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通讯是反映新闻人物的事迹及成长过程的通讯报道,是通讯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人物通讯究竟如何写,似乎很难回答。世界之大,千人千面,怎可能用一种形式去套呢?在这里只想谈谈近年来写人物通讯与接触人物通讯稿件的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2.
去年,我在人物新闻的采写上作了一些尝试,略有收益。如果要总结一下得失的话,我认为,人物的个性鲜明与否是成败的关键。人物新闻较之于人物通讯,具有篇幅短、容量小的限制。这就要求我们在采用这种体裁时,必须选择一个最佳角度,突出人物个性某一个最具光彩的侧面,发挥以小见大的功效。然而,在改革和开放的年代,先进模范人物层出不穷,我们又该如何发现先进人物及其“个性”,又如何发现“个性”中最具光彩的侧面呢?我想,这可以通过三个层次的比较来达到:从比较中寻找人物的个性特征,从比较中发现人物个性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物通讯的写作(下) 其三,人物的思想往往是通过人物具有特征性的行动来表现。在写作时,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的特点和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着意描绘,才会把报道的人物写深写“活”。如果一篇人物通讯,只是作者介绍报道的人物如何了不起,或者是用几个事例说明他有这个优点那个成绩,读起来定会乏味,更无法打动读者。有位老记者谈起人物通讯的写作说过这样的话,一篇通讯就是名字加例子——某某某工作不怕困难,举一个例子;某某某关心群众生活,再举一个例子。这  相似文献   

4.
刘亚东 《青年记者》2016,(16):45-48
科技常常蒙着神秘的面纱,科技人物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所以,要想写好科技人物通讯,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远离俗套 科技人物通讯是人物通讯的一种.一方面,人物通讯的所有采写要求对它来说都是适用的.作为一种最常见的通讯形式,人物通讯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启迪读者的目的.具体说来,比如人物通讯要有动听的故事、精彩的细节以及鲜活的语言等,而所有这些都是科技人物通讯必备的元素.  相似文献   

5.
人物通讯作品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感染人、引导人,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功能。本文针对近五年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人物通讯作品,从价值、主题、角度、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方面进行评析,进而总结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以及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正>人物通讯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新闻样式,它反映一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行为、思想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哪些人物能成为新闻,在采访中有哪些技巧可寻,常见的报道文体有哪些等,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谈谈几点认识。一、哪些人物能成为新闻普通人物是我们最常见的,它的价值在于它的故事性。如《哈尔滨铁道报》每逢三八节、五一节表彰的人物,他们是在工作上有突出贡献的代表,还有在精神领域  相似文献   

7.
一、填空(略) 二、问答 1、人物通讯应怎样确立主题? 答:人物通讯在确立主题时,要把握好以下四点:①要从全局的高度出发。人物通讯能否从全局出发,即从党和人民的需要出发,抓取和提炼出一个能够鲜明深刻地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从这个高度去表现典型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来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或广大读者关心并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这是决定一篇作品优劣的关键所在。②要从主人公的实际出发,把握住最重要最关键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内容。就是提炼和确立主题时,把主人公最生动最突出的事迹展示出来。要想抓住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人物通讯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新闻体裁之一。要把人物通讯写好,让人物事迹生动感人,就必须有感人的故事、传神的细节、真挚的感情,这是一篇好的人物通讯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实践经验,谈一下对这三要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是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也是较难创作好的。好的人物通讯不光要有事迹,还要有思想,让人物有灵魂、生命。如果说生动的事例和典型的环境是人物通讯的躯体和骨干,那么精彩的细节就是人物通讯的精髓。有了生动、精彩的细节,才能更加真实地体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才能让人物"活"起来,从而增强人物的艺术感染力。那么在电视人物通讯中如何用细节来展现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从而去教育人、感染人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实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陈琪  陈玲 《青年记者》2008,(14):83-84
通讯的种类,按内容分,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人物通讯,一般被归到报告文学里.人物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也都是以写人物为主.把人物通讯分在报告文学里头,是因为在人物通讯里有文学的成份,但内容却都是真实的,甚至连细节也必须是真实的.我们认为,对于人物通讯采写,应从三方面人手,即深入细致的采访、把握人物的时代特点、注重人物的个性描写等.这里,我们结合2007年获得山东省地市报通讯一等奖、全国地市报通讯一等奖、山东省新闻奖二等奖的<全国第一个硕士村官杨本伦>通讯的系列报道,谈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1.
范敬宜同志讲到《谁是最紧张的观众》时说:放在头版头条,是想提倡一下新闻的创新。这条消息可以说明几个问题:一、记者要善于发现新闻,而且是不大被人注意的新闻。二、要善于找新角度。如果这篇报道从正面写天津这家工厂如何为国争光、注意质量,就可能写得很一般化;如果不把刘厂长放在这个新闻背景下来写,而是写成一篇人物通讯,也不会给人很深的印象。三、要  相似文献   

