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外学者研究认为,壮族和泰国的泰族有亲缘关系,壮语和泰语同源。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广西大新壮语和泰国泰语的亲属称谓词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探求壮泰族曾经历的母权制、原始自然崇拜以及共同族源的语言遗迹,了解广西大新壮族和泰国泰族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古哀牢国的主体民族在汉文献中被称为哀牢夷。哀牢夷的族属研究从明代开始就引起足够重视。在数百年的探讨、争论过程中,原来众说纷纭的族属之说渐渐有所汇总,趋向于五种基本观点,即濮人说、越僚说、掸泰说、氐羌说、濮与昆明融合体说。在这样的族群说依据下,联系历代汉民族政权的史料及相关少数民族史料、民族传说等,通过对哀牢夷族源的考辨及历史源流的梳理,不仅使我们对云南特别是滇西民族史及民族文化有更多了解,同时也对滇西少数民族现状、跨境民族关系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的傣-泰族群主要分布在泰国、缅甸、老挝、越南。在不同国家官方的识别族名不同,缅甸定为“掸 族”,老挝、越南与泰国都定为“泰族”。笔者在进行跨境民族文化调查时发现,东南亚的傣-泰族群大部分自称“傣”,只有 与外族、特别是外国人交流时,才以“泰”自称。这些族群分属两大文化圈,一是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一是坚持原 始宗教文化圈。除宗教区别外,他们在区域分布、语言文字、习俗文化等也有各自特性。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是现今三大宗教之一,他的影响力已遍布世界各地。泰国作为接受西方文化比较早的东南亚国家之一,基督教文化已在泰国盛行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泰人当中,还扩大到了山地民族中。泰国北部地区山地民族中的阿卡族,从迁徙到这里开始,除了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受到泰族以及周围其他民族的影响,现代更是受到了来自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文章研究基督教文化与阿卡传统文化之间的发展,以及对阿卡族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普米族族源研究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分别列出了“牦牛种说”、“白狼羌说”、“党项羌说”和“藏族说”的主要依据。在对各种学说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追溯“白狼夷”和“党项羌”的历史发展过程及这两个族群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普米族族源的更进一步研究。文章还就普米族族源研究中学者们运用的史料学、语言学、考古学和民族学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6.
敦煌石窟中元代绘制的供养人画像很少,仅数十位身著蒙古族服饰的,从中只能看到蒙古族服饰的基本样式.笔者结合相关资料研究认为,敦煌石窟壁画元代供养人服饰与史料记载基本吻合,为研究蒙古族服饰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相似文献   

7.
哀牢夷是哀牢国的主体民族,为今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的先民。从哀牢夷动物图腾崇拜、植物图腾崇拜、祖先图腾崇拜三个方面展现其多元图腾崇拜,进而从地理和政治复杂性两方面分析产生多元图腾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先秦至汉晋时代“哀牢夷”的族属问题,明清时代的一些史家学者、命官使臣相继进行过调查探讨,二十世纪省内外学术界多次展开热烈争论和深入研讨,所提出的族属之说多达一二十种,大都把哀牢人视为单一民族,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一二十年发现和整理的历史学、考古学、民族民俗学资料综合验证,哀牢夷应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包括了世居在滇西及其西南境外的至少八、九个当代民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9.
敕勒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及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关于其族名、族源的问题,在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首先通过对汉文史料的分析,认为,古代汉文文献中所讲的“赤狄、丁零,同族异名”基本是正确的。其次,运用汉文史籍及中外考古成果,考证出敕勒的族源在贝加尔湖及其以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入的“跨界民族”,关于中国境内的朝鲜族的起点,大体上存在三种看法,第一,认为应追溯至元代明代;第二,认为起于明末清初,第三,始于19世纪中叶迁入,本文根据史料进行分析,阐述了明代朝鲜族移民辽东的原因,迁徙途径及其开发辽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因哀牢内属而设的哀牢县址,近现代史家说法纷纭。通过两汉背景、民族关系、地理关系等的分析探索,认为其县址应在今隆阳区古城内。  相似文献   

12.
对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来说,《哀牢传》也是一篇很重要的民族学文献。哀牢归汉的根本动机可能是为了借助汉朝政府的赏赐与封号强化哀牢人的民族认同,保持哀牢民族的继续生存与发展。从民族交往需要来看,民族统一需要对异民族进行田野调查。哀牢民族的民族认同与汉朝政府的民族统一在民族学的沟通手段上形成了一种历史契合,因此,民族志也就必然会成为解决民族统一的最佳沟通手段。《哀牢传》的诞生就是民族交往历史耦合的需要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3.
哀牢犁耙会是保山市隆阳区民众一年一度的盛大民间集会,运用文献资料与现实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考辨其历史源流,探讨其现实意义,以期为弘扬民间文化,发展民俗旅游,振兴地方经济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九隆神话是叙述哀牢民族由来的传说故事,相对于理性的思维来说,其所讲显得荒诞陆离,让人"迷思"。但从历史研究来看,九隆神话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基础,它不仅反映了哀牢夷初期的精神活动和思维特征,更传达了哀牢夷远古的历史文化演变信息,如氏族制度、经济生产方式、婚姻制度、社会风俗的发展变化,为我们了解哀牢文化的进程及其规律提供了一个最方便的透视角度。  相似文献   

15.
哀牢文化是形成和发展于中印两大世界古代文明邻连区的哀牢国--永昌郡地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它孕育于原始社会晚末期,兴盛于战国至西汉,汉晋而后与汉文化逐步交汇融合.它是生衍于横断山垂直环境的立体文化,是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渔猎和多种手工业的复合型文化,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对哀牢文化的5大遗产需要深入研究,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哀牢文化"的研究十分关注。关于"哀牢"的界定,名称来源、地域范围、生产力情况、族属问题、民族关系、九隆神话以及与南诏文化的关系等已有相当份量的著作问世,但从女性视角研究哀牢文化几乎是空白。切入性别视角,把女人纳入哀牢文化的研究,还历史以原貌,以弥补传统历史学由于对女性的遗忘而造成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哀牢国是否有巫风存在?史籍无正面记载。但根据史籍中的只言片语、神话传述和考古出土大宗祭器,可以管窥到哀牢国已进入奴隶制社会,不仅巫风正盛,而且已具有奴隶主政治性质。  相似文献   

18.
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关于朱熹礼乐思想的研究总体来看并不充分。对朱子礼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经学和史学的考辨,如对《家礼》的真伪和历史影响的研究,对《仪礼经传通解》经学思想的分析。对朱子的"乐"学思想则以其音乐著述的史料学考证为重点,同时对其音乐思想的内涵与历史影响也有一定关注。从目前来看,关于朱子礼乐思想的哲学与伦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而这也正是朱子礼乐思想在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