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始终将人性中真善美的部分作为重点加以表现。这种人性美既是沈从文作为"乡下人"的人生经验复现,同时也是其赖以在现代化的世界中实现精神独立的力量依托。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美好的人性主要表现为生命自由的追寻、自我尊严的觉醒以及纯净人生的渴求等三个方面,寄托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观念。正是这种对于人性美的坚定信念,使得沈从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间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并最终为读者谱写出一曲曲忧伤但又不失宁静的唯美乐章。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的是写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充满原始习俗的乡间人生,二是现代文明下的都市人生;他把人类病态精神看作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在他的都市题材小说中,他通过城乡对立视角中的人生体验来审视"乡下人"眼光中的现代都市人生。明显地流露出作为"乡下人"的自我主体所特有的对都市人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的强烈否定意识。展示形形色色的所谓城市精英的丑陋人性,他怀着对理想人性的执着追求痛斥这种人性的沉沦,并试图在现实与理想对比中揭示这种现象所产生的根源,体现了人类不可泯灭的对精神世界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小说把表现人性作为创作中心,把审美的思想当作完善人性、弥合人性的手段,通过审美的途径实现人性的完美,从而实现改造国民性的政治理想,恰恰是因为这种审美意识的差异,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异”军。通过分析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揭示作者坚持表现人性美,讴歌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生活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边城》中,沈从文先生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湘西自然、民风、人性的美丽。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和沈从文虽属不同时代的作家,但其小说都以对人性美的充分展示为母题,营造起了自己的"现实童话"与"梦中田园".而这种"童话"与"梦"正是作家表现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承载体.相比之下,两者的"童话世界"和"梦中田园"中都表现出了"童话"难以实现和"梦"境难圆的悲凉.但迟子建重在表现出对美好人性的回忆和挽留,沈从文重在表现出对某种文化价值的怀念与呼唤.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小说都带着"桃花源"式的归隐情结,在表现这一情结时,沈从文与汪曾祺表现出诸多不同之处。沈从文着重赞美湘西人情事态的原始,而汪曾祺则着重渲染高邮水乡的和谐淡雅;沈从文憎恶都市人奢侈、畸形的生活,他通过都市与乡村的强烈对比,将自己深深寄托在湘西土地;汪曾祺则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城市,他的小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小城文化;沈从文注重人物生活形式及文体形式刻画,而汪曾祺则注重人性本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活跃着众多鲜活的少女形象,如翠翠、三三、萧萧、夭夭、阿黑等,她们身上无不体现着自然人性的生命之美。沈从文在其作品中多角度书写了这些少女的真、善、美,在她们身上寄寓了他对"美在生命"、"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对于健康人性的描述,看到了作为现实主义者的沈从文的浪漫情怀。文章指出,沈从文笔稿湘西健康人性的唯美品格也是作家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是作家人性探索的一种文学上的具象化过程。沈从文依据自我对乡村与都市生活的体验,通过两种对立的生命形式——乡村与都市人生的比较,得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可以说,城乡两种人生的冲突,是沈从文所有作品的宏观的结构形式,这抑或是人们的共识。尽管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在数量上占全部作品的比例甚为可观,在人生与社会价值的评价与意义的把握上的份量甚重,但通常,进入研究者视野之中的,却基本上是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这种情形并非出自研究者的误解,而恰恰是沈从文小说,尤其是其都市小说文化上的特性所致。本文便旨在对此进行讨论,并企图以作家独特的文化品格进入对作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沈从文小说所表现的人生形式梳理为牧歌世界、古朴风情和人性之爱,并围绕其人生感悟和审美情趣,通过一些理性思考加以辨证,从而透视小说所内涵的社会意义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30年代的沈从文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理想:“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并在他的“湘西”作品中不断努力进行新经典的重造,探索重建健康完善的人生的可能。在其30年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边城》中,沈从文将他的经典的营造推到极致,建构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桃源世界,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但这个桃源世界却悲剧频仍,沈从文梦断边城。  相似文献   

12.
姚可欣 《文教资料》2014,(36):70-71
沈从文写作《边城》是为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本文即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其文章中体现的"自然"。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与彭家煌两位湘籍作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美学倾向.彭家煌着力于丑的暴露,沈从文则侧重于美的挖掘.彭家煌企图通过改造国民精神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沈从文则想通过人性的改造来完成国家民族重建的目的.这种不同的美学倾向在他们作品中表现在对人性、乡土风俗、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相似文献   

14.
在20年代的中国社会,当沈从文以童年的目光去观照外在世界时,他发现了扭曲、丑恶的人性是都市生活理所当然的通行证;而当他以都市文化人的眼光去反观湘西童年生活时,他无可避免地发现了其中的荒蛮与凄凉.沈从文的主体人格在现实中惨遭否定.面对这种困境,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营造了一座理想的“希腊小庙”,供奉起为其认可和珍惜的所有价值等级和他所有追求的精髓部分的“人性”.然而,沈从文毕竟背负着人生许许多多的悲剧体验,他无可避免地将这种悲剧体验通过他的作品传达出来.所以,完美的人性、理想的生命最终都被作家亲手葬送,作家无法挽救他的理想生命们,因为他根本无法自救.沈从文以一种朴素的语言、隽永的文风表现着自己对这个不尽完美的世界无可奈何的悲愤和绝望,表现着他所有关于人生和生命的悲剧体验.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就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丁辉 《语文知识》2011,(1):35-37
在湘西世界与"文明"世界当中,究竟哪一种人生形式包含了更多的人性理想,在沈从文看来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如果以所谓"文明"世界的标准去观照湘西世界,给湘西世界贴上"愚昧"、"落后"的标签,那就遮蔽了沈从文文本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也辜负了沈从文从那种"未经开化"的淳朴状态中发掘人性的理想,从而反省现代文明的歧路的殷殷苦心。  相似文献   

17.
在职业教育"重技术,轻品德"的大环境下,学生的素质教育堪忧。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不单是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文字,更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看待人生,怎样对待人生。在《边城》中,沈从文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湘西自然人性文化,是语文课堂中实施"人性化"教育的范文。  相似文献   

18.
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被选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各版本阐述主旨都采用沈从文的说法,认为“要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对这种说法不敢苟同。沈从文在小说中虽极力把边城的自然环境描绘得山清水秀,把风俗民情描写得淳朴浑厚,把人物描写得善良美好,但这一切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在这个风景如画、人情美好的世界里,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  相似文献   

19.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极著名的一篇小说,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这也是其创作理想——合于人性、合于自然、合于优美的集中体现。他崇尚一种恬淡、含蓄的艺术美,倾向于表现纯朴、健康、自然、优美的人性,并用最符合人性的质朴自然的方式表达美的意境和人生.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就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