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买Kindle之前,在网上向朋友咨询该新鲜事物,回复要么是"这东西我不懂,一般只读纸质书"——字里行间全是鄙视;要么是"这东西我也不懂,一般只玩iPad"——行间字里还是鄙视。后来和两个新认识的朋友喝咖啡,这二人在某一时刻一起拿出Kindle,我怔了两秒钟后以终于见到组织的心情开始吐槽。听完后其中一个说道:"别人不是你,怎知活在异乡没有中文书看怎么行!""法国虽然有中文书店但是书又少又贵。""从  相似文献   

2.
何培嵩 《出版广角》2014,(13):90-91
正书里书外几十载世事洞明,人前人后一辈子良心天理。捧读文杰老师33万字的《书里书外》,倍感亲切。有许多话要说。先来说说"书外"——这是我看《书里书外》的"书外"。我要将时光推回到1979年的夏天。那时我三十出头,在南宁地区文化局创作办写剧本,师从著名作家宋郡老师。我们十多个刚从中越边境县宁明、龙州对越自卫还击战第一线采访归来的文学青年,集中在南地二招,在宋郡麾下,埋头创作反映"自卫还击战"的舞台剧  相似文献   

3.
无悔的青春     
弹指一挥间,花季少女不觉已迈进了"知天命"之年.回首这与书相伴的三十多年,有泪水也有欢笑,但我没有遗憾,有的只是对图书馆工作永恒的热情.每每与同事谈到图书馆工作,总忍不住脱口而出:"图书馆是个清静之地,与书相伴,你也会沾染上书香之气."我很庆幸,在这越来越浮躁的世界中还有一方净土属于我,不,也许说我属于这方净土更贴切吧!  相似文献   

4.
张海迪对此书寄予厚望,希望这是一本能够做到"天长地久"的书,我希望躯体倒下时,思想的灵魂还在风中伫立。写完这部书的时候,我忽然感到一丝快慰,在无边的宇宙间我留下了这部书,这些文字会让我永远与太阳相伴,天长地久……"  相似文献   

5.
正我从不问津坊间铺天盖地的养生书。有一次逛书店,偶然邂逅《赢回生命——我怎样恢复健康的》一书(新世界出版社,2010)。封面做得有些俗滥,书腰缀以"一本科学养生的神奇之书""国内第一部严格依照现代医学的养生名作"之类夸张的广告词。让我讶异的是,作者竟是舒新城——作为一个对出版史有些兴趣的编辑,"舒新城"这  相似文献   

6.
看见。认识。呈现。2013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柴静的《看见》。我坦言这本书我读了好些天,一篇一字地都看了。我也坦言这篇文章我放下书后好几天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即便是现在,我仍有"思绪万千,不着一缕"的感觉。这一切,都是因了《看见》这本书给我的触点太过博杂的缘故。柴静在书中让我看到一些我曾见过却并未  相似文献   

7.
这是本奇怪的书,被称之为"科学文艺小说",里面有自传,有科普,有哲学。左琴科说:"我写这本书是期望它能造福于人。"巴甫洛夫研究狗,左琴科研究人。巴  相似文献   

8.
译制片的老"粉丝" 2005年,我的书《我的配音生涯》在上海书展签名销售的时候,上海女作家程乃珊排了两个钟头的队来买我的书.她如果直接来找我,我一定会把签了名的书送给她,可她像个普通读者一样排了队.这令我感到不胜荣幸,也很欣赏她的做派.她不愧是个"资深的影迷".  相似文献   

9.
《八千湘女上天山》电视连续剧播出后,有多个年轻同事问我里面的情节是真实的吗?这不禁想起编辑《八千湘女上天山》一书时对我的触动和图书出版后在乌鲁木齐首发式及与主人公座谈会的情景,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感慨这部书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一位失明的读书人曾说:"我看不见书房里那些好书了,可是我知道它就在那里,我感觉得到。"是的,这些书在"那里",时代在这些书里,尤其是1978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国进入了一个极度丰裕的阅读时代。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这30年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及它们的作者,通过回忆"地标式"的书及人物,和读者一起分享阅读史上的繁华时光。有一点需要说明,如果前面的文章中已经提到某位作家及其作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省略过去。  相似文献   

