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的《李业传》附《任永冯信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的头两句为:"是时犍为任永(君)[及]业同郡冯信,并好学博古。"这样标点,文不可读。显然有误。检《华阳国志》卷一○中《光贤仕女总赞·犍为仕女》《任永传》载:"任永字君业。"原作"君业",本不误,标点者不知"君业"为任永字,遂据他本改"君"为"及",造成错  相似文献   

2.
谭娟 《新闻三昧》2007,(8):55-56
林白水(1874—1926),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报人,白话报刊的先驱。他教过书,办过学,从过政,但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办报实践。1901年,他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到1926年因文字贾祸,25年间他先后创办或参与编辑的报刊有《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  相似文献   

3.
吴宓出生于一个报刊世家,嗣父吴建常是《民立》报馆的编辑,舅父胡堪编撰的三原《训俗白话报》是陕西省最早的白话刊物。吴宓自幼耳濡目染,11岁自编《童子月报》;  相似文献   

4.
白话报刊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白话文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存在,并出现了以《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为代表的一批古代白话小说经典作品,但白话报刊却是近代以后才产生,并至五四时期后最终取代文言报刊,成为左右大众媒介的中国主流媒介。 一、白话报刊的演进过程 中国近代的第一家白话报刊,是由外商主办的上海申报馆的《民报》。《民报》创刊于1876年3月,是一份通俗小报,《申报》在为其刊登的启事  相似文献   

5.
汪原放先生是我国第一个用新式标点和分段整理中国古典小说的老一辈出版家。从1920年起至1926年,他标点、分段出版了《水浒》、《儒林外史》、《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10多种古典文学名著,为祖国的文化出版事业作出了贡献。六十年代初,汪老退休之前,我在原上海出版文献资料编辑所与汪老同在一个编辑组学习,听他谈过有关当时标点古典文学名著的情况,还看过他撰写的100多万字的《亚东图书馆六十年》。我想借《编辑学刊》的一角,介绍汪老整理《水浒》等标点本的一些片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编采业务》登载的《敏感的标点》一,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7.
黄鸿森 《传媒》2001,(11):41-41
《北京青年报》2000年8月25日第34版刊出碧言作《孙立人将军给冰心先生的信》(以下简称“碧文”)。作者给这封原无标点的文言信加了标点,并在说明中提供了背景信息。孙氏手迹第一页也作为插图刊出。读后,觉得所加标点颇有值得斟酌之处。现将刊出的加有标点的原文照录如下,[]号中为笔者提出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8.
明代白话文献与我国传世的多数古籍相比,其文字讹误的程度并不十分严重。但在校勘、标点和注释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在明清白话小说的"出版热"中重印的明代白话小说里,问题更是严重。出现这些问题,有些可能是限于点校者的学识,有些是出版部门的疏漏,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缺乏明代汉语词汇的知识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林穗芳 《出版科学》2007,15(4):18-28
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版《鲁迅全集》18卷.与以前的1958版和1981版比较,编辑质量在多方面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是:标点体例混乱,往往导致标点用法失范.本文在具体探讨新版现存问题产生的根源之后,就《鲁迅全集》编辑工作如何进一步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林穗芳 《出版科学》2007,15(3):21-29,39
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版《鲁迅全集》18卷.与以前的1958版和1981版比较,编辑质量在多方面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是:标点体例混乱,往往导致标点用法失范.本文在具体探讨新版现存问题产生的根源之后,就《鲁迅全集》编辑工作如何进一步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部中国新闻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始于1905年,这一年在内蒙古创办了蒙汉合璧的《婴报》。之后,在1907年藏汉两种文字的《西藏白话报》创刊。继之又在我国东北地区出版朝鲜文报刊《月报》,在辛亥革命时期,汉、维、蒙、满文字的新疆《伊犁白话报》又相继出刊。我国少数民族报人的办报活动,还要提前到1902年满族报人英敛之办《大公报》之时。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后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受到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制约,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发展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12.
范鸿仙与陈独秀、胡适,都是安徽人。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农民家庭。陈独秀,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一个平民家庭,比范鸿仙年长三岁。两人学识同样渊博,但陈独秀出道比范鸿仙要早,且对范有着深刻的影响,范鸿仙对陈独秀则怀有崇敬之心。范鸿仙比胡适大了整整十岁,对这位后辈欣赏有加,可谓是忘年之交。陈独秀与胡适,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思想界的拓荒者,学术界的祭酒。在清末民初的舞台上,他们与范鸿仙都有过交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忽略的痕迹。有评论称:"清朝末年有过一阵‘白话文运动’,时期非常短暂,代表报刊为《国民白话日报》、《安徽白话报》",前者创办不久即改名《安徽白话报》。范鸿仙等安徽人创办的这份白话报,正是受了陈独秀的影响,少年胡适则是撰稿人之一。早年的《安徽白话报》对于中国新文化运动,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①不同时期的新闻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关注的对象是以白话报刊为载体的晚清新闻语言.截至目前,学界对晚清白话报刊的研究主要涉及文学、史学、新闻学、语言学等角度.笔者选择五种报刊进行深入考察,分别为《杭州白话报》(1901-1903)、《中国白话报》(1903-1904)、《安徽俗话报》(1904-1905)、《京话日报》(1904-1905)、《第一晋话报》(1905-1906),总字数为300万字.笔者希望通过对其新闻语言特点的分析,促进晚清白话报刊的研究,力图对这一过渡时期的新闻语言面貌有更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张彦 《新闻爱好者》2011,(16):142-143
《译文》是鲁迅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依然热情关注的刊物,它诞生在国民党反革命的文化"围剿"时期,历经创刊、停刊、复刊、再停刊的复杂过程。《译文》具有明确的办刊宗旨,鲜明的刊物个性,实事求是的书刊广告,在编辑过程中,鲁迅表现出强烈的编刊责任感、勤奋的实干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据鲁迅1919年3月26日所作的《附记》,本文作于1918年冬天。孔乙己也就诞生于1918年了。孔乙己姓孔,名字却不叫"乙己",大伙之所以喊他孔乙己,是因为从描红纸上看到了一句半懂不懂的话"上大人孔乙己",就给他取了"孔乙己"这个绰号。  相似文献   

