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主持人语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研究,多年以来一直关注于从清末至民国的断代史研究。虽然有学者也曾追本溯源,但多从某一文类进入,对于近现代通俗文学整体的发生、发展以及流变少有贯穿古今的分析。本期范伯群先生的《古今市民大众文学的"文学链"》一文,将近现代通俗文学的发生、发展、流变的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他提出"冯梦龙—鸳鸯蝴蝶派—网络类型小说"是一根从古至今的市民大众"文学链",将冯梦龙的"情教"反映的农业文明下的古代都市生活以及市民意识增强的市民图景、鸳鸯蝴蝶派作家反映的现代工商文明大都市的生活面影以及当下"网而优则纸"、"网优则‘触电’"的"网络类型小说"一以贯之。这根文学链条的发现以及梳理为自成一体的"通俗文学史"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该观点范先生在去年的武汉会议上首次发表,承蒙不弃,将此文修改补充整理后赐予本刊发表,深致谢意!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独树一帜。近年来,通俗文学研究呈现“热”现象,本文试图从界定、流变轨迹两个方面对1911—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众通俗文学做一个概貌式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通俗文学一直被放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版图之外。进入新时期后,随着社会思潮的开放.通俗文学逐渐被一些有识之士所关注和研究,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在研究界日渐成为一门“显学”。不仅有专业的断代通俗文学史出现.在报纸杂志上也有大量研究通俗文化的文章发表。这些著作和研究文章多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古今转型.以及各个历史阶段优秀作家作品和相关文学现象的评论,  相似文献   

4.
范伯群的新著《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是按照历史推进的线索和通俗文学发展的周期来建构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科学体系的。作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萌发一直写到20世纪40年代雅俗融合的新市民小说,把通俗文学的发展轨迹系统地梳理出来,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流变过程。作者指出知识精英作家是借鉴革新派,通俗文学作家是继承改良派,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萌芽与小说转型的任务主要是由通俗文学来承担的,并提出了“都市乡土小说”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今日的学界,关于通俗文学的研究渐成了一门“显学”,但鉴于各方面的条件,目前突出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几部有代表性的通俗文学史上,大多从宏观上来探索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发展的历程以及自身的特点兼涉通俗文学的若干优秀作家与作品,以及某些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现象,而从理论上来探索通俗文学的并不多见。朱志荣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  相似文献   

6.
上海曾是中国通俗文学的大本营,都市的繁华、市民的激增、报章的兴办、文人的加盟等,使通俗文学在上海不断得到繁盛与发展。鸳鸯蝴蝶派成为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滥觞。新中国建立后通俗文学创作一蹶不振,中国的通俗文学让港台作家占据了大半江山。必须打破长期以来通俗文学卑下的观念,继承中外通俗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注重通俗文学寓教于乐的艺术品位,加强通俗文学创作的批评与研究,开拓通俗文学创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2008年11月,第四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就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与文学史理论及方法研究、文学主题或母题演变研究、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历史演进与人文话语之流变研究,各体文学演变研究、古典文学的现代阐释研究等议题,多方面发掘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术价值,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8.
现代通俗文学研究将改变文学史的整体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又重回读者的视野,并进而登上了大学的讲堂,成为文学史家研究的对象。苏州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重要发源地,而苏州大学则是当今研究通俗文学的大本营之一。这一研究团队提出了知识精英文学与大众通俗文学应该“双翼齐飞”的文学史观,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而通俗文学要入史,还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是否要‘‘向前位移’’;二是如何就中国现代文学史“双翼齐飞”的整体格局达成基本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自起步开始,"超越雅俗,崇尚经典"一直是研究者秉持的信念。打破雅俗边界,进入资料,还原文学的历史,是通俗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因此,通俗文学研究的开展和学科边界的确立,旨归于尊重史实的现代文学史的构建。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中国的文学表述。自起步到成熟,它主要接受着两种影响,一来自于传统,一来自于外国。新文学的影响资源主要来源于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小报是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主阵地和主营通俗文学的文化实体,登载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可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很少有人注意到小报,这是中国近、现文学研究的一欠缺憾。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作为一位现代散文大家,在传统语言向现代语言转换变革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散文语言的现代化。其散文小品语言熔铸中西、融化古今的组合方式为研究中国语言的流变提供了活化石,而质朴简洁、幽默含蓄、富于情趣美、理趣美的审美品质则反映了在文学运动浪潮下,一代文化的审美理想和情感结构。  相似文献   

