散文化倾向及独特的生命体验等方面剖析其小说的抒情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先生创作的小说并不多,但是却极有份量。他的小说以独特的讽刺形象和讽刺艺术风格,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学现象。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钱钟书小说的讽刺艺术:首先,钱钟书小说的讽刺形象是独特的——是对病态知识分子的机智讽刺。其次,钱钟书在小说中运用了犀利精微的心理讽刺。再次,钱钟书小说的讽刺语言是独特的。幽默隽永,奇趣横生,几乎是涉笔成趣,浑然天成。而大量比喻的运用,则是其小说讽刺语言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