11.
版本琐记     
逛书摊寻旧书余生已晚,在不知世事的时候,苏州旧书业已经消歇,但观前街上还有一家,或许是新华书店的旧书门市部,也说不准。记得大人带我去逛观前街,到黄天源吃了一碗虾肉馄饨后,就到对过采芝斋东面的一家旧书店,那是民国时的建筑,有几级台阶,店堂里暗暗的,满是书的味道和灰尘,大人让我在一张堆满书的大桌上挑书,我就挑了一本《动脑筋的爷爷》,因为我识这几个字,彩印封面上的画,至今还有印象。当"文革"将近结束,怡园对面的古旧书店重新开张,既有新印的"二十四史"、"法家"著作,更多的是碑帖和线装书。自此以后,拿出来卖的书越来越多,至八十年代初竟有铺天盖地之势。如今想来,书  相似文献   

12.
正拿到《伊斯坦布尔假期》的样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它和《偷影子的人》放在一起,给这"兄弟俩"合了个影(至于为什么不是"姐妹俩",原谅我只是被偷影子的小男孩萌到了)。这两本书都是法国大作家马克·李维先生的作品,虽然做图书编辑也有几年了,这居然是我第一次做法国文学的书。做这两本书,过程中的甜蜜与辛苦  相似文献   

13.
拿到《伊斯坦布尔假期》的样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它和《偷影子的人》放在一起,给这"兄弟俩"合了个影(至于为什么不是"姐妹俩",原谅我只是被偷影子的小男孩萌到了).这两本书都是法国大作家马克·李维先生的作品,虽然做图书编辑也有几年了,这居然是我第一次做法国文学的书.  相似文献   

14.
谌嘉 《编辑学刊》2004,(6):12-14
一、学术书未必不赚钱 出版学术书到底赚不赚钱?这一问题时时困扰着有社会责任感的出版社和它们的编辑.我个人的体会是,学术书的读者尽管是"小众",但只要认真去做,巧妙去做,那就未必不赚钱.根据有三:  相似文献   

15.
我的读瘾     
据老人说,我小时候"抓周"时,拿到的是一本书——这似乎宣告了我这辈子与书的某种缘分。小学时,因为患风湿性心脏病,我休学了数年。那些年除了住院治疗,更多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某出版社有人寄来一本关于"高效阅读"的书,书中还夹着一张短笺,内称"要像宣传<学习的革命>一样"宣传这本书.我不禁莞尔:口气不小,然而这可能吗?!  相似文献   

17.
"一般而言,盗版书比正版书便宜,可我最近发现,我的书的盗版,售价居然比正版还高。"这是百家讲坛主讲人马未都在《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发布会上的一番话。马未都介绍说,他看到的自己作品的盗版有十余种,其中有用纸完全模  相似文献   

18.
我到作家社后,提出了"为作家出书"、"出作家好书"、"向读者奉献最好的书"的理念,这是我对作家社的定位。文化不能完全像商人那样操作,文化要不断提供原创作品,培养青年作家。  相似文献   

19.
正民国女作家的画,是一个尚未出版的领域。编辑好这套书,我对水墨世界产生了持久的探索兴致。民国女作家的画,是一个尚未出版的领域。2011年9月,我上报了一套这样的选题,得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领导的支持。丛书名确定为"民国才女书","书"即是书写,又是书画。每册书名定为"自述自画"。选定,潘玉良、陆小曼、凌叔华、苏雪林这四本。就此,开始了比较漫长的编辑过程。女作家的文章,拟选其散文。但潘玉良流传下来的只有《我习粉笔画的经过谈》这一篇文章,于是采用了画传形式。陆小曼的散文也不足一本书,于是,  相似文献   

20.
我是怀着惊讶,感慨、沉思一系列情感看完韩国申宜真所作的<不必牺牲自己也可以教出幸福的孩子>,读到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通常都会怀抱书香,寝食难安.之后,我连续阅读了这个系列的另外三本,并把它推荐给了周围的十三位女性朋友,第十四位是我的母亲.这十三位中有十二位朋友在一周内都发来消息告诉我:"书里说的就是我,这简直就是解救我的魔咒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