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峰 《华夏文化》2013,(4):39-40
《说文·玄部》云:“玄,幽远也”。“玄”,本是指一种颜色,该色近黑而有赤色,也泛指黑色,后来被引伸为“幽远”,再由“幽远”引伸为“深奥”之意。最早可见《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将“道”的深奥难测形容为“玄”。  相似文献   

2.
李学勤先生说:“孔子与《周易》关系如何,是中国学术化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确如古代史籍所说,孔子长期研习过《周易》,并亲自撰作了《易传》,那么《易传》便是有关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同时探讨《周易》这部举世重视的古书的性质,必须与孔子和儒家联系起来。这会使  相似文献   

3.
高培华 《寻根》2012,(2):19-23
史称孔子高徒子夏居西河教授,“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他在西河授徒的过程中,注意加强教材建设,继孔子之后研究古代文献,使《诗》《书》《礼》《乐》《易》《春秋》得到进一步整理与传授,初创诠释儒家经典文献的“章句”之学。经过子夏及其弟子、后学一代代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4.
本探讨了简帛《五行》与《孔子诗论》的内在联系,认为孔子的《诗》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有深刻影响,开启了曾子、子思的“慎独”说,给中国的心性之学留下了印记。  相似文献   

5.
高培华 《寻根》2012,(5):26-29
孔子据鲁国史记编纂《春秋》,不仅是编修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简略记述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还常常以一字寓褒贬,借以表达其王道政治观点,以谨严的措词惩恶扬善,所谓“微言大义”。故《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有文献明确记载,“《春秋》三传”之《公羊传》《谷梁传》都传自子夏;至于《左传》,近现代学界有谓“子夏作”,有谓成书于“子夏门下一再传弟子”,可见子夏是《春秋》最主要的传人。  相似文献   

6.
高培华 《寻根》2012,(3):21-25
周代是礼制社会,在各种重大礼仪活动中,都要演奏特定《诗》篇及其乐曲,《诗》《礼》《乐》是三位一体的。子夏作为孔门“文学”高徒,不仅长于《诗》,也长于《礼》《乐》。他在孔子之后设教授徒,不仅传《诗》,也传授《礼》《乐》。  相似文献   

7.
淮茗 《寻根》2009,(5):94-97
对现在的读者来说,沈复和他的《浮生六记》应该不算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虽然还不能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文学名著那样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但喜欢它的人也是相当多的,甚至有“浮迷”之说。之所以要提到这些,是因为这本书能流传到现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8.
赵娜 《华夏文化》2009,(4):16-17
言语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孔子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师者和周游列国宣传自己主张的游晚者,更离不开这一重要工具。《论语》多记载孔子的言行,所以《论语》可以大致反映出孔子对“言”态度、理解及其运用。  相似文献   

9.
高培华 《寻根》2012,(4):12-17
《易》即《易经》,又称《周易》,其中“八卦”之八个“数”和“象”,是人类最早的八个数字和八种物质概念,存有原始先民的思想轨迹;其中卦爻辞,记录有三代渔猎、畜牧、农业等生产情况,婚嫁等风俗习惯;《易传》十篇,集中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因此可以说《易》在一定程度上堪称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渊薮。  相似文献   

10.
说“婴”     
修订本《辞源·女部》“婴”字条的第一个义项是:“初生的女孩。《玉篇》引《仓颉篇》:‘男曰儿,女曰婴。’”也就是说《辞源》的编者认为“婴”的最早义项是“初生的女孩”,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此释义有误。古多称初生儿为嫛婗,《释名·释长幼》:“人始生曰婴儿??或曰嫛婗。”唐·张谔《三日岐王宅》诗:“玉女贵妃生,嫛婗始发声。”  相似文献   

11.
《尚书·皋陶谟》载:“(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史记·夏本纪》载:“禹日:‘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竹书纪年》载:“禹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  相似文献   

12.
仲弓是孔门四科十哲之一,孔子称仲弓“可使南面”,这种评价在《论语》众弟子中也仅此一见。在《论语》中“南面”一词仅出现两次,另一次是称述帝舜,孔子认为舜治天下是“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朱熹说:“南面者,人君听治之位。言仲弓宽洪简重,有人君之度也。”(《四书章句集注》)以“人君之度”认可仲弓,这在群弟子中是绝无仅...  相似文献   

13.
赵标 《华夏文化》2008,(4):16-18
追求智慧,成为智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理想。早在《书》、《诗》中即有“哲”、“哲王”、“哲人”、“哲夫”、“哲妇”、“既明且哲”、“知人则哲”、“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等言辞,而“哲”却“明智”之义。可见,古人很早就已表露出摒弃愚昧、崇尚智慧的美好愿望。不过,这止导尚“智”之辞多为一鳞半爪,不成体系。真正开始对智慧与智者进行初步系统而精辟论述的要数孔子。  相似文献   

14.
刘淑丽 《寻根》2009,(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荀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关于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争议很大。传统观点认为孔子删《书》、序《书》、编《书》。近代以来又出现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否认孔子与《尚书》的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书》为孔子所作。大量事实表明,孔子确实存在删《书》、序《书》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孙进  江林昌 《寻根》2006,(2):42-49
《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其中的“混成”,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同,马王堆帛书《老子》作“昆成”。“昆成”亦“混成”,同音而借。如何理解“混成”,各家回答不同。或以为“浑然而成”,如:  相似文献   

17.
襄王云雨辨     
吴宗海 《寻根》2006,(4):108-108
自从宋玉《高唐赋》面世后,“巫山神女”、“云雨”、“阳台”等词,常见于古诗词曲,小说中更多。例如李白《清平调三章》之二:“云雨巫山枉断肠”、李商隐《无题》:“神女生涯元是梦”等。但关于这场男女欢会的男主角,有人却说是楚襄王,如李白《襄阳歌》:“襄王云雨今安在?”还有多人,暂不举。  相似文献   

18.
明王圻《稗史汇编》称罗贯中为“有志图王”,是关于《三国演义》作之性情行状的宝贵资料,对认识《三国演义》的创作动机及思想、艺术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对其“图王”事实语焉不详,迄今为止又乏旁证,故人们认识多存疑惑。本认为其或系指效法孔子作《春秋》,所图之王当为观念之王,而并非指实际地争做帝王。  相似文献   

19.
儒家重视《诗》所反映的历史经验及思想。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说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即学诗可以表现情感,可以处理人际关系,可以观察事物,可以修养性情,还可以齐家从政。这都是从伦理政治的角度来理解《诗》的内涵的。  相似文献   

20.
梁少媚 《寻根》2014,(2):90-93
《说文解字》称:“疫,民皆疾也。”《字林》称:“疫,病流行也。”而《集韵》则释“瘟”为“疫”。可见,瘟、疫在古代意即在大众间流行传播的疾病,也就是今天通称的传染病,通常具有发病时间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如鼠疫、天花、霍乱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