12.
胥远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4):63-68,73
作者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进行发生学考察,提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两个精神本质:市场与消闲。不满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中闸释中国现代通俗文学所遭受的新文学本位立场和意识形态制约,作者从通俗文学市场本质出发,指出市场最大化才是深刻影响通俗文学现代性发展和雅俗对立互渗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对中国通俗文学现代性进程和“雅”“俗”对立消解作新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张勇教授以人物形象之视角来剖析中国小说之演进与发展,抓住了小说古今演变之命脉,对明清以来的小说进行了"古今通观"式的研究。其研究带给学界很大启示,就是小说史的撰写也可以从人物类型的流变角度来进行。从这一学术角度而言,张勇教授的专著《中国小说古今演变研究举隅》可以说是重构中国小说史的先锋之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俗文学的研究率不由径,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论文从冯保善《文化视阈中的近古文学研究》一书说起,评述了其研究通俗文学的两个特点,即深厚的文献功底和睿智的学者眼光。同时,论文还指出,研究通俗文学,既要主张对传统文化的熟稔,也应怀抱对现代生活的情趣,惟其如此,研究才能产生心灵的呼应,并发掘人生真正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随着通俗文学创作的急骤发展,对于这一文学形态、文学思潮及其创作现状作理论探讨和研究的任务十分现实地摆到了每个理论工作者的面前。这些年,总起来说,通俗文学理论工作滞后的现象是十分突出的,正如有人概括的:“通俗文学一条脚长(创作),一条脚短(理论)。”这一状况亟待改变。但另一方面,近年确也出现了一些不乏见地和深度的探讨、研究文章(有的系著作的章节),它们广泛触及了通俗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16.
以巴蜀文化从区域文化向着地方文化转换的古今流变轨迹为历史参照,从文化空间的绵延、文化中心的形成、文化心态的嬗变这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指出了以巴渝文化与蜀都文化为核心构成的都市文化的现实发展,将促成巴地文化与蜀地文化的现代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通俗小说具有鲜明的类型化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类型小说几乎等同于通俗文学。但是“类型小说”的称呼并非与生俱来。如果以市民大众文学的脉络视之,到清末民初的鸳鸯蝴蝶派时期,类型小说才得以定型,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范伯群先生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以类型文学为标准,系统梳理了晚清以来主要类型小说如社会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历史小说等部分代表作品。随着时代和载体的改变,类型小说也悄然发生了流变,当下的网络小说主要表现为类型的细化,如武侠小说分成了玄幻、仙侠等,社会言情小说为都市言情、校园小说等取而代之,更有同人小说、女尊小说等和而不同的新文类不断涌现,这些类型小说皆与清末民初的中国通俗文学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江南城镇通俗文学阅读情况的抽样调查为依据 ,运用现代心理学关于人的基本需求的理论 ,论述了通俗文学的消费性特征与通俗文学消费的价值认同基础 ,剖析了通俗文学消费与艺术价值观的背离现象 ,说明了确立正确的通俗文学价值观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在物欲飞扬的现代社会,通俗文学正不断的发展壮大,显示他特有的魅力.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值得人们思考.本文选取通俗文学“消费”这一中心环节,从而对其批评、创作进行分析、透视.  相似文献   

20.
以巴蜀文化从区域文化向着地方文化转换的古今流变轨迹为历史参照,从文化空间的绵延、文化中心的形成、文化心态的嬗变这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指出了以巴渝文化与蜀都文化为核心构成的都市文化的现实发展,将促成巴地文化与蜀地文化的现代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