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郭珊珊 《考试周刊》2009,(6):182-183
本文在配价是语义范畴的基础上.通过句法和语义过滤.认定天气类动词是词组而非动词:通过语义蕴含测试和论证处所成分的价语成分资格.认定灾难类动词是一价动词;对汉语和英语在零价动词上的差异和深层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AGR特征和动词与配价成分融合是汉英零价动词差异的深层原因和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三价动词是指在动词基本语义结构中能够携带三个强制性语义成分的动词。结合句法平面的典型语法框架和语义平面的蕴涵测试两种判别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三价动词的配价成分,从而确定其配价指数。“写”类动词由于本身并不蕴涵“给予”关系意义,因此不能认定为三价动词。兼语结构中的“使令”动词,其配价成分之一在语义平面表现为动词所支配的一个命题,句法上则映现为一个不可删除的谓词性成分,因此应是三价动词中的一个特殊小类。  相似文献   

3.
要览     
<正> 试论现代汉语三价动词的确定三价动词是指在动词基本语义结构中能够携带三个强制性语义成分的动词。结合句法平面的典型语法框架和语义平面的蕴涵测试两种判别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三价动词的配价成分,从而确定其配价指数。“写”类动词由于本身并不蕴涵“给予”关系意义,因此不能认定为三价动词。兼语结构中的“使令”动词,其配价成分之一在语义平面表现为动词所支配的一个命题,句法上则映现为一个不可删除的谓词性成分,因此应是三价动词中的一个特殊小类。  相似文献   

4.
首先给出二价凭借动词的语义配价结构式:动作[施事 凭事 (工具或材料) 受事],并在句法形式上把二价凭借动词规定为原则上能够进入典型框架A和非典型框架B、C、D的动词;然后考察二价凭借动词的句法选择,揭示价载体对语义配项成分和凭事成分的句法位置的语法规定;最后讨论二价凭借动词对配项成分语义角色的指派,并以此为参数描写价载体对其语义配置式的选择限制,从而揭示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之间是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制作动词的配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现代汉语中的制作动词的配价状况,首先分析了制作动词的语义构成,给出了制作动词的语义表达式,确定了制作类动词的配价状况,然后着重对制作动词的句法、语义选择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制作动词句的句式意义。  相似文献   

6.
动词的配价能力是动词句法语义的核心内容。配价属于语义层面,只有了解与动词搭配的必有语义成分,或者说是与动词搭配的语义角色,才能够真正地了解动词配价。通过以起点和终点为必需交际配价的带前缀的运动动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配价问题,以期为俄语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关于动词配价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文分四部分:(一)论述配价的性质,认为配价虽与句法、语用有某种联系,但本质上是属于语法的语义平面的范畴,动词的“价”类决定于动元的数目。(二)论述定价的原则和辨价的方法,指出定价的形式标准是静态主谓结构中动词所联系着的强制性句法成分的数目,辨价的方法是利用提问形式构造静态的基于主谓短语。(三)论述动词的配价与从属成分的语义角色的关系,指出研究动词从属成分的“格”或“角色”,是配价研究的延伸和发展,并归纳和概括了动元和状元的各种语义角色。(四)论述了动词配价与句子生成的关系,指出研究配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句子的生成机制,并较详细地阐明了配价组成的动核结构生成句子的原理和规则。  相似文献   

8.
刘佳婷 《学子》2013,(10):80-81
传统语法过于强调句法,忽视了语义,对动词的分析停留在句法层面。而配价语法打破了主谓核心说,从以动词为中心出发,把主语、宾语和其他成分都看作动词的附加成分,并将语义引入配价,是含有语义的句法范畴。用配价语法解释英语动词,不仅可以避免母语思维的干扰,减少二语习得中动名搭配与名动搭配的失误,而且对英语动词的教学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配价理论对汉俄语名词的语义配价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汉俄语名词的语义配价类别并不完全对等,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俄语中存在大量由高价动词派生的动名词,而汉语中则不存在动名词这一名词次类,并对名词配价成分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双宾结构中,动词都是结构关联的核心,支配着三个强制性语义成分与之同现。由于英汉语各自的语言特征,虽然在完全映射条件下的句法模式是相同的,而且在非完全映射下对配价成分的隐省上是一致的,但是英语双宾动词对句式中的选择上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主要构成双宾结构的典型式及与格结构,三个语义成分在句式中的位置也较少变化;而汉语双宾动词构成的句式比较复杂多样,其三个语义成分在静态的句式中句法位置是灵活多变的。  相似文献   

