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罪与罚》和《活着》分别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和福贵的视野表达了对死亡所具有的残忍力量的认识。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决定了他们对死亡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也决定了“活着”对他们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活着》(1992年)与肖洛霍夫的《人的命运》(1956年)都非常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但他们对苦难意识的挖掘深度不同。余华和肖洛霍夫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影响他们对生命存在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导致艺术创作的审美差异,使《活着》止步于对苦难状态的描绘,而《人的命运》提出了更深刻的人生哲理:以生命强力抗议苦难,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死亡是余华《活着》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切入点,也是他们创作的本质表现。对两部小说的死亡意识进行探讨、挖掘并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福贵以坚韧的“活”来抗死,而老人选择了与死亡作勇敢的抗争,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中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他们却有不同的命运。整篇论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比较了两位主人公的命运遭遇,阐释了《许三观卖血记》与《活着》中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5.
冯陶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111-112
活着与死亡是人生的两大基本问题。踯躅于生死两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生成了不同的生死观。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出了中国人典型的生存方式,顺天知命,以生抗死,对死亡进行了否定;波伏瓦的小说《人都是要死的》则阐释了‘死亡的意义与价值,肯定了向死而生。  相似文献   

6.
《老人与海》、《活着》分别是海明威、余华的代表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生命意识,对生存命运的探索。本文从两位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中死亡意识的形成入手,比较分析两部作品中作者对死亡的体悟。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桑地亚哥、福贵在生存困境下分别选择了抗争、忍耐不同的生存方式,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是作者对生存之重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活着》展示了一幅幅死亡全景图。余华根据他儿时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现实的理解,讲述了一个个死亡的事件。《活着》死亡的背后,超越了作者以暴力、血腥、恐惧渲染死亡的怪圈,寄托了作者对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苦难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精神原型给予人们面对死亡的勇气与信心。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活着,其意义取决于他的活法,是活法赋予了活着的意义。活着是生存状态,活法是生存方式.是活法决定了活着的价值。一个人活在世上,必然会寻求某种幸福的生活形态,而幸福与否,则直接与他的活法有关。晓苏的小说《麦芽糖》,思索的就是人的活法的命题。小说中不同的活法,带来了状态和性质迥异的活着。  相似文献   

9.
余华的作品《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人生历程,通过苦难和死亡演绎了当时中国最底层人民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本文从生存哲学视角入手,通过对"活着"的阐释——生命的苦难;活着的理由——忍耐与亲情;活着的态度——乐观的力量;活着的意义——生命的关怀这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深刻阐释余华长篇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余华是先锋文学作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体现了深沉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以《活着》为例,《活着》中余华用描写多次死亡的事件写活着的不易,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作品中余华不流露出对这场人生苦难的同情,用的"零度"笔调客观地描写福贵一家人的各个人的死亡,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式农民的隐忍的钦佩、对活着本身的崇敬,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沉关怀。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作家对死亡的偏爱使死亡意象构成了文本最醒目的一道风景,他以死亡为跳板揭示了人生的苦难性质、肯定了生命的韧性与生活的自在性,以及人"活着"的责任与必须,从而达到了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活着》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小说,主人公福贵经历了重复式的死亡,但珍贵的亲情,人性的善良,活着的信仰却构成了《活着》的感情基调,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绝望的不存在",可以感受到福贵用"温柔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通过与鲁迅笔下悲剧人物祥林嫂悲惨境遇的对比,更能够体现出《活着》中温情的独特性,以及这种温情在福贵一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活着》以幽默、底层语言塑造了一位饱经磨难,"貌似"最该死亡,但却一直活着的老人——福贵的一生。通过福贵表达了老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活着。《活着》是余华作品风格改变的开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采用倒叙的写作顺序、双重叙事的风格,以简洁含情的语言勾勒出以福贵为代表的穷苦大众的底层生活。通过福贵人物形象,读者感知到生命的厚重、活着的意义;通过两位各具魅力的女性,读者感知到包容的价值。接地气的叙事不流于形式,这正是《活着》艺术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有的人》一诗共七节,其中第一节是这样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教社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一节诗提供了带有权威性的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诚然,《有的人》全诗是通过“反动家伙们”与“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臧克家语)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对功名荣誉…  相似文献   

15.
余华在《活着》中描写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平实地叙述了福贵的一生。看似残忍,但却传达出积极的生命,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16.
余华在《活着》中描写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平实地叙述了福贵的一生。看似残忍,但却传达出积极的生命,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17.
<正>毫无疑问,《活着》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整部小说情节曲折,格调深沉。死亡是全文的线索,"只要不死,就得活着",这八个字里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无常。你读它,就像在读每个人的人生,全人类的痛苦都在里面。这部小说出于对生命原始意识的发问,用一次次死亡侧面地回答,神性与理性被反复质疑,直至被彻底抛弃。最后让你毁灭,让你回到个体本位。其实就是这样,死亡是活着的对立面,你永远不可能稍微的活着,活着稍微的死去。福贵出生富贵之家,好赌,赌掉了家  相似文献   

18.
《活着》是余华的标志性作品,死亡与苦难仍是其表现的主题,相比以前以血腥、暴力的日彤式表现死亡,在《活着》中一个接一个的“死亡”少了戾气多了悲凉,少了愤怒多了宽容。相对于晦暗、压抑的生存,无语、安然地死去反倒保持了人应有的尊严,这样的“死亡”如同暗夜里的微光,使得坚韧而卑微的生命有了质感与重量。  相似文献   

19.
《活着》通过一名叫福贵的老人对其苦难一生的叙述,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是以一种叙述的表达方式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相似文献   

20.
《活着》一转余华前期的冷漠叙事风格,对主人公福贵苦难命运的展示中注入了无限温情与思考。在海德格尔"死亡哲学"观引导下重新解读这部作品,可以发现人物们依靠死亡从沉沦状态完成觉醒,又从忍受苦难到乐观执著地走向"向死而生",二者共同构成了《活着》独有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