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唐代西域诗是唐代诗苑中一束独具情韵的异域奇葩,其描写对象丰富独特(包括胡地风光,胡汉战争,胡人、胡马、胡酒、胡食、胡服、胡妆、胡乐、胡舞等),诗中充满浓郁的异域情调、民族风味、文化色彩。西域诗显示了唐人以昂扬奋发为基调的主体精神的高扬与心灵世界的扩展,体现出了唐人审美趣味的多元化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唐诗刚健开放、自由爽朗的气质,拓展了唐诗的境界。但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唐代西域诗研究并未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论文对唐代西域诗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其有待进一步开掘之处,并期待唐代西域诗研究新局面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剪纸诗是唐代百花争艳的诗苑中的奇葩,是唐代诗歌艺术与剪纸艺术的合璧。本文依据《全唐诗》,采用“以诗为媒、以诗证史”的方法,从民俗风尚、艺术成就、审美视角等多个维度,对唐代剪纸诗进行整体观照,肯定其历史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唐代元日诗的民俗内涵,深入探讨了元日的民俗内涵,提炼归纳出唐代元日的民俗特征,从全新的角度解读了唐代元日诗,发掘出唐代元日诗丰富的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西域诗创作的高峰期,作者众多,诗作繁富.清代西域诗中反映西域风情的作品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文章从清代西域风情诗中所展现的社会民俗风情、艺术特色和创作心态三方面对西域风情诗作加以探讨,对清人笔下的西域生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萧统主编的《文选》中,以诗命名的四百三十多篇作品真实反映了汉魏丰富多彩的社会民俗生活及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全面挖掘其内涵,对深入了解汉魏民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岑嘉州集》中描写西域风光,表现送别主题的诗作就有70多首,从三方面探讨其西域送别诗产生的原因:首先,与唐代的社会、政治、军事因素密切相关;其次,与作者的个性和独特的经历相关;第三,与唐代蔚然成风的送别之风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7.
清代西域诗蔚然大观、影响深远,成为清诗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大流派,是清诗苑中独具风韵的奇花异卉.诗中描写对象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西域风光、民族色彩、民俗风味、文化情调.清西域诗彰显了清人积极开朗的主体精神的高扬与内心世界的拓展,扩展了清诗的境界.但囿于诸多困境,清西域诗研究的程度与其在清诗乃至整个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此文对清西域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爬梳,继而加以整理与归纳并对清西域诗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游艺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斗百草"游艺,曾经风靡一时,在唐代社会、文化、生活中都有一定的反映。本文借助现存文献记载和唐代斗草诗歌,微探民俗文化奥妙,发现斗百草的民俗活动实际是大唐盛世文明的缩影,体现了唐代社会开明的政治和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历代的边塞诗人,凡赴新疆者,无不留下许多诗句。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处的地位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涉及的面与着重点亦不尽一致。或是注重军旅生活,或是垂青于自然风貌,各具千秋。而能够详细、广泛和严谨地描绘新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却不多见。清代末年的萧雄独树一帜,将笔墨伸向了不为前人青睐的民间“生活琐事”,写出了颇有特色的西域民俗诗,为我们研究新疆的民俗开阔了视野。本文试图对萧雄的生平、成书的过程及其《西疆杂述诗》中的民俗诗特点和价值,进行初步的探讨,望同好者赐教。  相似文献   

10.
诗序与诗歌是二位一体的文学存在,它所具有的映现生活、抒写情感、传承文明的文化价值不容小觑。节俗类诗序是唐代诗序中的一个小类,共37篇。梳理这些诗序,我们发现,唐代节俗诗序不仅较为全面地保存了唐代流行的节俗名称,而且鲜活地再现了节日风俗文化自古至今的流变过程,同时它们还具有不可低估的民俗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诗歌史 ,经历了两千多年 ,各个时期各有自己的表现形式 ,高峰迭起 ,各领风骚 ,但都离不开音韵 ,有了音韵 ,才音调铿锵 ,琅琅上口。到了唐代 ,律诗成熟 ,音韵再加平仄对仗成了格律诗 ,几乎成为我国诗的民族形式 ,经久不衰 ,一直流传到近代。现代律诗式微了 ,能者不啻凤毛麟角 ,胡云辉同志的《哀牢吟草》是律诗的习作 ,虽格调韵律平仄对仗诸方面都不那么纯熟 ,但他“熟读唐诗三百首” ,有一定的旧诗底蕴 ,加上他的灵性 ,粗具律诗规范。我们作些介绍 ,以资鼓励 !  相似文献   