12.
著名历史学家郭沬若曾推重新闻记者是“当代的太史公”。的确,我们新闻工作者都在采写“当代的历史”,是时代的见证人和记录者。《史记》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人物列传。记者采写人物通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釆写当代历史的人物列传,为推动时代前进的人民中许许多多优秀分子和代表人物写下“历史的一页”。有人不是常说新闻作品是所谓“易碎品”,只有“一天的生命”吗?但优秀的人物通讯,是有一定的时间保留价值的。人物通讯也最有可读性,对读者有吸引力。精采的真正典型的人物通讯在建设精神文明方面也能起到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写人物通讯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想写好却不容易。笔认为在采写过程中,“第三”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这里的“第三”是指熟悉主人公的其他人。在人物通讯写作时,要注重以他们的语言和视角来介绍和评价主人公。在人物通讯的采写过程中,“第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丁莉 《视听界》2000,(2):36-36
人物专访,顾名思义,是对某一人物或人物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的采访和介绍。它和一般意义上的人物通讯有较多的共同点,但它比起新闻来能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新闻人物;写作上较通讯更为灵活、自由,因此近年来受到各类报刊的重视,同时也受到读者的欢迎。在长期的采编实践中,如何针对广播电视报的特点采写人物专访,我的体会是: 一、专访要“专”自1983年开始,江苏广播电视报开辟“本报专访”  相似文献   

15.
我们《陕柴报》创刊迄今,曾发表了许多人物通讯。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编釆人员和通讯员把笔触伸向身边的先进人物,把焦点对准时代精神这个闪光点,写出了大量质量较高的人物通讯。我自己就曾在编辑之余,釆写了50多篇人物通讯,人物专访和人物特写。我有这样一个体会,那就是一篇人物通讯要抓住读者,从写作上得把握好标题,开头、正文、结尾几个环节。人物通讯,标题是点睛之笔。我们《陕柴报》发表的人物通讯,标题比较有特色,象《且看‘哥儿们’重抖擞》、《划线行当无名草》、《‘大胡子’轶事》、《劳模行列新面孔》、《放飞小天鹅的  相似文献   

16.
人物专访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体裁。这引起人们的兴趣。它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笔墨春秋20年,我采写了300篇人物专访和人物通讯特写。这些人物中,既有省会名流,又有在省会驻足的国内外新闻人物。现将采写过程中的两点体会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7.
陈述与表现     
厄尼·派尔被认为是二次大战时期美国最伟大的军事记者。优秀的战地通讯使他获得1944年普利策奖。他的代表作,有对北非战役和诺曼底登陆的连续报道。这里节选的是他在意大利战场上写的一篇通讯。这篇战地通讯,主要是写一个受到士兵爱戴的上尉。然而,这个上尉出场时就已牺牲了。这篇可以说是人物没有出场的人物通讯。人物事迹,看似平淡,但内涵一种感人的力量。作者没有罗列事例来证明上尉如何爱兵如子,而是以亲眼所见,通过士兵们对上尉之死的反应,从活人的感情来反映死者。整篇通讯现场感很强。宁静的月光下,笼罩着阴郁、忧伤的气氛,士兵们对自己长官做了简单而内涵深刻的诀别,苍凉而悲壮。整篇作品在作者平静的淡淡描述中完成,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暗藏波折。作者有意在前面突出士兵们对尸体的厌恶,以反衬后来他们对上尉遗体的种种恋恋不舍的表现。凄凉的结尾反映了作者关于战争荒谬性的思想:死者孤零零死去,活人则若无其事地活着,继续自己的酣睡。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人物通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作品背后往往反映出采访者在采访中处于主动位置,而被采访对象处于被动位置。如何使人物通讯改变履历加事迹的平面式报道手法,从而使通讯人物有血有肉较为立体地展示给读者呢?笔者以为,首先应该在采访中实现互动。 (一)实现采访互动的必要性。 人物通讯有其特定的写作要求,一篇人物通讯要写得有血有肉,要有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能展示人物精神境界的语言和动作,这就要求采访者和采访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2月25日下午,南京新华大厦,九楼会议室。窗外寒气袭人,屋内暖意融融。新华日报首届编辑记者个人作品研讨会——沈峥嵘人物通讯研讨会正在这里举行。这是新华日报为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培养名记者、名编辑的重要举措之一。来自江苏省记协、高校的专家学者和读者代表等就如何创新党报人物通讯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上,新华日报记者沈峥嵘从典型人物报道、普通人物报道和人物写作方式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从事人物通讯采访写作的经历和体会。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周世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方延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晓红、江苏省司法厅教育培训处处长袁诚、新华日报焦点新闻部副主任孙巡、《传媒观察》主编助理赵允芳等,围绕沈峥嵘独立或与人共同执笔的20篇人物通讯发表了真知灼见,从多种视角和多个层面探讨了新时期党报新闻报道在观念和手法上的创新之处。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周跃敏主持了此次研讨会。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报业集团董事长许洪祥在会后进行了总结发言。  相似文献   

20.
人物专访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笔墨春秋20年,我采写了300篇人物专访和人物通讯特写。这些人物中,既有省会名流,又有在省会驻足的国内外新闻人物。如世界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地质学家金庆民。我国名中电脑专家、“五笔字型”发明王永民教授,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