16.
近读冯梦龙编辑的宋元明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在《警世通言》的序中,有一段字十分感人。我反复阅读很有趣味。  相似文献   

17.
以“编辑”作为座标点,并由此引出三条射线,从而形成一个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的图型。《试论编辑意识》一文即由这一图型展开论述,分别涉及到反映主体活动的编辑意识与诸客体——图书、作者、读者之间的种种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张潮,清代初期一个文学家兼编辑家、出版家.他从迁移扬州到晚年,对图书编刻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编刻了《虞初新志》、《昭代丛书》、《檀几丛书》等,总共编刻图书几十种.他把毕生的精力主要放在图书编刻事业,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编辑思想.本文以《昭代丛书》、《檀几丛书》、《虞初新志》等主要编纂著作为例,对张潮的编辑思想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为农民读者服务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四光 《中国编辑》2012,(2):66-67,82
作者在直接服务"三农"的《新农业》期刊做了30年的科普编辑。竭力为农民解答来自生产一线的疑难问题成为他的职业习惯和每天工作的重要内容,他因此收获了千百万农民读者的信赖,也有了《"三农"热点问题真问实答》这本书的出版。作者因此悟出:一位编辑,能把工作当成事业,把事业当成生命,他就会全身心投入和奋斗,这其中自有殚精竭虑、"曲肱而枕"之乐。  相似文献   

20.
西汉时期的刘向,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和目录学家。我们已经知道的是,他曾校阅群书,撰成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别录》。那么,他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编辑思想呢?他的这份重要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编辑工作又具有什么意义呢?《论“辨章学术”——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史论之三》专门研讨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