12.
鱼无迹是朝鲜十六世纪中叶"异端派"代表诗人之一,其现存汉诗作品都明显呈现出爱议论、偶用散句、喜用典故、炼字生新等"宋调"气息,但诗人能以其生命中与天地并立的刚大之气统摄全篇,其诗具有雄健富赡、情感激越之美。另外,鱼无迹有少量作品属于典型的唐调。  相似文献   

13.
王维的七古在盛唐并不算杰出,但他的艺术技巧已趋成熟,已经显现出盛唐诗的风韵气骨,在盛唐七古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古代诗歌史上也有着不可抹杀的影响。试分析王维七古的艺术风格并阐述它的文学价值以论证它在古代诗歌发展道路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同样是描写封建社会大家庭里悲哀愁苦的妇女形象,凌叔华和苏童却展示了他们各自的语言特色。文章通过对比的手法,从叙述风格和语言特色两方面来分析宋元水墨画和晚唐唯美诗是怎样影响到《一件喜事》和《妻妾成群》的创作特色的,同时得出凌叔华的写作较多地受到宋元山水画境的影响,她把绘画的技巧带到小说中,简单的对话、儿童的视角、恬淡的叙述、巧妙地细节,使文章散发着一种清淡幽远的余韵,吸引着大片读者。相比起来苏童则更多地受到晚唐诗风的熏陶,唯美感伤的文字、柔软飘逸的风格、凄清幽怨的意象,使得《妻妾成群》以小说的方式再现晚唐诗歌的魅力,读者在阅读时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但在沉醉之余却又压抑感伤。  相似文献   

15.
中唐诗人刘言史在唐诗研究领域内尚无人发掘。通过对其生平的考证,对其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艺术手法全面研究,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被埋没光彩的诗星,应给予充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唐人思想解放,眼界开阔,既有面对现实的社会担当精神,又善于反思历史,以史为鉴,促进了咏史怀古赋的繁荣。唐代又是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时代,咏史怀古赋吮吸着时代文化艺术营养,以开放兼容的艺术视野,融通诗赋文章的题材和技巧,在表现对象上进一步开拓发掘,艺术形式上努力创新,形成了崭新的艺术风貌,成就斐然,成为唐赋艺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7.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变革绮靡的宫廷诗风,为唐代诗歌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然而,纵观今存十余种"唐人选唐诗",仅《搜玉小集》选其诗一首,其他唐诗选本均未提及陈子昂。我们通过分析各种"唐人选唐诗"的选本发现,选者编选诗歌的范围、理论依据及诗歌传播上的限制等是陈子昂诗被忽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宋初诗坛的“白体诗”创作蔚为风尚。诗人们主要继承了白居易后期的唱和诗和轻松休闲的闲适诗,以吟咏性情见长,语言浅近率意,不事雕琢。形成“白体诗”这种风格的原因,除了宋初统治者建立的文官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实施的“三教并立”政策和其自身的喜好外,也与宋初文人士大夫们形成的安时顺命的人生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晋唐山水诗的研究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大热门。千余年来,著述如林,佳构间出。从晋山水诗的出现,到盛唐最高的艺术顶峰,再到中唐的巨大转变,在诗歌风貌与社会生活之间,寻找中介,联系特定文化背景、诗人生活与创作心态,由此可见某种诗歌风貌形成的基因。  相似文献   

20.
唐末诗坛追慕之风盛行,多数诗人都是前一时期某家诗风的追随者,他们大抵可被归为学白居易的通俗浅易、学贾岛的清奇僻苦、学李商隐的艳典丽三个大的群体。通过对"贾岛格"诗人及其创作这一个案的分析,可以看出唐末诗人对前人的诗作因袭多,创新少;重形式的模仿,轻精神内蕴的传承,因而没有大的创获,只是在艺术细节上有所发展。追慕之风盛行是导致唐末诗坛既没有出现开宗立派的大家,也没有形成领导潮流的诗派,整体创作呈现衰退之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