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有两家影响较大的<大公报>,即诞生于1902年6月17日的天津<大公报>和诞生于1915年9月1日的长沙<大公报>.但是,人们一般只知道天津<大公报>,而不知道长沙<大公报>.  相似文献   

2.
《大公报》是一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在报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具研究价值。今年正值《大公报》创刊110周年,本文对于百年《大公报》的历史演进过程做了粗略梳理,进行了关于《大公报》的学术史回顾,介绍了《大公报》的基本情况,历史及现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后续的研究空间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展示《大公报》这份百年大报的绝代风华。  相似文献   

3.
张颂甲 《传媒》2002,(5):40-41
现在人们可能只知道我国香港有一张《大公报》,而不知道当年《大公报》是从天津起家,“文革”前的北京《大公报》曾是中央一级全国性的经济报纸。现在人们大都知道我国有一张权威性的经济报纸《经济日报》,而不知道这张报纸和当年的《大公报》有着某些历史渊源。那么,《大公报》究竟是一张什么样的报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右派分子向党猖狂进攻,企图推翻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其中有一个幌子是复辟旧大公报.有一个右派分子说:"要办报就要办一张像旧大公报那样的报".徐铸成也不胜羡羡于旧大公报的所谓"文人论政".在大公报社内部的右派分子中,朱启平嚷嚷着要"办一张完全人民群众的报纸",所谓"一张完全人民群众的报纸",就指的是旧大公报那样的报.顾国权煽动大公报人员再翻一个身,  相似文献   

5.
蔡柏生 《传媒》2002,(12):39-40
“真正看报,要看《大公报》,《大公报》立论公正,内容丰富。”往日的回响声,使我又仿佛回到难忘的童年时代上海大公报馆生活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动态     
系统地和全面地批判旧大公报为了配合反右派斗争,大公报领导方面决定对旧大公报进行系统的和全面的批判,目的是使人们再一次认识旧大公报的反动本质,并且拿来教育内部的工作人员.十月初立专业小组,召集了两次座谈会,草拟计划,集中资  相似文献   

7.
周炉 《新闻世界》2012,(8):180-181
创刊百余年的《大公报》经历过众多历史阶段,曾分属不同报人或办报团体,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将这张百年老报带向了辉煌。复刊初期的《大公报》以“敢言”著称,以张季鸾为核心人物,由胡政之、吴鼎昌组成社评团队,及至后来加入的王芸生、徐铸成、李纯青、曹谷冰等人,都是通过《大公报》社评来反映自身对时局的态度和表达他们所代表的丈人立场。本文拟从新记《大公报》在1926年9月至1928年9月期间的社评中,总结出该时期《大公报》的立论基础和写作特色,并折射出《大公报》一批丈人所坚持的“文人论政”思想。  相似文献   

8.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跨越了晚清、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抗美援朝、和平建设等历史时期。报馆从天津起家,曾先后在上海、汉口、香港、重庆、桂林、北京等地出版。随着全国各地相继解放,天津《大公报》易名《进步日报》出版;上海《大公报》保持原名出版;重庆《大公报》则改为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香港《大公报》维持原样,  相似文献   

9.
方汉奇 《青年记者》2005,(12):12-13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是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崇高声望的报纸。在她的103年的历史当中,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段,影响最大,声誉最隆,是《大公报》报史中的最光辉的一页。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和《大公报》当时的领导人费彝民谈到《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的表现时,就曾经肯定地说:“她是爱国的”,“她是坚持抗日的”。毛泽东在1941年张季鸾逝世时发给《大公报》的唁电中,也肯定张在《大公报》的言论,“坚持团结抗日,功在国家”。这些都是对《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的最权威的肯定。  相似文献   

10.
香港回归以后──访大公报总编辑曾德成汤小薇没想到,我要求采访的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和老同事尹任先(大公报原总经理)、老校友赵泽隆(大公报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一起,从香港大公报社走到餐馆预定的座位。这时,曾德成和夫人叶桦早已在等我们了。我是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