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武侠小说已经与互联网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既有武侠小说书籍陆续被电子化为可在网络上阅读的文本;另一方面,网络原创武侠小说于1996年诞生并迅速发展。网络改变了武侠小说“生产”、“流通”乃至“消费”的方式,这种改变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武侠小说情节、主题、表现方式等各方面的革新。  相似文献   

2.
钟静 《现代语文》2009,(9):102-103
不少教师上课总结出余秋雨《道士塔》中主要情感是“恨”。引经据典分析“恨”,据说是忠实于文本的解读。根据多年上课经验,又翻阅了余秋雨作品集,笔者认为如果忠实于文本,《道士塔》情感最主要应该是“苦”。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对《道士塔》作的教学设计。一问王道士:因为你的“错步上前”,给中华文化造成怎样的悲剧?二问余秋雨:你拦得下斯坦因们劫掠敦煌文物的车队吗?三问我自己:“我好恨”,那么,作为我们自己,我最恨什么?导题西出阳关,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  相似文献   

4.
中国武侠小说和古典艳情小说与西方骑士小说和罗曼司大致相当,中国女性武侠则与西方“女吉诃德小说”调侃的对象文本相似。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澄清当前的“雅”“俗”之争,还有助于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定文本生产和样式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武林秘籍”在武侠小说中频频出现,皆受瞩目,是武侠小说常见模式之一。“武林秘籍”模式导因于“武”,从“武林盟主”、“武林至尊”的区别中,可以发现在武侠小说中,武功是最关键的因素。“武林秘籍”的设计具有高超性、隐秘性、神异性、灵妙性、正宗性、道德性的特点,对小说的情节设计及推展具有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以台湾与香港为主要重镇,并透过媒体传播,迅速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尤其作家金庸更代表着华人武侠小说创作的重要指标。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热潮,以及媒体将金庸武侠小说改编为电影与戏剧的风潮,因而衍生“金庸现象”。故以台湾1950-199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的流通情况作为论述主轴,亦藉由金庸武侠小说对台湾武侠文学的各种影响,进而析论“金庸现象”,并剖析开启“金庸现象”的历史与文化因素,与“金庸现象”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另外,研究台湾1950-1990年代的社会环境,与金庸武侠小说从“创作”、“禁止出版”至“开放出版”历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在21世纪崛起的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群体,将武侠小说推进到了一个不同于“金庸时代”的新的武侠时代,虽然其特色明显,但其成就与金庸时代相比仍然存在着重大差距。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应该进人“后金庸时代”,其所表现的新世纪“当下经验”是前辈们所无法经历的,但文化素养和生活学识则应大力补充,也应有意识地进行武侠自身的媒体革新,才能不仅仅满足于畅销,而更要追求长销,形成经典。  相似文献   

8.
骑士归来     
随着《哈利·波特5》的热销,巫师们又浩浩荡荡地卷土重来,似乎尘头起处较之当年“魔法石”的锋芒初露,以及“密室”、“囚徒”、“火杯”等的风云再起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哈利·波特的神话已经变成了《哈利·波特》的神话。在封建社会,西欧的骑士,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武侠,应运而生的两种文学形式,武侠小说和骑士小说也都曾脍炙人口。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骑士小说随着骑士阶层的土崩瓦解而不复存在,而武侠小说则不同,作家们对古代的武侠文学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加入了新的元素,使武侠小说依然生机勃勃。人人都做过行侠仗义的英雄梦,人人都有过…  相似文献   

9.
余华的小说《鲜血梅花》从文本题目、文本语言和情节结构上看,都带有父仇子报式武侠小说文体类型的明显特征。在父仇子报式武侠小说中,情节模式与情节内涵高度一致。从这种关系看《鲜血梅花》,其情节模式与情节内涵却是相悖的,即仿武侠的情节与非武侠的旨归悖反地结合在一起。对武侠小说的戏仿色彩和反讽态度意味着余华对传统武侠小说"复仇"模式及其背后道德伦理根基深刻怀疑。  相似文献   

10.
在民国武侠小说历程中,《蜀山剑侠传》正续集创作跨度长达18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文本.对《蜀山剑侠传》文本进行实证清理,在知人论世、集回形式、情节结构三个维度上,可以作为三四十年代民国武侠的一个缩影来进行考察.在文本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至整个民国武侠的中时段历史,则可引入“后不肖生”的研究视角,正如“后金庸”研究视角一样,可以看到该中时段武侠继承与创新的逻辑基点与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1.
明代武侠小说《水浒传》的出现,使武侠小说创作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在继承太史公侠义精神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重新的解构和整合,加上了“忠”的思想,使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嬗变为忠义武侠,即“侠与儒”的融合。而清代侠义小说《三侠五义》的出现,又使武侠小说创作发生一变,即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形成了清官断案、诸侠辅佐的小说创作新模式,这就是“侠义公案小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侠与法”的合流。  相似文献   

12.
福克纳和大陆新武侠小说作家们都以超越小说现代性的姿态,运用后现代主义视角,从乡土角度表现了虚拟的“约克纳帕塌法”王国和“后江湖世界”,又从身份探索角度表现了“身份危机”与“身份混杂”,从解构颠覆的角度分别表现了“颠覆自我”与“颠覆世界”。福克纳和大陆新武侠作家们的小说的后现代特性,表现了全球化大语境之下文学发展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2004年武侠小说进入语文读本引起了很多争议。本文认为无论武侠小说是否入选课本,其对国人的影响早已形成,关键在于从法理学角度对武侠小说中“侠义”精神加以分析,寻找“侠义”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契合点,即正义和信用,以便在武侠小说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法治精神引导。  相似文献   

14.
“侠”的形象塑造与人格建构是武侠小说创作的关键。金庸依据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文化观念,重新塑造了“侠”的人格形象,为“侠”的人格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文化内涵,满足了现代读者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5.
古龙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创新者。他从外国小说中吸取现代意识和现代情绪,从“硬汉派小说”中吸取情节结构。在创新的过程中;古龙还做了很多的“修正”。这些“修正”使得古龙小说保持了“武侠小说”的基本性质,却也说明了古龙的创新思维隐藏着危机。  相似文献   

16.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显示:现在的中学生在"名著阅读"上明显落后于武侠小说、流行杂志、漫画等,对文学名著越来越"无动于衷"。中学生轻视名著,热衷武侠小说、流行杂志、漫画等这些被老师、家长们视为"快餐文化"的读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老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呢?一、原因追击文学名著虽然有很高的价值,但是由于时代、文化的差异,这些名著与中学生有一定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些对话之中最关键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它是其他对话的根本。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特级教师薛法根有一句精辟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教师在学生和课文之间,应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红娘”,而不是做令学生讨厌的“第三者”。怎样扮演这个“红娘”呢?下面以《丑小鸭》为例,撷取几个片段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19.
从前有个道士专给人算命,据说算得十分灵验,前往找他算命的人很多。一天有三个要进京赴考的考生,在进京之前想问问三人当中谁能考中,于是他们就到道士那里,说明来意,点了香,叩了头。只见道士闭着眼朝他们伸出一个指头,却不说话。考生们不知其意,请求道士说明。道士拿起拂尘一挥,说道:“去罢,到时自然明白,此乃天机不可明言。”三个考生只好怏怏地走了。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走进文本、倾听文本,调动学生的审美思维,激活学生的语义联想和感悟体验,将作品化为自己的语言和精神的养料。文本所在的语境都是由许多复杂的关系组成的,在对这些关系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就能激活文本的无限“张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张力”。在发现和消除的过程中构建阅读教学新的本质意义,这是提高生本阅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