11.
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与句法行为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断"事件指使构成物体的完整材料被分离或破坏且不可还原的日常事件。作为人类社会重要而普遍的日常活动,"切断"事件对人类语言与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词典释义和语料库语料对比分析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词化模式、论元转换和体特征之异同。结果显示两种语言的"切断"事件动词具有共享的范畴化特征和主要义素,但在次范畴化、语义场结构和词化模式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两种语言间这些动词在论元转换和体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表明此类动词的句法行为对其语义具有敏感性,丰富了跨语言的动词语义与其句法行为关系方面的研究,并为动词语义决定其句法行为的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和溢出条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袁毓林 《中国语文》2012,(2):99-113,191
本文通过考察"防止、避免、差、欠、拒绝、否认、小心、后悔、责怪、怀疑"等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和句法表现,分别讨论其所含的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断言、推论、预设);用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溢出来解释相关句子中冗余性的多重否定,着重于确定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溢出和词汇实现的句法语义条件;并且,尝试用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溢出和语义倒灌等隐喻性概念,揭示动词"怀疑"有意义相反的两个义项("不相信"vs."相信、猜测")及其在分布上呈现出互补状态的句法语义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明了《贤愚经》双音节动词(含词项)配价确定的原则和方法,并把《贤愚经》双音节动词分为一价单向动词、二价单向动词、二价双向动词、准二价准双向动词、三价双向动词、三价三向动词等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动词приказывать1和命令1在深层语义结构及释义内容上基本一致,但二者在表层句法结构中不完全对应。从语义学角度出发,利用莫斯科语义学派的元语言释义理论、支配模式理论对动词приказывать1/命令1的语义进行俄、汉的对比分析,直观地揭示俄汉语中该动词在句法语义方面的差异,以更好地指导外语教学。借助词汇函数,全面描写关键词的词汇搭配情况,确定与其在意义上存在联系的所有词(词组)。该研究成果有利于机器翻译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言语行为动词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散动”是《马氏文通》中提出的重要语法学术语,它主要包含有两层意思,从语义分析来说是指与“坐动”(谓语核心动词)相对的“非谓语核心动词”;从句法结构分析来说是指与“语词”相对的动词短语中的“述语”。“散动”与“读”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汉语中的短语,虽然在功能上基本相同,但内涵不尽一致。它的设立对汉语语法学的完善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散动"是《马氏文通》中提出的重要语法学术语,它主要包含有两层意思,从语义分析来说是指与"坐动"(谓语核心动词)相对的"非谓语核心动词";从句法结构分析来说是指与"语词"相对的动词短语中的"述语"."散动"与"读"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汉语中的短语,虽然在功能上基本相同,但内涵不尽一致.它的设立对汉语语法学的完善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的多义性进行考察,进而探讨「V+切る」语义变化的机制。考察结果显示,「V+切る」经历了由具体的受事切断义向受事分离义,进而向受事变化终结义、施事变化终结义的词汇层面的语义扩张以及语法化后由动作终结义、变化终结义向程度极限义的句法层面的语义扩张过程。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变化机制不仅受到前项动词的影响,而且还与受事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庄子》动词配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和改造了特思尼埃尔(Tesniere)的配价语法理论,以词项为单位,全面量化分析了《庄子》中的1657个动词,归纳出了《庄子》中以不同配价的动词为核心的21种基本句式,并通过统计和分析《庄子》中四种派生手段在由基本句式派生为派生句式过程中的使用概率,着重探讨了《庄子》中动词配价和句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动词配价和小句空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庄子》动词语义角色的小句配位规则。  相似文献   

19.
"三宾语"现象的提出,挑战了汉语动词至多能带两个"宾语"的普遍规则。仅见于甲骨卜辞的这种语言现象,引起我们对汉语宾语的性质和数量问题的思考。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重新界定"宾语"的性质,确定并非所有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都要分析为宾语,并根据"观念距离相似形"原理,否认了"三宾语"句法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把"三宾语"中的"原因宾语"分析为"原因补语"。此外还讨论了汉语宾语和补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