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国际化进程中的管理贸易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群 《教学与研究》2004,11(11):29-33
管理贸易既不是自由贸易也不是保护贸易,而兼具两者特点。管理贸易政策在各国的蔓延是符合各国的“国家利益”准则的。经济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国际范围内的自由贸易,不管是从一国国内各利益方的利益需求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来看,各国贸易政策中的贸易保护因素并不会因为经济国际化而消除。经济国际化进程中的管理贸易政策是各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英国政府出于自身殖民利益的需要对华推行的的外交政策。以最惠国待遇的确立、合作政策的实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并由美国最终确立为标志,这一政策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嬗变,并深刻影响了其他列强的对华政策。19世纪末,在英国实力下降、列强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该政策由美国公开宣布确立为一项国际政策。  相似文献   

3.
李剑  王妤 《现代企业教育》2014,(14):481-482
随着我国成功加入WTO并顺利进入国际经济贸易体系的环境中,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但与此同时,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对华出口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也在迅猛增加,阻碍了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的发展进程。本文以美国对华反倾销为视角,通过分析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对华的经济贸易态度和现状以及当今中国出口商品被反倾销调查的自身原因,进一步提出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实行贸易禁运。以朝鲜战争为标志,并且和美援相挂钩,迫使盟国实行比巴统还要严格的中国差别的贸易控制政策。后在巴统内盟国的反对下,仍坚持对华差别政策。“中国差别”的实行可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美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5.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嬗变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泉 《西北师大学报》2003,40(4):115-120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论和历史渊源,前期以高关税为主要贸易政策工具;后期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要政策工具。以经济民族主义为其政策的根本取向。这与其大力倡导并失去的贸易自由化看似相悖。究其实质仍是以新经济民族主义政策作为出发点,以便实现其全球利益。美国的这种做法不利于建立全球公平,互利,合理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6.
比较优势战略并非对所有国家在任何国际经济环境下都普遍适用。有研究表明,WTO成员方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并不比非成员方高多少。因此,实行开放式保护政策成为我国人世后贸易政策的现实选择。当前。我国应致力于构建既符合WTO原则、又能充分反映中国利益的新的贸易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清朝前期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和中国人移民海外的背景下,中泰之间频繁的朝贡贸易和中泰大米贸易为华人移居泰国和往返中泰提供了方便。为发展中泰贸易,清政府对中国人移居泰国和华人参与中泰贸易网开一面。中泰贸易衰落后,清廷开始禁止华人为泰国服务并严格限制华人出入国。清廷的泰国华人政策本质上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与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8.
战后初期澳大利亚对日贸易政策是比较特殊的,它拒绝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严格限制其商品进口,持续对日本维持了一种不平衡的贸易关系。澳大利亚对日贸易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持并促进其商品出口,保护国内工业不被冲击,并鲜少受到美国对日政策的影响。两国之间贸易不平衡的加剧是澳大利亚调整对日贸易政策的主要原因,但这没有改变两国间贸易不平衡的事实。澳大利亚坚决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做法对其它国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出发点和政策背景包括对华政策在内的美国对外政策是建立在美国的国家利益基础上并为之服务的,其基本点是:确保美国的世界霸主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并防止任何可能对美国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力量形成和出现,不管这种力量来自何方,也不管它来自何种意识形态。在亚太地区,“至少一百年来,美国在亚洲追逐的目标是始终如一的,这就是,防止任何一个国家支配那个地区”(<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3页)。这正是美国实施对华遏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遏制作为美国对华…  相似文献   

10.
克林顿上台后,对华最惠国待遇政策经历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挂钩、最惠国待遇与人权脱钩、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演变过程,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最惠国待遇政策是其对华总体政策的一个缩影,明显反映出克林顿执政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时增时减,其原因有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例如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有一些自身的因素,例如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新世纪,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全新阶段,双向投资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以中国的贸易政策为切入点,试图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减速与贸易政策有何关联.  相似文献   

12.
战后,美国的政策设计者和决策者打出了"多边主义"旗帜,提出了多边自由贸易的思想,试图通过所谓的"开明"贸易政策实现西欧的经济复兴.然而,美国倡导的多边贸易政策存在着极大的脆弱性.一旦牵涉到美国的自身利益,美国人就会毫不犹豫地退回去,置自己的承诺和国际贸易原则于不顾.在战后美欧不对称的贸易伙伴关系条件下,经济上强大的美国与经济上弱小的西欧国家谈"自由贸易",谈"机会均等",都是不现实的.多边主义实际上成了美国谋求自身经济利益和全球经济霸权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论澳大利亚“面向亚洲”政策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7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开始推行面各亚洲政策,不其原因而言,主要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面向亚洲”与澳大利亚自身经济特点,国际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多以及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澳大利亚与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往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经济转轨国家发展服务贸易对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高现代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意义深远。打造良好的竞争环境、重视培育人力资本、积极承接国际外包服务是提升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60年代,美、英、法、俄四国为维护和扩大其各自在华利益,采取了对华问题上的彼此协商的"合作"政策——支持清政府、维护列强在华特权、保持各国对华共管的局面。蒲安臣在将"合作"由想法变成现实政策中发挥了"助产士"的重要作用,且将"合作"政策倡导、推行开来,成为西方国家对华的一致政策。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必将使西方各国在争夺中国问题上的矛盾日益激化,所以"合作"政策是不可能长期保持下去。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施“公平贸易政策”,反映了在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相对下降,其传统优势产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遭遇自日本、西欧、前苏联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严重挑战而相对削弱的现实。美国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保护和扶植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有条件开放美国市场的同时,保证外国市场对美国“平公”“对等”开放。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西方国家为保护自身贸易的发展,开始推行以保护环境为由的绿色壁垒政策。通过探讨绿色壁垒的内涵、表现形式及相关的国际贸易规则,分析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及其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运用WTO贸易规则破解绿色壁垒、推行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与环保意识的对策,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肯尼迪政府上台以后,颁布实施了新的贸易法案——《1962年贸易扩展法》。该法案的出台并非标志着美国贸易政策从自由主义转向保护主义,因为《1962年贸易扩展法》在贯彻自由贸易上比《互惠贸易协定法》更进了一步。新法案也充分揭示了肯尼迪政府贸易政策的实质:维护本国经济利益;领导世界贸易;利用经济手段反对共产主义。该法案对当代的启示在于坚持自由贸易原则不仅符合美国的利益,而且符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作为“美国精神”的实用主义,是美国政府制定各项对外政策的哲学指导思想。从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倡导和全面参与,到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都是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美国的行动选择。不论是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还是在当下开贸易保护主义之先河,无不说明实用主义的效用原则和政策行为的相对主义深刻影响着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0.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施“公平贸易政策”,反映了在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相对下降,其传统优势产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遭遇自日本、西欧、前苏联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严重挑战而相对削弱的现实。美国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保护和扶植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有条件开放美国市场的同时,保证外国市场对美田“公平”“对等”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